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26阅读:
字号:小|大
一、预习导航: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从后来他们的命运来看,这种观念的改变影响了他们的后半生。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上来回眸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时,人们会清晰地看到“文革”的反文化和反文明的怪圈。由于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大多数红卫兵在运动初期对文化的审视变的简单而粗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句是在1966年的“红八月”中,红卫兵走上街头大破“四旧”,从揪“妖头怪发”“奇装异服”、烧图书、砸招牌、改街名、毁教堂发展到后来北师大的学生到山东曲阜砸孔庙、掘古墓、毁文物,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刻被打得粉碎。现在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蔑视文明与人性。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二、基础整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别扭 恪守 埋怨 绰号 干瘪 窥视 哄闹 将就 琢磨 确凿 逼供
倔犟 单薄 续弦 手臂
三、课文的结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1、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
3、第三部分:
4、第四部分:
5、第五部分:
四、文本研习
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2.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小说最后一段,“那伞下好象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4.裁缝老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5.概括本文的主旨
五:由团结大楼看小说的环境描写。
1.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2.“团结大楼”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
六:质疑反思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从后来他们的命运来看,这种观念的改变影响了他们的后半生。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上来回眸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时,人们会清晰地看到“文革”的反文化和反文明的怪圈。由于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大多数红卫兵在运动初期对文化的审视变的简单而粗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句是在1966年的“红八月”中,红卫兵走上街头大破“四旧”,从揪“妖头怪发”“奇装异服”、烧图书、砸招牌、改街名、毁教堂发展到后来北师大的学生到山东曲阜砸孔庙、掘古墓、毁文物,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刻被打得粉碎。现在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蔑视文明与人性。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二、基础整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别扭 恪守 埋怨 绰号 干瘪 窥视 哄闹 将就 琢磨 确凿 逼供
倔犟 单薄 续弦 手臂
三、课文的结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1、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
3、第三部分:
4、第四部分:
5、第五部分:
四、文本研习
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2.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小说最后一段,“那伞下好象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4.裁缝老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5.概括本文的主旨
五:由团结大楼看小说的环境描写。
1.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2.“团结大楼”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
六:质疑反思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