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08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记诵经典名句,体会莺莺的复杂感情;
2、学会从不同角度来鉴赏曲词的方法(能分析本文的修辞手法);
3、培养立体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朝的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诗难写,却最易打动读者。今天我们来学习“离愁别恨”的绝唱,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长亭送别》。说到《长亭送别》就不能不说《西厢记》(读注释1),所以《西厢记》被称作“悲惨而快乐”的著作,说它“悲惨”是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说“快乐”是因为二人最后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王实甫在前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多媒体展示):
有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的名字由此而来。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方面对小说原作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作关于情景、人物、语言表达等诸多要素。王实甫的《西厢记》恰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的再创造,其情节发展的走向与人物形象的表现,对《董西厢》的依赖十分大。
解说:金代董解元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为大型的说唱形式《西厢记诸宫调》,从而能为众多人所熟知,后人又叫它《董西厢》,元代的王实甫又对情节做了些改变,写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讲得是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之事。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问题:莺莺的心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曲子里?(学生发言,如不够全面,别的学生可以补充。)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上小楼》《快活三》——离别的悲伤、悲苦或愁绪(贯串始终的,包括后文中的《耍孩儿》)
《朝天子》——对科举的反叛情节,对名利的淡泊
《五煞》——对张生在外身体等方面的担忧
《收尾》——目送张生走后的离别愁绪
总结学生发言,帮助梳理思路:在《滚绣球》《叨叨令》中表现了莺莺的面临离别的愁绪,这一点实际是贯串全文的,后文的《快活三》和《耍孩儿》中也可以体现,在《五煞》中又表现了莺莺对张生在外身体、生活等方面的担忧之情,《收尾》出写出了莺莺目送张生走后的依依惜别之情。
2、•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感悟莺莺的离愁别绪。
莺莺感情是复杂的,面临分别,离愁别绪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齐
•读《朝天子》,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莺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明确:盈盈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不重功名,重感情: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过渡:那她感情的另一半张生对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明确:张生是看重功名的: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过渡:人们经常用“志同道合”来形容较好的婚恋,但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二个人对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咱们在齐读《二煞》,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段曲词中莺莺最担心的是什么?
明确:张生移情别恋。
•过渡:莺莺最担心的就是张生移情别恋,担心张生去后不再回来,那么张生此去会回来吗?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张生不管是中举还是不中举,都是不会来的,同学们是否同意余秋雨的看法,请说明自己的理由。
明确:答案是开放性的,1.余秋雨忽视了爱情的力量,张生为莺莺驻足,并为她请来救兵,还因为莺莺病倒,是会回来的。2 感情经不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当张生考中,名利俱来时,他是否能够坚守这份已经遭受挫折的感情吗?他会不会喜新厌旧?
总结:莺莺对张生回来的把握度有多少呢?没有多大的把握。这个问题涉及莺莺的终生幸福,这里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婚姻的不幸,莺莺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况且,二人对待功名的看法也不一样,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而且昨天结为夫妻,今天即要别离。
三、合作探究
剧中的曲词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刚才大家已经从感性上体悟到了它们的美感,接下来,我们要在理性的角度来看看这种美感缘何而来,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来鉴赏曲子之美。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一首自己喜欢的曲词,并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曲词。
情景交融 同学分析“端正好”。明确:此曲词特点是句式简短,并且一句一景,写出了深秋之景的凄凉,景中融情,深秋之景烘托出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诗要炼字,此字即诗眼,曲也讲究炼字,“晓来谁染霜林醉”中“染”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火红的枫林像人工染得一样,“霜林醉”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容深秋经霜的枫林叶子像喝醉酒的人的脸一样红。这句话又用了设问,是离人的泪水染红了枫林。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情中设景 同学分析“滚绣球”:全词实际是莺莺的心理描写,因情造景,设景抒情,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留恋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曲中具有口语风格“。。的,快快的,破题儿,去也”,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曲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选取了哪些意象?其艺术效果如何?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身心交瘁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以景托情 同学分析“脱布衫”:凄凉的秋景中,秋风吹得枯叶乱飞,秋天的雾色中,枯草凄迷,景色中的张生愁眉不展,悲景衬悲景,以景托情。
同学分析“叨叨令”:形式上运用了口语、儿化音和重叠,使曲词通俗易懂,读来婉转流动。
同学分析“耍孩儿”:用典,夸张,写出了送别张生的悲戚、依恋和怨恨之情。“红泪”、“司马青衫”,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四.总结:“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1、了解元杂剧,记诵经典名句,体会莺莺的复杂感情;
2、学会从不同角度来鉴赏曲词的方法(能分析本文的修辞手法);
3、培养立体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朝的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诗难写,却最易打动读者。今天我们来学习“离愁别恨”的绝唱,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长亭送别》。说到《长亭送别》就不能不说《西厢记》(读注释1),所以《西厢记》被称作“悲惨而快乐”的著作,说它“悲惨”是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说“快乐”是因为二人最后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王实甫在前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多媒体展示):
有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的名字由此而来。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方面对小说原作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作关于情景、人物、语言表达等诸多要素。王实甫的《西厢记》恰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的再创造,其情节发展的走向与人物形象的表现,对《董西厢》的依赖十分大。
解说:金代董解元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为大型的说唱形式《西厢记诸宫调》,从而能为众多人所熟知,后人又叫它《董西厢》,元代的王实甫又对情节做了些改变,写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讲得是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之事。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问题:莺莺的心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曲子里?(学生发言,如不够全面,别的学生可以补充。)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上小楼》《快活三》——离别的悲伤、悲苦或愁绪(贯串始终的,包括后文中的《耍孩儿》)
《朝天子》——对科举的反叛情节,对名利的淡泊
《五煞》——对张生在外身体等方面的担忧
《收尾》——目送张生走后的离别愁绪
总结学生发言,帮助梳理思路:在《滚绣球》《叨叨令》中表现了莺莺的面临离别的愁绪,这一点实际是贯串全文的,后文的《快活三》和《耍孩儿》中也可以体现,在《五煞》中又表现了莺莺对张生在外身体、生活等方面的担忧之情,《收尾》出写出了莺莺目送张生走后的依依惜别之情。
2、•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感悟莺莺的离愁别绪。
莺莺感情是复杂的,面临分别,离愁别绪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齐
•读《朝天子》,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莺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明确:盈盈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不重功名,重感情: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过渡:那她感情的另一半张生对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明确:张生是看重功名的: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过渡:人们经常用“志同道合”来形容较好的婚恋,但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二个人对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咱们在齐读《二煞》,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段曲词中莺莺最担心的是什么?
明确:张生移情别恋。
•过渡:莺莺最担心的就是张生移情别恋,担心张生去后不再回来,那么张生此去会回来吗?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张生不管是中举还是不中举,都是不会来的,同学们是否同意余秋雨的看法,请说明自己的理由。
明确:答案是开放性的,1.余秋雨忽视了爱情的力量,张生为莺莺驻足,并为她请来救兵,还因为莺莺病倒,是会回来的。2 感情经不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当张生考中,名利俱来时,他是否能够坚守这份已经遭受挫折的感情吗?他会不会喜新厌旧?
总结:莺莺对张生回来的把握度有多少呢?没有多大的把握。这个问题涉及莺莺的终生幸福,这里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婚姻的不幸,莺莺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况且,二人对待功名的看法也不一样,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而且昨天结为夫妻,今天即要别离。
三、合作探究
剧中的曲词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刚才大家已经从感性上体悟到了它们的美感,接下来,我们要在理性的角度来看看这种美感缘何而来,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来鉴赏曲子之美。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一首自己喜欢的曲词,并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曲词。
情景交融 同学分析“端正好”。明确:此曲词特点是句式简短,并且一句一景,写出了深秋之景的凄凉,景中融情,深秋之景烘托出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诗要炼字,此字即诗眼,曲也讲究炼字,“晓来谁染霜林醉”中“染”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火红的枫林像人工染得一样,“霜林醉”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容深秋经霜的枫林叶子像喝醉酒的人的脸一样红。这句话又用了设问,是离人的泪水染红了枫林。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情中设景 同学分析“滚绣球”:全词实际是莺莺的心理描写,因情造景,设景抒情,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留恋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曲中具有口语风格“。。的,快快的,破题儿,去也”,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曲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选取了哪些意象?其艺术效果如何?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身心交瘁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以景托情 同学分析“脱布衫”:凄凉的秋景中,秋风吹得枯叶乱飞,秋天的雾色中,枯草凄迷,景色中的张生愁眉不展,悲景衬悲景,以景托情。
同学分析“叨叨令”:形式上运用了口语、儿化音和重叠,使曲词通俗易懂,读来婉转流动。
同学分析“耍孩儿”:用典,夸张,写出了送别张生的悲戚、依恋和怨恨之情。“红泪”、“司马青衫”,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四.总结:“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王燕丽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