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阿Q正传》教案﹝修改稿﹞(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08阅读:
字号:|
 《阿Q正传》教案﹝修改稿﹞
  教学目标:
     1、感悟、分析阿Q等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性格;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2、理解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点。
     3、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研讨法、教授法、多媒体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2、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3、理解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
   教学设想:
     1、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章首与旁批”提出的问题。
     2、要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3、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章首提问”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7课时(其中3课时安排看电影)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新课。
     2. 概括全文内容。
     3. 研读前三章。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请大家听首诗,猜猜写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 正传》中的著名人物——阿Q!
2、《阿Q 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请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部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
提示: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狂人日记》等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和爱国之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 正传》也包含了这种精神。
作者写作《阿Q 正传》主要意图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3、《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概括全文内容:
    1、要求学生结合已经观看的电影和课本的阅读,分章节概括。
    《阿Q正传》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三、研读前三章:
    1、 学习第一章,
    (1) 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解答章首问题,认识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是个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顺提,作者有意的淡化阿Q的名姓,其实也是在淡化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个性,而成为某种共性的代表。
    (2)顺提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感受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 
    2、 学习第二章。
    (1)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2) 特别强调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使用和变化,让学生品读语言,注意他转败为胜的过程。
①“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②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③“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④“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⑤“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⑥“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3、 学习第三章,
    (1)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2)、要点选析
    ①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②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③“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④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⑤“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⑥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⑦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⑧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又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是用讽刺的手法揶揄阿Q的“优胜”。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回答章首的问题。
    2、结合练习4,把握课文其他处的看客描写。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