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09阅读:
字号:小|大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复习戏剧有关知识;
2、 认识曹禺;
3、 欣赏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4、 鉴赏人物形象;
5、 体味语言艺术;
6、 理解主旨:认识周朴园阶层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重点
周朴园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教学难点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
教学方法
自读法(开始)、讨论法(中间)、朗读法(最后分角色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复习戏剧有关知识;
2、 认识曹禺;
3、 欣赏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
一、复习戏剧有关知识
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了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现当代戏剧鉴赏》,现在复习检查。
(一)、何谓戏剧?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
造人物形象,提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二)、何谓戏剧文学?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三)、古今戏剧之不同在哪里?
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包括南剧、杂剧、传奇以及各
种地方戏。
现代戏剧主要指话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剧为主体。
(四)、戏剧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为: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喜剧——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
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悲剧——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主
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基调庄重,气氛严肃。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曾说,悲剧性的冲突的实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五)、戏剧“三要素”是什么?
戏剧冲突、语言、人物
(六)、怎样理解戏剧冲突?
1、定义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2、要求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社会矛盾,戏剧则要求反映得更集中、更尖锐。西方曾有“三一律”,即要求反映在一天内的某一个地点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后来,中外创作虽有打破,但大多尽量遵循集中性原则。
3、内容
戏剧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
(七)、怎样理解戏剧语言
1、定义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有独白、对话、旁白等,是戏剧语言的主要部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是戏剧语言中的辅助部分。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
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2、品味人物语言的重点
A、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B、品味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如周四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内心活动。
C、品味潜台词。所谓潜台词,指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
(八)、怎样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1、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2、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3、在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二、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3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日出》,继而又发表了《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三、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一)、故事梗概
《雷雨》主要写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爱上女仆梅侍萍,并有了两个儿子。后为了和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并非繁漪,繁漪是三婚),于除夕之夜赶走梅侍萍,强迫留下长子(周萍),让她带走刚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鲁大海)。梅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尽,被人救起后流落异乡。后嫁给鲁贵,生女鲁四凤。冲突前,侍萍在某校当佣人,鲁贵在周家当差,四凤在周家当使女,大海在周家矿上当工人。
周萍与后母繁漪勾搭的同时又勾引了四凤,繁漪通知四凤妈来把四凤领走。这时,四凤妈发现这家主人就是那周朴园,引起了矛盾冲突。而作为工作代表的鲁大海也恰好来找周朴园谈判,又引起矛盾冲突。课文就从这里开始。后来,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二)、人物关系图
四、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
2、听范读(多媒体)
五、欣赏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一)、识情节——课文有哪两场矛盾冲突,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概括情节
第一部分:周朴园与侍萍再次相见。家庭矛盾。戕害妇女。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社会矛盾。压榨工人。
2、情节详表
部分 起 止 情 节 侧 重
一
开头—
“可是你”
周朴园与侍萍
的矛盾冲突
认出前 怀疑(开头—“我姓鲁”)
家庭矛盾。
戕害妇女。
追问(“姓鲁”—“我姓鲁,老爷”)
再次追问(“喘出一口气”—“老爷,没有事了”)
相认(“啊,你顺便去”—“半晌”)
认出后 哄骗(“忽然严厉地”—“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收买(“那更好了”—“可是你”)
二
“外面争吵声”—结尾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交涉(“外面争吵声”—“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社会矛盾。
压榨工人。
开除(“忍不住”—“你还”)
打人(“你胡说”—结尾)
(二)、析情节——情节有何特点?
1、全文情节紧凑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时间:一个下午
地点:周朴园的客厅
人物:都集中到周朴园的客厅
2、而第一场戏的安排尤为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方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使得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和观众(详述如下):
○1、侍萍与周朴园不期而遇,这是“现在生活”。
○2、侍萍关窗的动作和无锡口音,使周朴园感到“奇怪”,引出他的追问,于是有了侍萍的讲述和回忆,这是“过去生活”。周朴园急于了解“梅家小姐”的情况,步步追问;侍萍则强压悲愤,欲言又止,沉痛地诉说着自己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周朴园由疑惑而慌张,由慌张而恐惧,最后惊讶地发现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反复述说的“梅小姐”。故事到此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把“过去生活”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
○3、当周朴园明白眼前站的就是侍萍时,突然发出责问,然后有侍萍的控诉,有周朴园的劝解和曲意诉说,这是把“过去生活”和“现在生活”穿插在一起,最后以侍萍撕毁支票,提出见一见周萍完成这场戏的冲突。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程序
一、分角色朗读剧本
1、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是解读剧本的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前提。
2、分工:男生,饰周朴园;选择代表饰周萍、鲁大海;女生,饰侍萍;教师,其它。
二、鉴赏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
1、三十年前,他为什么要赶走梅侍萍,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相认过程中,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3、当已经认出侍萍后,周朴园是怎样对待侍萍的?
4、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课后“练习”三)
5、他是怎样对待亲生儿子鲁大海的?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周朴园是怎样对待其他工人的?表明他的什么本性?
7、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8、归纳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明确:
1、为的是,要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尤其是,在除夕之夜逼走,又强迫留下长子,且让侍萍抱走刚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始乱终弃一个穷女人,再婚追求一个阔小姐,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了周朴园的血管里充盈着自私冷酷。
2、
3、
4、他对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
A、没有感情,30年前是玩弄,现在的回忆也是虚伪的;
B、有感情,三十多年前是真心喜欢,只是受家庭的逼迫不得已让侍萍离开,后来的回忆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
C、三十多年前是有感情的,是真心喜欢,后来的回忆则是虚伪的,是为了保持他的荣誉,保存他的家庭,等等。
第三种说法更好,因为:
周朴园是会怀念侍萍的。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也很能干,他确曾“爱”过她;况且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因而难免怀念起过去和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为他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对侍萍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他怀念的并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他年轻时的恋人,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淑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个角度讲,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所以当他与侍萍再次相逢时,就更多地表现了他的自私与虚伪。
但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对侍萍也并不是毫无情义的。他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后,他又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当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以后,他还是预备背地里给侍萍邮寄“两万块钱”。他的这些行动虽然也“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卑鄙灵魂,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一下他过去的“罪过”的因素在内呢?最后,当侍萍又一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果断地要萍儿承认她是生母,他也无法考虑这将给自己声誉地位带来如何的影响了。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可以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5、
一是,挖苦讽刺。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
二是,开除。他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6、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淹死2200名小工,从中渔利;现在,唆使矿上巡警杀害三十多名矿工;又用金钱收买工人谈判代表。这一切,表明他的资本家的残忍与奸诈。
7、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
8、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课文主要刻画了他的自私与虚伪、残忍与奸诈。
曹禺谈《雷雨》: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二)、侍萍
1、怎样理解她三十年前的那场婚姻?
2、离开周家后,都有哪些经历,使她的性格有了怎样更高的发展?
3、在相认过程中,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身份?可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相矛盾吗?
4、怎样理解她撕支票?
5、她见到周朴园后唯一的希望是什么?
6、归纳侍萍形象。
——明确:
1、一是,年轻女子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二,更主要的是,一个女佣,怎么可能逃脱周朴园的魔掌?可见,她一开始就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2、投河遇救,两次嫁人,“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什么事都做。
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练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前后也不矛盾。隐瞒自己的身份,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而随着事情的发展,情绪愈加激动,睹物情生,自然流露。
4、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撕毁五千元支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5、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这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6、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她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三)、鲁大海
怎样认识鲁大海的形象及其意义?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当然,在斗争中也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味语言艺术;
2、理解主旨:认识周朴园阶层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程序
一、体味语言艺术
关于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人物语言有独白、对话、旁白等,是戏剧语言的主要部分。
2、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是戏剧语言中的辅助部分。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品味人物语言的重点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2、品味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如周四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内心活动。
3、品味潜台词。所谓潜台词,指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
体味语言艺术:
(一)、舞台说明
1、开头一段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2、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有什么作用?
3、周朴园“汗涔涔”, 周朴园“惊愕”等提示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暗示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揭示剧中人物烦燥不安的心理,预示着来势凶猛冲击一切的雷雨将要来临。也就是说,起到了渲染气氛和铺垫情节的作用。
2、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老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3、“汗涔涔”显出周朴园的狼狈相,“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二)、个性化的语言
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各自不同的心理。
(三)、动作化的语言
1、 说明:
课文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而且更重要的
是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举例:
3、 分析:
鲁侍萍的感情极其复杂。对周朴园的无情无义,她早有领教;对周萍,除了愤怒,还有
痛心。“这真是一群强盗”,既是她对周朴园之流认识的深化,又显示着她内心的极度痛苦。而由于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侍萍的痛心之中还有一丝恋恋不舍,话语中的两次转折,将这种痛苦显露无遗。
4、 好处:
语言的动作性,不仅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能够吸引观众和读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进
一步发展。
(四)、潜台词
课后“练习”二: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语言的丰富性。
1、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课文中,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2、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鲁侍萍的反问,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3、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试作点分析。)
4、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
我的儿子?
(第一句反映了侍萍怎样的思想变化?第二句的话语巧妙在哪里?表达了侍萍什么样复杂的感情?)
——明确:
1、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2、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蔑视,从而显示出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3、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淡的叙述,看不出说话者的感情。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不安、激动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不安、激动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心境。
4、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明了她思想的转变。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巧妙地表达了侍萍那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二、主旨
(一)、主旨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二)、“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分析: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解答:
1、 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2、 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3、 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三、总结全文
四、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复习戏剧有关知识;
2、 认识曹禺;
3、 欣赏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4、 鉴赏人物形象;
5、 体味语言艺术;
6、 理解主旨:认识周朴园阶层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重点
周朴园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教学难点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
教学方法
自读法(开始)、讨论法(中间)、朗读法(最后分角色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复习戏剧有关知识;
2、 认识曹禺;
3、 欣赏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
一、复习戏剧有关知识
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了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现当代戏剧鉴赏》,现在复习检查。
(一)、何谓戏剧?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
造人物形象,提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二)、何谓戏剧文学?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三)、古今戏剧之不同在哪里?
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包括南剧、杂剧、传奇以及各
种地方戏。
现代戏剧主要指话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剧为主体。
(四)、戏剧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为: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喜剧——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
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悲剧——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主
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基调庄重,气氛严肃。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曾说,悲剧性的冲突的实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五)、戏剧“三要素”是什么?
戏剧冲突、语言、人物
(六)、怎样理解戏剧冲突?
1、定义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2、要求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社会矛盾,戏剧则要求反映得更集中、更尖锐。西方曾有“三一律”,即要求反映在一天内的某一个地点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后来,中外创作虽有打破,但大多尽量遵循集中性原则。
3、内容
戏剧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
(七)、怎样理解戏剧语言
1、定义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有独白、对话、旁白等,是戏剧语言的主要部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是戏剧语言中的辅助部分。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
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2、品味人物语言的重点
A、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B、品味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如周四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内心活动。
C、品味潜台词。所谓潜台词,指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
(八)、怎样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1、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2、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3、在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二、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3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日出》,继而又发表了《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三、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一)、故事梗概
《雷雨》主要写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爱上女仆梅侍萍,并有了两个儿子。后为了和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并非繁漪,繁漪是三婚),于除夕之夜赶走梅侍萍,强迫留下长子(周萍),让她带走刚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鲁大海)。梅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尽,被人救起后流落异乡。后嫁给鲁贵,生女鲁四凤。冲突前,侍萍在某校当佣人,鲁贵在周家当差,四凤在周家当使女,大海在周家矿上当工人。
周萍与后母繁漪勾搭的同时又勾引了四凤,繁漪通知四凤妈来把四凤领走。这时,四凤妈发现这家主人就是那周朴园,引起了矛盾冲突。而作为工作代表的鲁大海也恰好来找周朴园谈判,又引起矛盾冲突。课文就从这里开始。后来,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二)、人物关系图
四、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
2、听范读(多媒体)
五、欣赏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
(一)、识情节——课文有哪两场矛盾冲突,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概括情节
第一部分:周朴园与侍萍再次相见。家庭矛盾。戕害妇女。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社会矛盾。压榨工人。
2、情节详表
部分 起 止 情 节 侧 重
一
开头—
“可是你”
周朴园与侍萍
的矛盾冲突
认出前 怀疑(开头—“我姓鲁”)
家庭矛盾。
戕害妇女。
追问(“姓鲁”—“我姓鲁,老爷”)
再次追问(“喘出一口气”—“老爷,没有事了”)
相认(“啊,你顺便去”—“半晌”)
认出后 哄骗(“忽然严厉地”—“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收买(“那更好了”—“可是你”)
二
“外面争吵声”—结尾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交涉(“外面争吵声”—“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社会矛盾。
压榨工人。
开除(“忍不住”—“你还”)
打人(“你胡说”—结尾)
(二)、析情节——情节有何特点?
1、全文情节紧凑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时间:一个下午
地点:周朴园的客厅
人物:都集中到周朴园的客厅
2、而第一场戏的安排尤为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方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使得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和观众(详述如下):
○1、侍萍与周朴园不期而遇,这是“现在生活”。
○2、侍萍关窗的动作和无锡口音,使周朴园感到“奇怪”,引出他的追问,于是有了侍萍的讲述和回忆,这是“过去生活”。周朴园急于了解“梅家小姐”的情况,步步追问;侍萍则强压悲愤,欲言又止,沉痛地诉说着自己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周朴园由疑惑而慌张,由慌张而恐惧,最后惊讶地发现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反复述说的“梅小姐”。故事到此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把“过去生活”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
○3、当周朴园明白眼前站的就是侍萍时,突然发出责问,然后有侍萍的控诉,有周朴园的劝解和曲意诉说,这是把“过去生活”和“现在生活”穿插在一起,最后以侍萍撕毁支票,提出见一见周萍完成这场戏的冲突。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程序
一、分角色朗读剧本
1、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是解读剧本的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前提。
2、分工:男生,饰周朴园;选择代表饰周萍、鲁大海;女生,饰侍萍;教师,其它。
二、鉴赏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
1、三十年前,他为什么要赶走梅侍萍,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相认过程中,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3、当已经认出侍萍后,周朴园是怎样对待侍萍的?
4、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课后“练习”三)
5、他是怎样对待亲生儿子鲁大海的?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周朴园是怎样对待其他工人的?表明他的什么本性?
7、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8、归纳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明确:
1、为的是,要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尤其是,在除夕之夜逼走,又强迫留下长子,且让侍萍抱走刚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始乱终弃一个穷女人,再婚追求一个阔小姐,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了周朴园的血管里充盈着自私冷酷。
2、
3、
4、他对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
A、没有感情,30年前是玩弄,现在的回忆也是虚伪的;
B、有感情,三十多年前是真心喜欢,只是受家庭的逼迫不得已让侍萍离开,后来的回忆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
C、三十多年前是有感情的,是真心喜欢,后来的回忆则是虚伪的,是为了保持他的荣誉,保存他的家庭,等等。
第三种说法更好,因为:
周朴园是会怀念侍萍的。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也很能干,他确曾“爱”过她;况且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因而难免怀念起过去和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为他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对侍萍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他怀念的并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他年轻时的恋人,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淑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个角度讲,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所以当他与侍萍再次相逢时,就更多地表现了他的自私与虚伪。
但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对侍萍也并不是毫无情义的。他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后,他又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当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以后,他还是预备背地里给侍萍邮寄“两万块钱”。他的这些行动虽然也“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卑鄙灵魂,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一下他过去的“罪过”的因素在内呢?最后,当侍萍又一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果断地要萍儿承认她是生母,他也无法考虑这将给自己声誉地位带来如何的影响了。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可以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5、
一是,挖苦讽刺。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
二是,开除。他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6、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淹死2200名小工,从中渔利;现在,唆使矿上巡警杀害三十多名矿工;又用金钱收买工人谈判代表。这一切,表明他的资本家的残忍与奸诈。
7、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
8、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课文主要刻画了他的自私与虚伪、残忍与奸诈。
曹禺谈《雷雨》: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二)、侍萍
1、怎样理解她三十年前的那场婚姻?
2、离开周家后,都有哪些经历,使她的性格有了怎样更高的发展?
3、在相认过程中,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身份?可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相矛盾吗?
4、怎样理解她撕支票?
5、她见到周朴园后唯一的希望是什么?
6、归纳侍萍形象。
——明确:
1、一是,年轻女子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二,更主要的是,一个女佣,怎么可能逃脱周朴园的魔掌?可见,她一开始就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2、投河遇救,两次嫁人,“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什么事都做。
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练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前后也不矛盾。隐瞒自己的身份,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而随着事情的发展,情绪愈加激动,睹物情生,自然流露。
4、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撕毁五千元支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5、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这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6、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她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三)、鲁大海
怎样认识鲁大海的形象及其意义?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当然,在斗争中也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味语言艺术;
2、理解主旨:认识周朴园阶层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程序
一、体味语言艺术
关于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人物语言有独白、对话、旁白等,是戏剧语言的主要部分。
2、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是戏剧语言中的辅助部分。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品味人物语言的重点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2、品味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如周四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内心活动。
3、品味潜台词。所谓潜台词,指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
体味语言艺术:
(一)、舞台说明
1、开头一段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2、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有什么作用?
3、周朴园“汗涔涔”, 周朴园“惊愕”等提示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暗示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揭示剧中人物烦燥不安的心理,预示着来势凶猛冲击一切的雷雨将要来临。也就是说,起到了渲染气氛和铺垫情节的作用。
2、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老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3、“汗涔涔”显出周朴园的狼狈相,“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二)、个性化的语言
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各自不同的心理。
(三)、动作化的语言
1、 说明:
课文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而且更重要的
是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举例:
3、 分析:
鲁侍萍的感情极其复杂。对周朴园的无情无义,她早有领教;对周萍,除了愤怒,还有
痛心。“这真是一群强盗”,既是她对周朴园之流认识的深化,又显示着她内心的极度痛苦。而由于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侍萍的痛心之中还有一丝恋恋不舍,话语中的两次转折,将这种痛苦显露无遗。
4、 好处:
语言的动作性,不仅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能够吸引观众和读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进
一步发展。
(四)、潜台词
课后“练习”二: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语言的丰富性。
1、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课文中,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2、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鲁侍萍的反问,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3、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试作点分析。)
4、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
我的儿子?
(第一句反映了侍萍怎样的思想变化?第二句的话语巧妙在哪里?表达了侍萍什么样复杂的感情?)
——明确:
1、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2、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蔑视,从而显示出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3、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淡的叙述,看不出说话者的感情。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不安、激动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不安、激动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心境。
4、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明了她思想的转变。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巧妙地表达了侍萍那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二、主旨
(一)、主旨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二)、“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分析: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解答:
1、 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2、 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3、 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三、总结全文
四、教学反思
鲁发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