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意象、意境、想象、联想、夜归鹿门歌、归嵩山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2阅读:
字号:|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方法
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
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三、学习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如何能体会意境?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赏析示例”部分:
  1)任务性预习
 ①从下列词语的形旁上推断词的意思,从音旁上推断词的读音。 
        滟滟 芳甸    霰   皎皎   浦   砧     拂     碣    纤尘   不胜愁
  ②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    
    张若虚,(约660-约720),   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             ”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答案:初唐、“以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③名句名段积累
例如: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2)我的问题
   难点置疑:
例如:结尾句”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参考:游子徘徊于明月下,徒然望着故乡的月亮,那独倚危楼的佳人也在痴痴地遥望。但海雾遮掩了明月,一个在碣石山,一个在潇湘路,天各一方。有几人在残月下回到了家,还有多少人在月下张望,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之上…… 情景交融,情思摇曳。
我的置疑:                                                        
我的答案:
   3)技能提升
1、这首诗分为9首绝句,为每首绝句起一个题目,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整篇诗歌的意境。
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单纯的写景吗?表达了什么思考?提升和扩大了诗的什么境界?
3.本诗主旨是表达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吗?写游子思妇深化了诗歌的什么境界?

答案1: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月影徘徊下,思妇触景生情,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落花、流水、残月中,游子思归。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之上…… 
    2:不是。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人生哲理.宇宙意识和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达到了自然美和哲学美的统一。
     3:主旨不仅是游子思妇离情别绪,但是写人生与自然.自然下的人,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生命意识。


 4)发现创新
1、整理本单元的意象及所表达的含义,另外找出含此意象的5首诗。
如“月”------乡思、相思、永恒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 选用适当的意象,写一首诗,构成你设想的一种意境或表现一种情怀。

                                                                                                           
自主鉴赏部分
一.任务性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      栖隐   岩扉   寂寥    嵩山     轩冕    作揖    耆     槎头    鳊
(二)文学常识天空
     孟浩然(689~740)    代诗人,本名   ,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以写       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     ,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           ,以隐士终身。他是个         的人,不乐于         。他        的性格和        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       和      以及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      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        ,           ,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                ,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参考答案: 唐代  浩  浩然 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盛唐  困顿失意  洁身自好    趋承逢迎  耿介不随  清白高尚  山水田园  隐居的逸兴  王维    不事雕饰   伫兴造思    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 
(三)我最喜欢的诗句
1、                             我喜欢的理由:                                   
                                                          
2、                             我喜欢的理由:                                   
                                                            
3、                             我喜欢的理由:                                   
                                                          
4、                              我喜欢的理由:                                   
                                                            
二、我的问题
1、                                                                      
2、                                                                  
3、                                                                  
4、                                                                  
5、                                                                 


《夜归鹿门歌》
三、难点置疑
1、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这些景物可以分成                 之景和
                之景。
2、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前两联诗句描写的场景,概括画面的特点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分析后两联所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根据作者对两种生活态度体味诗人情感。
3、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营造的环境。
4、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请从全诗简要分析。
5、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简要概述这首七古怎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6、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参考答案示例:
1、黄昏江边   月夜山中
2、(1):描述场景时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点,使用语言要优美,多用动词形容词;画面是由景物组成的,景物的整体特征就是画面的特征,但不是景物简单地拼贴,需要概括归纳(动态、静态,色调冷暖等);综合前面画面的特点、他人的表现、诗人的形象等。
(2):抓住诗句中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与前一幅画面进行比较;诗人对后者采取了冷静闲望的态度,结合诗句体会诗人对前者又流露出的情态;最后结合诗人的生平与本诗的写作背景体味诗人情感。
3、月亮已经出来了,如同白玉盘,悬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山上的树木原来是朦朦胧胧的,好像被雾气所笼罩,而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却显出明丽青翠的颜色。我欣赏着这无边的月光树色,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当年庞德公所居住过的地方。
4、参考答案示例: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首联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颔联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颈联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尾联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5、参考答案示例: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6:日落黄昏时分,诗人满脸疲劳地把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里原野辽阔,天地相连,远处的天空比近处地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映在水心,和舟中人的距离显得很近,有种亲切感。面对如此清新自然的夜景,孑然一身的诗人脸上漾起一丝喜悦,心头感到一点慰藉。但这样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夜景同样也会激起诗人心头的千愁万绪: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所以在短暂的喜悦之后,诗人眉头渐锁,孤独失意无奈到天明。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异地的惆怅忧郁之情。

四、文学小贴士:
1、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2、《归嵩山作》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吴小林)
3、推荐书目:
《山水诗人:孟浩然》(陈文道)
《仕与隐》          (王得保)
《中国文学知道点》(余秋雨 徐亮)
五、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①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
② 孟浩然的送别诗研究
③ 孟浩然的性格及其悲剧人生命运的关系
④ 孟浩然的人生追求
⑤ 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任务性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轧露    鸾珮   一泓   东南坼    戎马   涕泗    鲲鹏    垆边   天姥    瀛洲
向天横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水澹澹     訇然      霓裳
悸动    长嗟   
(二)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     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            和秦、汉、魏以来的         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诗人,有“       ”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三)我最喜欢的诗句
1、                             我喜欢的理由:                                   
                                                          
2、                             我喜欢的理由:                                   
                                                            
3、                             我喜欢的理由:                                   
                                                          
4、                              我喜欢的理由:                                   
                                                            
二、我的问题
  1、                                                                      
2、                                                                  
3、                                                                  
4、                                                                  
5、                                                                 

三、难点置疑
1、这是全诗点题(“梦游”)的主体部分。诗人的思路是:(都以四字补足空白处)月送入梦——□□□□——游山经历——渐入幻境——仙境洞天——□□□□——惊梦长嗟。
2、表现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游程的梦幻美。
4、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闻到的离奇景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这些景象的作用是:(1)___                      
__   ___;(2)____                                                      ____。
5、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鉴赏诗歌离不开反复诵读。本段多处换韵,大多与内容有关。试写出段中变换的韵脚。(写出韵母即可)
7、以抒情散文的语言译写仙境及仙人盛会那一段。
8、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的,简要回答为什么要采用“梦游”(“游仙”)这种形式。

参考答案1:登山见闻、群仙盛会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4:海日升天 天鸡高唱 怪石灵泉 奇花异卉 熊咆龙吟 重峦密林 彤云铺盖 水面迷蒙。作用:①照应上文“天姥连天向天横”的雄奇气势②为烘托下文“仙境”的出现制造神奇气氛。
5:反衬现实的黑暗腐败,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6:.①e  ②I  ③ing  ④an  ⑤ai  ⑥a 
8:更便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它擅长想象和夸张的才华,随意挥洒,一吐胸中块垒
四、文学小贴士
1、推荐网站:中国李白网        http://www.chinalibai.com
             李白中国网        http://www.li-bai.org.cn
             国学网—李白研究  http://www.guoxue.com/lbyj/lbqj/lb0.htm
2、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乔象钟)
3、推荐书目
①长篇小说《李白》作者: 王慧清
②《在西域读李白》 作者:夏立君 
③《李白诗歌的内心世界管窥》 光明日报
④《李白人格浅谈》 作者:茹晨 
⑤《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散文》2003年12期
⑥《永远的李白》   作者:刘雪枫 《人民日报》  2002年2月5日第12版
⑦《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李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2月26日第七版
⑧《寻李白》     作者:余光中
⑨《李姓名人--李白》     编辑:吕杰
⑩《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作者:初凤平
五、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① 李白的情感世界 
② 李白为何拍案叫绝? 
③ 从孔子和李白的武功说起 
④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及其价值
⑤ 李白的月亮 
⑥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⑦ 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李白《将进酒》赏析
⑧ 诗歌中频繁使用“金”意象的渊源
⑨ 浅析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⑩ 李白的人生突围
⑪ 其实李白是个官迷
⑫ 浅谈李白诗歌的抒情意向
⑬ 世人所不知的李白
⑭ 李白的绝望


                                                                                                           

推荐作品部分
一.任务性预习
(一)给下列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辋   藜    饷    菑   槿    樯    钲    崦    笋    霁    荞    戍    怆    聒 
  (二)填写下表
作者(时代) 字 号 写作此诗的背景
王维
杜甫
苏轼 例如:杭州通判,被贬之前
姜夔
纳兰性德
(三)我最喜欢的诗句
1、                                                                      
2、                                                                  
3、                                                                  
4、                                                                  
5、                                                                  
 二、我的问题
 1、                                                                      
2、                                                                  
3、                                                                  
4、                                                                  
5、                                                                

三、 难点置疑
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画面,体会其绘画美和意境美。
2、从全诗看,《积雨辋川庄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中国古典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有“融情入景”,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范唏文所说“情景相触而莫分”的“情景交融”诗例在杜甫诗中比比皆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江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请你说说“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4、“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非常壮观的景象,放在这首诗里,和整个诗的意境协调吗?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呢?
5、林语堂先生有一段话对苏轼进行了生动而准确的概括:“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
(1)《新城道中》,表现了苏轼确实是乐天派,诗人是怎样传达这种快乐的?
(2)你还能说出苏轼的其他事例来验证林语堂先生的话吗?



答案:1     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其绘画美表现在色彩美: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色彩对比鲜明。动态美:一飞一啭;背景美:水田广布,北京开阔,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意境美“漠漠”有视野苍茫之感,“阴阴”有深邃悠远之意。“飞”传达自由,“啭”表达惬意,画面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濛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2: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静观所见,颔联写静中之动感画面,以动衬静,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悟人生短暂,所以食素斋,去机心,绝俗念,与世无争,只求悠悠然沉浸于山林之乐,表现了淡泊自然的心境。
3、答:杜甫迫于无奈,举家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漂泊在长江上。眼前是江岸上的细草,黑夜中的孤舟,自己何尝不象这细草和孤舟呢?孤苦伶仃,无所依傍,无有归宿。水天空旷,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物我相融,情景合一,一景一伤,一字一泪。
4、答: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孤寂无助的凄怆。所谓“以乐景写哀情”。更加动人心魄。
5、(1)答: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
四、文学小贴士:
1、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2.<<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经过 “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词的下片,较多地使用了虚拟的手法,词人设想,杜牧如果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也会感到惊心.”算””纵””念”都是虚拟和加强语气的字眼.特别是结束处的虚拟,更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来,红芍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宕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关于纳兰性德的评论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郑振铎:“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不作人间富贵花
性德姓纳兰,原名成德,后因避太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于满洲正黄旗一个贵族家庭。纳兰氏是满洲著姓,金代三十一姓之一,通常写作纳喇氏或那拉氏。性德的曾祖金台什生当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领袖,与建州部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彼此争雄。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叶赫,金台什的后人就成了满洲的贵族。金台什的妹妹嫁与努尔哈赤,即太祖高皇后,她的儿子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纳兰氏世代在清朝都很显贵。性德十岁那年,父亲明珠担任了内务府总管,总理皇家事务,后来接连升任左都御史,刑、兵、吏各部尚书,保和殿、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一时权倾朝野。
性德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政治气氛中长大。他自幼聪颖,好学深思,十八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会试中式,三年后应殿试,中二甲七名进士。他这次殿试考得很出色,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条对剀切,书法遒逸,考官大臣无不惊叹。康熙皇帝满心欢喜,特意把他留在身边,授乾清门三等侍卫(正五品),后又升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等侍卫(正三品)。挑选八旗贵族的精干子弟充当侍卫,考察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对君主的感情,然后委以重任,这是清代皇帝发现和训练栋梁之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性德的父亲明珠就是由侍卫起家的,性德的弟弟揆叙也是初任侍卫,后至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性德以进士出身而授侍卫,在他面前展开的实在是一条通往尊显的光明大道。
但性德却是个醉心风雅、酷爱生活而薄于功名的人。他虽然门阀崇隆,但却性情恬淡,“闭门扫轨,萧然若寒素”(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那些奔走权门希风望泽者接踵而来,他却不喜会客,自在幽静处弹琴赋诗。他昼夜穷研经学,在他的座师一代名儒徐乾学的指导下,辑印了一千八百多卷的《通志堂经解》。他喜欢书法,善诗,尤爱词学,曾自选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又依洪武韵改并连属编成《词韵正略》一书(已佚)。他填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都下竞相传写。他结交了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陈维崧、姜宸英这样一批失意于时的海内名士,经常在龙华僧舍、花间草堂、渌水亭等处,咏月吟花,纵论文史、摩挲书画。对他这样一个放达不拘的人来说,入侍禁庭无异是进了牢笼。他的拟古诗第三十九首云:我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他羡慕野鹤朝饮碧泉暮宿沧江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现在,他要在这森严枯寂的宫院中度过一个个晨昏,要在那皇帝出巡的行列里紧随马队和旌旗,“动止类循墙”(《野鹤吟•赠友》),“耳目有拘系”(《和友人饮酒》之二),不能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尽管康熙皇帝对他格外垂青,先后赐给他金牌、衣物等很多东西,巡幸各地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处处都叫他随侍。朝中人人羡慕,以为贵近臣中没一个能比得上他。然而性德“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韩菼:《纳兰君神道碑铭》),他渴望的是美好的人生。他的词中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他向往与友人团聚、与情人厮守,抱怨美好的事总难圆满。照这般亲人难亲,老天爷呀,那你的大好春光还为谁而设呢?也许有人说他没有壮志雄图,没有男儿气象。他有自己的观念: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他羡慕冷处轻模样,只因它不是热闹场中富贵花。他想摆脱浮名,然而不能:“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一身却总被“浮名束”。他嗟怨无止息的巡幸将他与情人遥隔万里,抱恨为了君王事耗尽了宝贵年华,失去了真正生活的光辉: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向浅,因何福薄!(《忆秦娥》)这种“令人怆神寒骨不可久居”的词境,正是他的热烈追求受到冷酷现实的摧折以后悲凉心境的自然反映。  
性德多情而笃于友谊。他和妻子卢氏感情极好。卢氏夭亡,他悲痛欲绝,时时梦中相见。一次他梦见妻子淡装素服,执着他的手,哽咽着讲了许多话,临行送他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他醒来悲伤不已,作《沁园春》一首: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鸽,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信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堪伤。欲结绸缪,翻惊漂泊,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入愁乡。哀感凄切,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4、依然旧时明月
过常宝
每个喧嚣的白日之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有时是小楼绮窗外的一弯新钩,有时是关山大漠里的新磨飞镜。这是李白、杜牧、柳永、苏轼们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在它的光影里,时间的界限模糊了,生命的有限性也消失了,它以如水的清凉荡涤去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在夜色里回归到无限的澄明。
每一个诗人都曾在这片月色中沉醉,每一次沉醉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诗人的精神体验是如此的单纯直接,又是如此的深微幽眇。他们歌咏着爱情、自由和生命,品味着挫折、孤独和死亡,他们在风春云动、花开叶落中领悟着人生的奥秘。在不绝如缕的岁月里,诗人用神情和睿智,将月色编织成一个淡雅清幽而意蕴丰厚的传统,庇护着每一个失落在白天里的游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习惯于用矫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生命被层层遮蔽,皎洁的月光在我们的心中渐渐黯淡了。比起灯影下隐藏着的空虚和烦躁,月光下孤独的身影显得如此优美而且灵动。这使我们更加怀念那些古代的诗人们,他们无所遮掩的欢喜和忧伤,既是最为本真的生命体验,也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挣扎和突破,是对敏感而脆弱的人类精神的神圣守护。但那一片唐宋的月光,又能给在精神困境中越陷越深的现代人一什么样的关怀呢?如海德格尔所说:当下,只是立足于过去而又面向未来筹划的当下。每当我们面对着浩淼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旅,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月映万川,各有境界。翻开那些泛黄的诗卷,纷至沓来的是不断变幻着的斑驳光影,而造就这丰富性的,正是诗人生命体验中的即时性、神秘性和个性。长期以来,学者们把它们标注成唐朝的或宋朝的,庙堂的或山林的,浪漫的或现实的,等等,这些标签对我们这些月光下的望乡者,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诗歌的真谛是难以用历史真实来衡量的,而感悟诗歌,首先就必须穿透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些生动的个体和灵光乍现的瞬间。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才能辩识出春夜栏杆上玲珑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横斜中淡雅的暗香,才能从万卷诗篇中通达人同此心的古今一理。古诗如月,是一声声无言的召唤,它召唤着我们的至诚性情,与歌与哭,心有戚戚,参与那些诗歌意义的创造。其实,感悟古人就是感悟自己,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虽然如此,我们难以仅凭着朦胧的一帘幽梦,来认取那十里柔情。唐宋人有其独特的文化境遇,有其独特的领悟精神的方式,对那些吉光片羽的意象、优雅灵动的韵律、精致微妙的修辞,我们似乎显得有些迟钝了。甚至古人那些只言片语的象征性的指点,也已经成了“昨夜星辰”,难以将我们从迷离中唤醒。当我们以现代人的情性和话语,尝试着和古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究竟能获得什么?又能说出多少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那是一个个神秘的沉默,是无言相对的尴尬和惶恐。也许,期望从繁华的满城灯火中,清晰地再现出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图景,本身就是一种痴心妄想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短暂的生命去体悟永恒,注定了一种精神冒险。但那个月光溶溶的梨花院落,是生命旅途中一个温馨的栖息地,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怀念。每一次吟咏,每一回感动,每一个沉思,都是一次美丽的尝试,我们相信,“掬水月在手”,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掊,但却可以跨越唐宋,领悟到“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垠境界。


五、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⑥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⑦ 王维诗歌中的“禅趣”
⑧ 苏轼的旷达
⑨ 论苏词旷辛词豪
⑩ 杜甫小传
⑪ 李白与杜甫
⑫ 姜夔的婉约
⑬ 我所知道的纳兰
⑭ 纳兰词的美

六、推荐书目
1《李白传》《盛唐气象》《中唐风标》(语文读本)杜甫《赠李白》  余光中《寻李白》  西川《李白》《跟随李白上路》
2《杜甫传》余光中《草堂祭杜甫》《杜甫诗赏读》《叶嘉莹说杜甫诗》《杜甫心影录》
3《人间词话》《唐诗鉴赏辞典》《闲情偶寄》《品诗词悟人生》《词人心史》《唐诗的历史》《唐诗三百首评注》《唐诗感悟》《唐诗风貌》《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唐诗风貌》《唐诗审美艺术论》《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毛泽东评点唐诗三百首》
《唐诗比较研究》《唐诗风格论》
4《佛法与诗境》《诗歌与人生》
5、《栖息在诗意中--王维小传》(林继中)
《纵横论王维》(王志清) 
《苏东坡传》 (林语堂)
《杜甫传》(冯至)
《西风独自凉 (清初词人——纳兰容若传)(作者:朴月)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作者:安意如)
七、高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分析】第(1)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旬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分析】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八、单元总结:
1、我的体会
我对置身诗境的体会是 :
我对缘景明情的体会是:
我所读到的自然景色有:、花、月、树、江、湖、船、白鹭、黄鹂、海鸥、细草、沙鸥、野桃、溪柳、荠麦、红药、二十四桥------
时间:春、夏、秋、冬、夜、
地点:长江、洞庭湖、山海关、扬州、杭州、成都、蓝田、江南、襄阳
2、 我的诗:
如:咏红叶(香山)、咏竹(紫竹院)、咏樱花(玉渊潭)、咏荷花(颐和园)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