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讲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09阅读:94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 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 地点:长亭 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 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六 板书设计:略
七 拓展阅读,送别名句:
1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隋]无名氏 )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唐]高适 )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八 课后要求:
一背诵全词并写篇读后感。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 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 地点:长亭 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 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六 板书设计:略
七 拓展阅读,送别名句:
1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隋]无名氏 )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唐]高适 )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八 课后要求:
一背诵全词并写篇读后感。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李淑扬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