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47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4.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今天我们看看这“圣手”是“名不虚传”呢还是“名不符实”。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之后曾一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多幕剧)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三、感知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四、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情节概括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2、 矛盾分析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3、课文结构分析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 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 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大大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五、把握主题思想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丁西林语,转引自柏李《会见丁西林先生》)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吴太太:
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
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省避难来到西南某省城居住。是一个习惯于养尊处优又充满市侩气的女人。自私、刻薄、欺软怕硬、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唠叨、狡辩、出言不逊。这是一个作者着意讽刺的反面形象。
2、杨长雄:
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善良,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爱管闲事”的大学生。他敢想敢说,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虽然他不善口角,但由于道理在他这一边,所以义正辞严,驳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辩的吴太太理屈辞穷。对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又对其书呆子气和失之简单的斗争方式作了适度的揶揄。
3、成众:
沉着稳重、幽默
1>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
2>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总结
吴太太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杨长雄 敢想敢说、仗义执言,模仿诉苦、嘲笑对手,
见义勇为、助弱抑强、性格刚烈
成众 沉着稳重、不乏风趣,冷眼旁观、暗中助友
二、欣赏戏剧幽默、诙偕、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1>举例:
开头人物介绍:
A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吴太太)
B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杨长雄)
C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口罗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成众)
D如果一个女佣只有赚钱,不会贴钱,只有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增加财产,还会损失财产是一条公例,她确实是一个例个。(李嫂)
E如果警察应该尊重权威、专门招呼汽车是一条公例,他不是一个例外。(警察)
上述人物介绍,表面上语调轻松,语言直白平实,实际上,透过这些语言,鲜明的爱憎褒贬是以极富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上述人物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吴太太的泼妇形象,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警察的趋炎附势。
戏剧语言人微言轻刻画戏剧人物的主要手段,在《三块钱国币》中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极富个性的。类似的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细品味。
(2>主要手法。
A、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
B、大词小用——“进攻”、“被迫抗战”、“巨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C、辩论的口气——使日常的小冲突显得严肃庄严,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D、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三、鉴赏课文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
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2、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
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3、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
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四、练习
1 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
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丁西林简介
丁西林,物理学家、戏剧家。曾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及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主持创办南京地磁台;晚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在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创建该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丁西林,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初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毕业。翌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丁西林即于1919年回国,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尔后又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学后即与系主任颜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10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员。当时研究院初创,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长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先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和总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庆、桂林之间,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认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首先必须办好大专院校和加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为此,他特意将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从事制造教学所需的分析天平、显微镜、经纬仪等。仅1935—1937年间,就生产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由教育部统购分发全国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学使用。这两类仪器的设计均由他亲自审定,并亲自主持编写实验讲义随仪器附送,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长期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念念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时,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鉴于当时国内的迫切需要,他积极推动地磁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从1946年起,他从事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先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群众团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两个团体。丁西林被选为科普协会副主席。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协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他当选为副主席。继又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等职,曾先后率领各种文化代表团访问亚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西林还热心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他创作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曾震动当时的话剧界,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不少独幕剧。1955年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
丁西林对汉字的难写、难认、字体混乱和查找不便等缺点深为关注,经常在业余时间从事改革的尝试。虽然简化汉字笔画和减少通行的汉字数量为汉字改革的主要课题,但改进汉字检字法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他创造了“笔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已被吸收进《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
(作者:大可)
简历
1893年9月29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10—1913年 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
1914—1919年 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获该校理科硕士学位。
1919—1924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预科主任。
1924—1926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28—1948年 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3—1935年 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1933年当选为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1935—1936、1940—1941年 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50—1957年 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8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60年 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
1974年4月 逝世于北京。
《三块钱国币》中的诡辩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选入了物理学家、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该剧写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围绕女仆李嫂该不该为不慎打破一枝花瓶赔钱展开的激烈争辩。按常理,李嫂损坏东西应该赔偿,但是杨长雄在这场争辩中取得胜利,使吴太太只好求救于警察。仔细阅读剧本,我们可以发现杨长雄在争辩中使用了诡辩术。
诡辩是指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做论证。这是一种巧妙的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常见的诡辩手法有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强词夺理、断章取义等。这里,笔者对该剧本中的诡辩手法做一些简要分析,以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偷换论题
剧本开头从吴太太的唠叨写起:“照道理应该照市价赔我才是”。也就是她认为李嫂应该赔钱。在这无休止的唠叨中,杨长雄“被迫抗战”:“现在我把这个道理就来讲给你听听”。他说:“现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用的一个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在你不在乎,可以不在乎,在她……”这里他将“该不该赔钱”的论题偷偷地改成“赔得起还是赔不起”,把吴太太“可以不可以要求李嫂赔偿”的论题悄悄地换成了吴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这是因为损坏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是生活常理,杨长雄只好用李嫂的穷对吴太太动之以情。没想到被吴太太不吃那一套,“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所以,杨长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们争的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完了。”前半句是保持了原来的论题,后半句“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又改变了论题。这一次吴太太上当了。于是,吴太太和杨长雄后面就理论起“应该不应该要她赔”。
二、偷换概念
在接下来的争辩中,杨长雄多次偷换概念,使吴太太逐渐陷入了被动。我们先来看一下两组台词。
A、吴 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杨 啊,别忙,别忙,你说的是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别人啊!我问你,李嫂是不是你的佣人?
B、吴 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没有叫她打破啊。
杨 当然你没有叫她打破。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变成执行主人的命令,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是做得快不快、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没有赔偿的问题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人所说的“别人”和“叫”的意义并不相同。A组台词中,吴太太所说的“别人”指的是“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杨长雄说的第二个“别人”相对的是“自己人”,其意思是说,李嫂是吴太太的佣人,是与吴太太关系密切的人,是吴太太自己方面的人。B组台词中,吴太太的“叫”是“容许或听任”的意思,而杨长雄却在“如果是你叫她打破”一句中,将其意思说成“使、命令”了。这样隐蔽的逻辑错误,在能言善辩的大学生杨长雄的长篇大论的掩护下,吴太太这样的小市民自然难以察觉了。
三、捏造论据
杨长雄步步进逼:“我现在再请问你:从古到今,瓷窑里烧出来的花瓶,少说,也有几十万几百万。这些花瓶,现在到哪里去了?一个花瓶是不是有打破可能?”从这句台词来看,他想用论据证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花瓶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而实际上,“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与“被打破后该不该赔”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四、强词夺理
杨长雄说:“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娘姨的职务,娘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话怎么那么不顺耳呢?原来,杨长雄说的原因是正确的,而结论的后半句却是错误的。“有打破花瓶的机会”,说的是娘姨在做事时有可能会打破花瓶,怎么就变成了“有打破花瓶的权力”呢?“谁可能把花瓶打破”与“谁可以把花瓶打破”明明是两回事嘛!这里杨长雄就是在强词夺理,吴太太听出了话不对劲,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好大声嚷道:“胡说八道!”
这些诡辩并不是剧作者创作时犯的逻辑错误,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杨长雄的诡辩体现了他仗义执言和机灵聪慧,讽刺了吴太太的庸俗与自私。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吴太太被诡辩戏弄、嘲讽则大快人心。若在上课时问学生:杨长雄的话语有没有漏洞?指导他们仔细琢磨这些戏剧语言,可以引导他们将对戏剧语言的鉴赏引向深入,加深他们对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理解,增强他们学习戏剧的兴趣。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4.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今天我们看看这“圣手”是“名不虚传”呢还是“名不符实”。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之后曾一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多幕剧)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三、感知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四、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情节概括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2、 矛盾分析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3、课文结构分析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 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 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大大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五、把握主题思想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丁西林语,转引自柏李《会见丁西林先生》)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吴太太:
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
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省避难来到西南某省城居住。是一个习惯于养尊处优又充满市侩气的女人。自私、刻薄、欺软怕硬、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唠叨、狡辩、出言不逊。这是一个作者着意讽刺的反面形象。
2、杨长雄:
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善良,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爱管闲事”的大学生。他敢想敢说,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虽然他不善口角,但由于道理在他这一边,所以义正辞严,驳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辩的吴太太理屈辞穷。对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又对其书呆子气和失之简单的斗争方式作了适度的揶揄。
3、成众:
沉着稳重、幽默
1>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
2>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总结
吴太太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杨长雄 敢想敢说、仗义执言,模仿诉苦、嘲笑对手,
见义勇为、助弱抑强、性格刚烈
成众 沉着稳重、不乏风趣,冷眼旁观、暗中助友
二、欣赏戏剧幽默、诙偕、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1>举例:
开头人物介绍:
A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吴太太)
B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杨长雄)
C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口罗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成众)
D如果一个女佣只有赚钱,不会贴钱,只有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增加财产,还会损失财产是一条公例,她确实是一个例个。(李嫂)
E如果警察应该尊重权威、专门招呼汽车是一条公例,他不是一个例外。(警察)
上述人物介绍,表面上语调轻松,语言直白平实,实际上,透过这些语言,鲜明的爱憎褒贬是以极富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上述人物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吴太太的泼妇形象,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警察的趋炎附势。
戏剧语言人微言轻刻画戏剧人物的主要手段,在《三块钱国币》中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极富个性的。类似的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细品味。
(2>主要手法。
A、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
B、大词小用——“进攻”、“被迫抗战”、“巨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C、辩论的口气——使日常的小冲突显得严肃庄严,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D、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三、鉴赏课文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
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2、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
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3、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
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四、练习
1 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
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丁西林简介
丁西林,物理学家、戏剧家。曾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及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主持创办南京地磁台;晚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在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创建该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丁西林,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初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毕业。翌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丁西林即于1919年回国,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尔后又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学后即与系主任颜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10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员。当时研究院初创,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长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先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和总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庆、桂林之间,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认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首先必须办好大专院校和加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为此,他特意将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从事制造教学所需的分析天平、显微镜、经纬仪等。仅1935—1937年间,就生产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由教育部统购分发全国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学使用。这两类仪器的设计均由他亲自审定,并亲自主持编写实验讲义随仪器附送,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长期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念念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时,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鉴于当时国内的迫切需要,他积极推动地磁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从1946年起,他从事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先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群众团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两个团体。丁西林被选为科普协会副主席。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协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他当选为副主席。继又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等职,曾先后率领各种文化代表团访问亚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西林还热心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他创作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曾震动当时的话剧界,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不少独幕剧。1955年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
丁西林对汉字的难写、难认、字体混乱和查找不便等缺点深为关注,经常在业余时间从事改革的尝试。虽然简化汉字笔画和减少通行的汉字数量为汉字改革的主要课题,但改进汉字检字法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他创造了“笔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已被吸收进《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
(作者:大可)
简历
1893年9月29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10—1913年 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
1914—1919年 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获该校理科硕士学位。
1919—1924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预科主任。
1924—1926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28—1948年 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3—1935年 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1933年当选为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1935—1936、1940—1941年 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50—1957年 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8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60年 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
1974年4月 逝世于北京。
《三块钱国币》中的诡辩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选入了物理学家、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该剧写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围绕女仆李嫂该不该为不慎打破一枝花瓶赔钱展开的激烈争辩。按常理,李嫂损坏东西应该赔偿,但是杨长雄在这场争辩中取得胜利,使吴太太只好求救于警察。仔细阅读剧本,我们可以发现杨长雄在争辩中使用了诡辩术。
诡辩是指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做论证。这是一种巧妙的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常见的诡辩手法有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强词夺理、断章取义等。这里,笔者对该剧本中的诡辩手法做一些简要分析,以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偷换论题
剧本开头从吴太太的唠叨写起:“照道理应该照市价赔我才是”。也就是她认为李嫂应该赔钱。在这无休止的唠叨中,杨长雄“被迫抗战”:“现在我把这个道理就来讲给你听听”。他说:“现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用的一个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在你不在乎,可以不在乎,在她……”这里他将“该不该赔钱”的论题偷偷地改成“赔得起还是赔不起”,把吴太太“可以不可以要求李嫂赔偿”的论题悄悄地换成了吴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这是因为损坏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是生活常理,杨长雄只好用李嫂的穷对吴太太动之以情。没想到被吴太太不吃那一套,“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所以,杨长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们争的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完了。”前半句是保持了原来的论题,后半句“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又改变了论题。这一次吴太太上当了。于是,吴太太和杨长雄后面就理论起“应该不应该要她赔”。
二、偷换概念
在接下来的争辩中,杨长雄多次偷换概念,使吴太太逐渐陷入了被动。我们先来看一下两组台词。
A、吴 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杨 啊,别忙,别忙,你说的是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别人啊!我问你,李嫂是不是你的佣人?
B、吴 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没有叫她打破啊。
杨 当然你没有叫她打破。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变成执行主人的命令,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是做得快不快、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没有赔偿的问题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人所说的“别人”和“叫”的意义并不相同。A组台词中,吴太太所说的“别人”指的是“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杨长雄说的第二个“别人”相对的是“自己人”,其意思是说,李嫂是吴太太的佣人,是与吴太太关系密切的人,是吴太太自己方面的人。B组台词中,吴太太的“叫”是“容许或听任”的意思,而杨长雄却在“如果是你叫她打破”一句中,将其意思说成“使、命令”了。这样隐蔽的逻辑错误,在能言善辩的大学生杨长雄的长篇大论的掩护下,吴太太这样的小市民自然难以察觉了。
三、捏造论据
杨长雄步步进逼:“我现在再请问你:从古到今,瓷窑里烧出来的花瓶,少说,也有几十万几百万。这些花瓶,现在到哪里去了?一个花瓶是不是有打破可能?”从这句台词来看,他想用论据证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花瓶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而实际上,“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与“被打破后该不该赔”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四、强词夺理
杨长雄说:“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娘姨的职务,娘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话怎么那么不顺耳呢?原来,杨长雄说的原因是正确的,而结论的后半句却是错误的。“有打破花瓶的机会”,说的是娘姨在做事时有可能会打破花瓶,怎么就变成了“有打破花瓶的权力”呢?“谁可能把花瓶打破”与“谁可以把花瓶打破”明明是两回事嘛!这里杨长雄就是在强词夺理,吴太太听出了话不对劲,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好大声嚷道:“胡说八道!”
这些诡辩并不是剧作者创作时犯的逻辑错误,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杨长雄的诡辩体现了他仗义执言和机灵聪慧,讽刺了吴太太的庸俗与自私。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吴太太被诡辩戏弄、嘲讽则大快人心。若在上课时问学生:杨长雄的话语有没有漏洞?指导他们仔细琢磨这些戏剧语言,可以引导他们将对戏剧语言的鉴赏引向深入,加深他们对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理解,增强他们学习戏剧的兴趣。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