《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9阅读:
字号:小|大
摘要:读诗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但要读出诗味来,在读的方法上就要下功夫,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读出诗中的意蕴就要按照诗歌鉴赏的心理认知过程运用范读、吟读、换读、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达到会读――读懂――理解鉴赏——积累——再创造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读诗 诗歌鉴赏 范读 吟读 换读 想读 图式原理
一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诗歌。教学内容多,能力要求高,所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据我们老师通过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历次考试的诗歌鉴赏得分和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得分普遍偏低,有45%的人在3分以下(总分6分) ,反映了高一、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与能力普遍低下。而且学生的鉴赏心理呈负向增长态势,有“ 厌恶” 与“ 恐惧” 心理者超过半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 无所谓” 的态度(意即高考要考,自己也无可奈何) ,而真正喜爱古诗词鉴赏的学生屈指可数。
学生普遍存在“ 读不懂、想不清、道不明”的现象。为此笔者想在本文中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并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在“读”做文章,让学生会读、乐读,在读中悟。
二、对诗歌鉴赏的心理过程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诗歌鉴赏是作品与读者以意境为中介建立感情联系的过程,也是审美主客体的一种情感交流融合的辨证运动过程。这是一种方向相反的过程,也是一种“异制同构”联系建立过程。因为是异制同构,不求经验和感情内容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的相似,因而同一作品的诗歌意境可以与不同的阶级、民族、时代的读者感情联系,可以产生普遍永久的艺术魅力。所以,在讲授诗歌时,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对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心理审美过程。即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感情,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审情度理,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只要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就会乐读诗歌。
三、运用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
(一)选择学生易接受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鉴于以上想法,我把《诗经三篇》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改变观念,引起学诗的兴趣。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鬼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子。这种心理,正是改变对诗歌印象的突破口。实际上,《诗经》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所反应的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好理解的内容被人误解,一旦这层纸被捅破,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甚至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这里面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了解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蹬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从这里切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熟读吟诵,走进诗境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的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在诗歌教学上我们很重视读,且按照“会读——读懂——理解鉴赏——积累——再创造”的进式流程来读。
会读,要求学生(一、)让学生读准字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然后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看出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因为节奏与情感互为表里: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求学生开口大声地读。
读懂,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鉴赏,要求学生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途径。
积累,要求学生积累诗句,丰富知识。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平时的小测,举行诗歌名句名篇比赛来刺激学生积累的兴趣。
再创造是在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意境,再创诗歌。我们教学诗歌,不应仅仅停留在感受欣赏诗歌的美上,还应在此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再创诗歌,再创美。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流程当中,归纳起来就两个字:“读”和“品”。读是品的基础,品是读的升华。但学生平时是不喜欢开口朗读的,为了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和持续性,我们老师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来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实践,以下几种朗读方法比较有效:
1、 范读
教师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感情地范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所以,听广播剧会使人捧腹大笑或者痛哭流泣,而很难想象一部感人的电影如果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会有观众把它看完。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想用范读作为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突破口。例如我在教授《蜀道难》时就是通过老师范读来把握作者仕途失意,人生坎坷的感情基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范读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学生不爱读诗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不会读诗或是不能准确的读诗,所以也就体会不到吟诗的乐趣。教师的正确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2、吟读
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在这当中请个别学生吟读,或分角色吟读或齐读,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在吟读过程,诗情得到反复被领会,诗意也渐渐被意会,从而加强了诗歌的语感。
3、 换读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能体会到其中之美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把“明月松间照”的“间”换成“林”,把“清泉石上流”的“上”换成“间”读读,比比,学生能很快的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4、想读
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有的学生说喜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大江东去的壮观和潇洒。
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也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方面。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循文、明象、悟道的重要过程,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学生的心目力具穷, 多种阅读结合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平板式的阅读。是多方面的、立体式的阅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图式原理,构建学生读诗的思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诗歌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诗的意义。图式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因而无法将诗歌鉴赏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图式理论认为诗歌的内容也是构成诗歌鉴赏难度的一大要素。
诗歌中,一些关于诗人的背景资料,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歌里意象的传统的审美意向,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等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脱离了这些知识,就很难进一步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适时点拨学生构建诗歌鉴赏的内容图式。首先,要求学生把有关的诗人的背景资料,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歌里意象的传统的审美意向,诗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等做成卡片,课后自己反复积累,储存在脑子里,随时可以调出这些已有的信息。
然后在鉴赏诗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激活已经储存的图式内容:1、写什么?(内容)2、为什么而写?(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3、怎样写?(表达方式)这三个问题的构建将诗歌要鉴赏的三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起来。学生在鉴赏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由此及彼的将以往储存好的内容信息联系起来,触类旁通理解新的诗歌。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学生边读边联想起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会很自然地把《山居秋暝》中的画面一一组合起来,从字里行间理解王维在诗歌里表达的向往恬静,闲适生活的情怀。
四、教学反思
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以一贯之,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声情并茂地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的播音,是一种示范。而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逐渐改变“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2008-9-1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凯《古代诗歌鉴赏》(凤凰出版社05.8.1)
[3]《我和语文教学》于漪(人民教育出版社04.12.1)
[4] 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读诗 诗歌鉴赏 范读 吟读 换读 想读 图式原理
一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诗歌。教学内容多,能力要求高,所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据我们老师通过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历次考试的诗歌鉴赏得分和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得分普遍偏低,有45%的人在3分以下(总分6分) ,反映了高一、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与能力普遍低下。而且学生的鉴赏心理呈负向增长态势,有“ 厌恶” 与“ 恐惧” 心理者超过半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 无所谓” 的态度(意即高考要考,自己也无可奈何) ,而真正喜爱古诗词鉴赏的学生屈指可数。
学生普遍存在“ 读不懂、想不清、道不明”的现象。为此笔者想在本文中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并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在“读”做文章,让学生会读、乐读,在读中悟。
二、对诗歌鉴赏的心理过程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诗歌鉴赏是作品与读者以意境为中介建立感情联系的过程,也是审美主客体的一种情感交流融合的辨证运动过程。这是一种方向相反的过程,也是一种“异制同构”联系建立过程。因为是异制同构,不求经验和感情内容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的相似,因而同一作品的诗歌意境可以与不同的阶级、民族、时代的读者感情联系,可以产生普遍永久的艺术魅力。所以,在讲授诗歌时,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对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心理审美过程。即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感情,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审情度理,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只要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就会乐读诗歌。
三、运用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
(一)选择学生易接受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鉴于以上想法,我把《诗经三篇》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改变观念,引起学诗的兴趣。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鬼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子。这种心理,正是改变对诗歌印象的突破口。实际上,《诗经》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所反应的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好理解的内容被人误解,一旦这层纸被捅破,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甚至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这里面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了解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蹬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从这里切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熟读吟诵,走进诗境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的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在诗歌教学上我们很重视读,且按照“会读——读懂——理解鉴赏——积累——再创造”的进式流程来读。
会读,要求学生(一、)让学生读准字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然后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看出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因为节奏与情感互为表里: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求学生开口大声地读。
读懂,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鉴赏,要求学生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途径。
积累,要求学生积累诗句,丰富知识。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平时的小测,举行诗歌名句名篇比赛来刺激学生积累的兴趣。
再创造是在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意境,再创诗歌。我们教学诗歌,不应仅仅停留在感受欣赏诗歌的美上,还应在此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再创诗歌,再创美。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流程当中,归纳起来就两个字:“读”和“品”。读是品的基础,品是读的升华。但学生平时是不喜欢开口朗读的,为了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和持续性,我们老师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来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实践,以下几种朗读方法比较有效:
1、 范读
教师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感情地范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所以,听广播剧会使人捧腹大笑或者痛哭流泣,而很难想象一部感人的电影如果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会有观众把它看完。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想用范读作为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突破口。例如我在教授《蜀道难》时就是通过老师范读来把握作者仕途失意,人生坎坷的感情基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范读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学生不爱读诗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不会读诗或是不能准确的读诗,所以也就体会不到吟诗的乐趣。教师的正确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2、吟读
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在这当中请个别学生吟读,或分角色吟读或齐读,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在吟读过程,诗情得到反复被领会,诗意也渐渐被意会,从而加强了诗歌的语感。
3、 换读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能体会到其中之美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把“明月松间照”的“间”换成“林”,把“清泉石上流”的“上”换成“间”读读,比比,学生能很快的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4、想读
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有的学生说喜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大江东去的壮观和潇洒。
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也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方面。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循文、明象、悟道的重要过程,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学生的心目力具穷, 多种阅读结合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平板式的阅读。是多方面的、立体式的阅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图式原理,构建学生读诗的思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诗歌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诗的意义。图式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因而无法将诗歌鉴赏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图式理论认为诗歌的内容也是构成诗歌鉴赏难度的一大要素。
诗歌中,一些关于诗人的背景资料,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歌里意象的传统的审美意向,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等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脱离了这些知识,就很难进一步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适时点拨学生构建诗歌鉴赏的内容图式。首先,要求学生把有关的诗人的背景资料,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歌里意象的传统的审美意向,诗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等做成卡片,课后自己反复积累,储存在脑子里,随时可以调出这些已有的信息。
然后在鉴赏诗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激活已经储存的图式内容:1、写什么?(内容)2、为什么而写?(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3、怎样写?(表达方式)这三个问题的构建将诗歌要鉴赏的三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起来。学生在鉴赏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由此及彼的将以往储存好的内容信息联系起来,触类旁通理解新的诗歌。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学生边读边联想起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会很自然地把《山居秋暝》中的画面一一组合起来,从字里行间理解王维在诗歌里表达的向往恬静,闲适生活的情怀。
四、教学反思
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以一贯之,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声情并茂地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的播音,是一种示范。而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逐渐改变“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2008-9-1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凯《古代诗歌鉴赏》(凤凰出版社05.8.1)
[3]《我和语文教学》于漪(人民教育出版社04.12.1)
[4] 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