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人教版高二上册《教材全解》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6阅读:
字号:|

目录

第一单元 4
一、单元核心解读 4
二、高考专题解读 5
专题13:(古代诗文五)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5
1.《诗经》三首 9
一、课文完全解读 9
二、综合能力拓展 17
2.离骚(节选) 20
一、课文完全解读 20
二、综合能力拓展 28
3.孔雀东南飞(并序) 33
一、课文完全解读 33
二、综合能力拓展 50
4.汉魏晋诗三首 53
一、课文完全解读 53
二、综合能力拓展 61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65
第二单元 68
一、单元核心解读 68
二、高考专题解读 69
专题14:(古代诗文六)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69
5.梦游天姥吟留别 75
一、课文完全解读 75
二、综合能力拓展 81
6.琵琶行(并序) 85
一、课文完全解读 85
二、综合能力拓展 95
7.近体诗六首 100
一、课文完全解读 100
二、综合能力拓展 113
8.词七首 117
一、课文完全解读 117
二、综合能力拓展 134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139
第三单元 148
一、单元核心解读 148
二、高考专题解读 149
专题15:(现代文九)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149
9.记念刘和珍君 152
一、课文完全解读 152


二、综合能力拓展 163
10.故都的秋 168
一、课文完全解读 168
二、综合能力拓展 175
11.道士塔 179
一、课文完全解读 179
二、综合能力拓展 187
12.泪珠与珍珠 191
一、课文完全解读 191
二、综合能力拓展 196
第四单元 199
一、单元核心解读 199
二、高考专题解读 200
专题16:(现代文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0
13.灯下漫笔(节选) 203
一、课文完全解读 203
二、综合能力拓展 211
14.漫话清高 214
一、课文完全解读 214
二、综合能力拓展 220
15.巴尔扎克葬词 223
一、课文完全解读 223
二、综合能力拓展 230
16.短文两篇 235
一、课文完全解读 235
二、综合能力拓展 241
第五单元 243
一、单元核心解读 243
二、高考专题解读 243
专题17:(古代诗文七)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43
17.六国论 247
一、课文完全解读 247
二、综合能力拓展 256
18.游褒禅山记 259
一、课文完全解读 259
二、综合能力拓展 268
19.伶官传序 271
一、课文完全解读 271
二、综合能力拓展 278
20.石钟山记 282
一、课文完全解读 282
二、综合能力拓展 289
第六单元 291
一、单元核心解读 291
二、高考专题解读 291
专题18:(古代诗文八)筛选文中的信息 291
21.项脊轩志 295
一、课文完全解读 295
二、综合能力拓展 303
22.五人墓碑记 306
一、课文完全解读 306
二、综合能力拓展 314
23.登泰山记 317
一、课文完全解读 317
二、综合能力拓展 324
24.病梅馆记 327
一、课文完全解读 327
二、综合能力拓展 332




第一单元
一、单元核心解读
[目标•分解]
1.了解唐以前我国古典诗歌的概况,学习《诗经》至六朝诗歌的代表作品。
2.了解《诗经》《楚辞》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由四言诗到骚体诗再到五言诗的发展过程,掌握这三种诗歌样式的特点和节奏。
4.通过诵读,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魄力,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情趣,逐渐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核心•精解]
本单元主要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经》和《楚辞》主要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汉魏晋代曹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现实生活。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诗经>三首》中的《氓》《静女》《无衣》采用四言句式,以赋、比、兴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婚姻、恋爱及军旅生活,富有写实精神。《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离骚》(节选)以大胆丰富的想像,热烈奔放的感情,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的句式,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和华美的语言,抒写了诗人自己的理想追求,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楚辞》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孔雀东南飞》(并序)属于汉乐府诗,全诗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的罪恶,赞扬了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爱情及其勇敢的抗争精神。
《汉魏晋诗三首》中《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反映了一个阶层或文人自己的理想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几首诗,标志着五言诗从开创、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
[篇目•提要]
《诗经》三首
卫风·氓 背诵(部分) 教读
秦风·无衣 背诵 教读
邶风·静女 背诵 自读
《离骚》(节选) 屈原 背诵(部分) 教读
《孔雀东南飞》(并序) 背诵(部分) 教读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背诵 自读
短歌行 曹操 背诵 教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背诵 教读


二、高考专题解读
专题13:(古代诗文五)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密]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形象是作品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读者首先从作品中看到的、感触到的。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剧本中的形象不同。小说剧本中的形象一般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而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略作分析:
一、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像去进一步补充。如: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分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王昌龄《青楼曲二首其一》)──以电影镜头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威武青年将领的形象。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有装扮,有活动,有心理,也有景色描写,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年轻少妇的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二、风物景象 简单来说,就是一般的景物、景象描写。一般有:
①景象描写:季节、时令、时间,地域、地点,虫鱼鸟兽、山水花木,……
②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垂钓、节令、……
③色彩描写:颜色及其变化,冷暖色调,对景象画面的影响……
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在山峰湖水景象的描写之中,流露了诗人忧愁的情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诗歌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深秋山中的景象,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恬淡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物象描写 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香兰;若,杜若。前四句极咏兰若的风采,后四句则感叹芳华零落。描写兰若,实际上是写自己的遭遇。这孤芳独立的兰若,正是诗人孤标卓立的绝世才华的写照,也是诗人怀才不遇的自喻。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诗人在对菊花的描写与观赏中,点明了自己对菊花有着与陶渊明同样的喜爱情怀。这首诗借赏菊表现了诗人锐意向上、排难而进的意志,以及崇高的审美追求。
四、比喻性形象描写 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下面两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公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越女新妆出镜心(镜湖的湖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酬朱庆余》
这两首诗都写得较含蓄,把握内容时要注意诗题及有关背景。朱诗作者以新妇自比,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诗的主旨是向张籍征询意见。张诗亦委婉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貌美且歌声动听的采菱姑娘,“齐纨”句暗示说朱是难得的人才,对考试不必担心。两诗中虽有新婚少妇与越女的形象描绘,但寄意全在诗外。显然,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能只看诗的字面意思和具体形象,而应结合有关提示把握其隐含意义。
五、音乐曲调 严格来说,这不属于形象,但考虑到内容的相关性,也把此部分内容安排在此。
古诗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名称: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诗词中的形象一般景象优美,如诗如画,能给人以美感;又因为它是景象与情感的结合,所以更能给人以情感上的感染与撞击。通过诗词中的这一系列形象,读者可以感受到蕴含于其中的情感、思想。可以说,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感情思想而精心裁剪、设计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另一方面,诗人的思想情感又是借助于这一些形象来表达的。
[试题•解析]
一、2004年高考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解析•答案]
(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创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2)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二、2003年春季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家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l)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
[解析•答案]
(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三、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解析•答案]
诗题为“闻笛”,诗的开篇即由笛声写起,一个“飞”字即显出笛声的不同寻常。接着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笛声随春风而飞遍满城的景象,此句极写笛声传播范围之广,角度独特,用语新奇,并为下文“何人”做了铺垫。“何人”紧承第二句的“满洛城”,则更显人的众多,并以反问的句式表达了众多人的一种普遍的情感──思念故乡。这是何声,能有如此的力量,激起如此巨大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三句则给予点明:此为“折柳曲”。“折柳曲”,也叫“折杨柳”,是一首乐府曲调,多写伤怀离别之情。诗人在异地他乡,听到这一哀怨伤怀的曲子,自然激发起对故乡的情感。“折柳曲”是这首诗情感的基础,是全诗的关键,没有此曲,二、四句的“范围广”“人数多”则没有基础,也难以激起游子的“故园情”。
赏析这首诗,关键是要理解诗中“折柳”的含义,并进一步把握其寓意。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解析•答案]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蝉是高洁的。由于它餐风饮露,栖于高枝,因此,很有点生活清苦、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首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食性,实际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绥”字面意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的形状,因其形状好像古人结在颔下下垂的帽带子,又暗示显宦身分。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流响”是写蝉声的长鸣不断,悦耳动听。“出”字写蝉声的传播富有生气。梧桐本是高大树木,一“疏”字更显示出其高耸挺拔的风姿。第二句写蝉声远传,既照应了首句的“饮清露”,又自然引出后面的议论。此两句表面写蝉,实则是人格化的描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般人认为,蝉声远传是由于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则强调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在这一议论中,蕴含着一个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名声远扬。这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总体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通过写蝉清高的品格,来表现作者的一种志向。既没有叙事,也没有写景,更谈不上“寓情于景”了。
答案:D



1.《诗经》三首
《诗经》
一、课文完全解读
[要点•解析]
1.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
2.学习并背诵《氓》等三首诗歌。
3.把握诗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4.在诵读中理解、鉴赏,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分类•整合]
一、重要词语释义
将 音qiāng,愿,请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qiang,请 将进酒,杯莫停 《将进酒》
扶,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辞》
拿,用,表抽象意义 成语“将功赎罪”
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进酒》
带领,率领,带兵 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 《三国志•蜀书•吴主传》
带兵的人,将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将要,副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乘 登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卫风·氓》
驾车,驱马拉车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亲士》
乘船 李白乘舟将欲行 《赠汪伦》
升,登上、登高 乘鄂渚而反顾兮 《涉江》
趁着,凭借 乘其厉声以呵 《五人墓碑记》
趁,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sheng,一车四马总称 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量词,(一)辆 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四,数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
言 指预兆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卫风·氓》
助词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卫风·氓》
说话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卫风·氓》
作 起 与子偕作 《秦风·无衣》
兴起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孟子见梁襄王》
发作 而病寻作 《虎丘记》
劳动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著作 作《二京赋》 《张衡传》
制作 作浑天仪 《张衡传》
建造,兴建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贻 赠送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邶风·静女》
赠给,送给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遗留 前修贻训,鄙乎茲道 《晋书•郭璞传》
二、古今异义词语
贿 财物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卫风·氓》
爽 差错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卫风·氓》
宴 欢聚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卫风·氓》
至于 到,指送到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卫风·氓》
达到某一程度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卫风·氓》
三、通假字
匪 非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垝 危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于 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说 脱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 畔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爱 薆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说 悦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归 馈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四、句式与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 载……载……,一边……一边……。载笑载言
[整体•通解]
一、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有不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作;“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二、内容概要
(一)《卫风·氓》
1.内容概说:本篇是弃妇的怨诗。篇中自叙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结构分析: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恋爱,第二章写待嫁,第三章、第四章中断叙述,插入怨愤之词,第五章写受虐,第六章写决绝之情。全诗写经历与情感交相发展,结构上故事情节与作者思绪相适应,虽属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图解:










情节发展    恋爱     婚变     决绝

抱布贸丝    无与士耽
内容表现          二三其德    亦已焉哉
      秋以为期    至于暴矣

情感基调   载笑载言   躬自悼矣    老使我怨

(二)《秦风·无衣》
1.内容概说:《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2.结构分析: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3.结构图解:

同袍     修戈矛


岂曰无衣 同泽     修矛戟   齐心备战,爱国主义


同裳     修甲兵

  铺陈复唱   重章叠句

(三)《邶风·静女》
1.内容概说: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看到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幽会,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那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那女子这才出来,又赠给那男子一根“彤管”——究竟是什么东西现在已不清楚,但在此具有爱情信物的意义,那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
2.结构分析: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3.结构图解:

①等待,急切  ——写景——借物写景
②彤管,恋情  心理——巧妙抒情
③回味,真诚

三、人物形象简析:
《氓》女主人公形象:全诗通过一个女子的自诉,叙述了他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静女》诗中女主人公形象:诗歌以戏剧化的情节,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顽皮、活泼的少女形象。
《静女》诗中男主人公形象:忠厚、淳朴。




[分项•全解]

<课文全解>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要点全解>

氓:民。诗中指男主人公。蚩蚩: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贸:交易,交换。“嗤嗤”刻画出了氓的老实忠厚。
匪:通“非”,不是。即:就。谋:商量,这里指商量婚事。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涉:渡水。淇:淇水,在今河南省境内。至于:到达。
愆:拖延。愆期,指拖延时间。媒:媒人。
将:愿,请,表希望。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期,这里指婚期。
乘:登上。垝垣:倒塌的墙。复关:男子居住的地方,此指代男子。
泣涕:哭泣。涕:眼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载:语助词,放在动词前,无义。
尔:你。卜,筮:皆指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
车:指男方迎娶的车子。贿:财物。这里指女方的嫁妆。

沃若:润泽的样子。
于:通“吁”。无食桑葚:不要贪吃桑葚。传说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
士:未婚男子的通称。耽:沉溺。
说:通“脱”,摆脱。

黄:枯黄。陨,陨落,飘零。
徂尔:嫁往你家。徂:往。三岁:泛指多年。食贫:犹言生活贫困。
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帷裳:车两旁的布慢。
爽:过错。贰:不专一,有二心,与“壹”相对。行:行为。
罔极:没有准则。二三:有时二,有时三,反复无常,作动词。
以上两节以桑叶起兴,写出了女子对婚姻的痛苦思考。
靡:无,没有。室劳:指家里的劳苦活。劳:劳苦,辛苦。
夙兴:早起。夜寐:晚睡。靡有朝:没有一日不如此。
言:助词,无实义。遂:顺心,满足。暴:粗暴,凶暴。
“至于暴矣”活画出了氓性格中的另一面,与“嗤嗤”形成对照。
咥:大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语助词,无义。躬:自身。悼:伤心。

及:与,同。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偕:同。
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沿,岸边。
总角:指少年时代。宴:欢乐。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此指违背了誓言。
是:这,代词,指誓言。已:止,了结。
最后两句既表明了女子的决绝态度,也表现了她坚强的性格特征。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戈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衣:上衣。
袍:长袍,白天当衣服,夜晚当被子,相当于现在的披风或斗篷。
王:指秦王。于:助词。兴师:出兵。
戈、矛:古代装有长柄的武器。
与子同仇: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
此节写统一思想。

泽:通“衤◆ ”,内衣。

戟:古代一种长柄武器。
偕:一同。作:起。
此节写统一行动。

裳:下衣。

甲:战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武器。
行:往,去。
此节写一同奔赴战场。


静女:娴静温婉的女子。姝:美丽。
俟:等待。城隅:城的角楼。
爱:通“薆”,隐藏。见:出现。
踟蹰:犹豫徘徊。
以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约会的情景。
娈:美好。
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状植物,或为红色箫笛类管乐器。
有:形容词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说:通“悦”。怿:喜爱。女:通“汝”,此指彤管。
由爱其人而及爱其物,真切自然。
牧:郊外田野。归:通“馈”,赠送。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
洵:诚然,实在。
女:通“汝”,指荑。
美人:指静女。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点出了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卫风·氓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送你送过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快带去新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三心二意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秦风·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邶风·静女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送我郊外嫩茅草,嫩茅确实美得奇。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过来。
[质疑•解剖]
问题1:《卫风·氓》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性格?
[剖析]此诗塑造了女主人公与“氓”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问题2:《诗经》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来抒发情感,试以《卫风·氓 》为例简要分析。
[剖析]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用“淇则存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问题3:《秦风·无衣》中重章复唱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剖析]全诗分三章,在重章复唱中表现了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了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读写•解悟]
一、关于《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习题•解疑]
一、《氓》描写了女主人公和氓怎样的性格特点?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了什么?
《氓》通过一个女子的自诉,叙述了她从恋爱到婚变到决绝这一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而又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诗中的氓由婚前的殷勤、热情,变为一个自私、凶暴,背叛爱情的人。他三心二意,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女主人公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二、《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氓》中哪两章用了兴的手法?这两处起兴的诗句跟后面诗句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品味这些起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诗中第三、四两章运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诗歌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变化为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此题意在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诗经》“一唱三叹”写法的了解。《无衣》起句含反问语气:“岂曰无衣?”这就加强了语意和语气。答句中“同袍”“同衤 ”“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末句“与子同仇”,统一思想认识,同仇敌忾;“与子偕作”,备战时步调一致;“与子偕行”,出征时统一行动,奋起作战。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的军歌。
四、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像,力求有所创新。
此题要求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语言要精练,有节奏,大体押韵,还要符合原诗的风格。把《静女》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五、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在感受语言节奏的基础上,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
略。
二、综合能力拓展
[发散•探究]
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
[要点提示]“诗三百”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用以表现该内容的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中,它们又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这就是《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它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例如,《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不幸的长诗。该诗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又夹有慨叹式的议论。这种“中国式”的叙事诗的形式,直接地影响着其后两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古乐府的《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问题探究2:淇,水名。古典爱情诗中常出现“水”,对此,你是否曾经留意,是否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能否结合“送子涉淇”中的“淇”做一些探究?
[要点提示]有关爱情诗中出现“水”的原因,说法有三:
①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之隔,往往是咫尺天涯,见面不易。
②古诗善用比兴,以水喻情思久远绵长,取柔情似水之意。
③古代的青年男女受到严格的约束,女子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男子被禁锢在“学宫(即学校)”里。古代的“学宫”一般设在池水环绕,远离闹市的城郊,因此,这“淇水汤汤”便成为隔绝少男少女们的一道鸿沟,以诗传情,也就自然会想到“水”。
以上三种说法皆有一定道理,供参考。也可找出其他原因。
问题探究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与追求。“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几千年前的青年男女能够如此大胆地表达相爱的心曲,诗人又这样简洁生动地描述出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纯真与率直。
广为传唱的维吾尔族民歌《马车夫之歌》中有“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坐着那马车来”,在情感表达上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信息•资料]
(一)《毛诗序》中对“赋、比、兴”的解释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二)关于《诗经》的分类
《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
1.“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2.“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乐。
3.“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三)《诗经》的流传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四)《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激情•赏鉴]
蒹葭①
兼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溯洄从之⑤,道阻且长⑥。溯游从之⑦,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凄凄⑨,白露未唏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3。
蒹葭采采○14,白露未已○15。所谓伊人,在水之埃○16。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18。
[注释]
①本篇选自《诗经·秦风》。②蒹葭:这里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个人。这里指意中人。④一方:一边。这里指在大水的另一边。⑤溯洄:逆流而向上。这里指陆行。从:跟从;追寻。之:指代“伊人”。⑥阻:阻难。指道路阻塞难走。⑦溯游:顺流而向下。也指陆行。⑧宛在句意谓:意中人仿佛在水的中央。宛:好像。⑨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⑩唏:干。○11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这里指高岸。○12跻:登高。这里指道路坎坷险峻,难以攀登。○13坻:水中小沙洲。○14采采:众多;茂盛。○15未已:未止。这里指露水没有全干。○16埃:水边。○17右:迂回曲折。○18址:水中沙滩。
[参考译文]
芦苇初生色青青,白色露水凝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她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去寻找,路途艰险又漫长。逆着流水去寻找,仿佛见她在水中间。
芦苇初生多茂盛,白色露水还未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她在水的那一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去寻找,路途难行又坡陡。逆着流水去寻找,仿佛她走在水中小沙洲。
芦苇初生好鲜艳,白色露水犹未全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她在水的那一面。逆着弯曲的河道去寻找,道路艰难又曲折。逆着流水去寻找,仿佛她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读]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此诗采取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情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2.离骚(节选)
屈原
一、课文完全解读
[要点•解析]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3.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分类·整合]
一、重要词语释义
重 再,加上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
与“轻”相对 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一百二十斤) 《史记•秦始皇本纪》
重要 任重而不敢专(独断) 《荀子•仲尼》
更加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安书》
层,量词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史记•项羽本纪》
重新,副词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慎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报任安书》
修 美好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
远 夫唯灵修之故也 《离骚》
长,指身高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效法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
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整治、修理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增进、提高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
度 治国法度 何不改乎此度 《离骚》
衡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估计,猜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跃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谱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 《扬州慢》(序)
及 赶上 及前王之踵武 《离骚》
到,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趁着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触龙说太后》
如,比得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二、古今异义词语
忽 迅速 日月忽其不淹(不停留)兮
抚 持,凭借,趁着 不抚壮而弃秽兮
武 足迹 及(赶上)前王之踵武
代序 依次替代 春与秋其代序
纯粹 美德,完美 昔三后之纯粹兮
耿介 光明正大 彼尧、舜之耿介(大)兮
捷径 邪出的小路 夫唯捷径以窘步
党人 结党营私的小人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以为 以……为 曰黄昏以为期兮
三、通假字
道 通“导” 来吾道夫先路也
四、词类活用
名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字 名词用作动词,取表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五、句式与固定结构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恐年岁之不吾与
介词结构后置 肇锡余以嘉名
固定结构 唯……犹……,唯独(只有)……还…… 唯昭质其犹未亏
[整体•通解]
一、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作品介绍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集,收录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诗歌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又因屈原的名作《离骚》,而得名“骚体”。《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课文是节选部分,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作品主旨
课文是《离骚》的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四、结构图解

      楚王同宗    对楚国之责任
  出身                   报国之任
      赐以嘉名    正直的品格
  
      才能      报国之基础
  才德  品德      高洁不阿     报国之心
      理想      辅佐怀王兴国
  
  被贬  遭谗被贬    忧愁幽思     《离骚》








[分项•全解]


<课文全解>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维纫夫蕙茝?




<要点全解>
帝高阳:传说中远古帝王颛顼的帝号。苗裔:后代子孙。朕:我。先秦时不论贵贱都可作第一人称代词,至秦始皇时才定为皇帝的自称。皇考:太祖。皇是美好、光辉的意思;考,指亡父。伯庸:屈原父亲的字。摄提:星名,指寅年。贞:正当。孟陬:指正月。惟:句首语助词,无义。庚寅:这是用干支纪日的术语,文中指屈原生日。降:诞生,出世。

皇:“皇考”的简称。览:观察。揆:揣度;估量。初度:初生时的容貌气度。肇:始。锡:同“赐”。嘉名:美好的名字。名:命名。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含有“平”意。按,屈原名平,字原。字:这里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灵均:意谓原野、大地,含有“原”意。

纷:盛多的样子。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重:加上。修能:美好的才能。扈:披。江离:香草,又叫“蘼芜”。辟芷:香草,即白芷。纫:联缀,贯串。秋兰:泽兰,秋天开花。佩:佩带的饰物。


汨:水流迅疾的样子,这里比喻时光流逝很快。不及:赶不上。恐:怕。不吾与:即“不与吾”,不等待我。搴:攀折。阰:楚方言称大土山。木兰:香木名,皮似桂而香,古人认为去皮不死。揽:采。宿莽:楚语中称经冬不枯的草。

忽:迅速的样子。淹:停留。代序:互相依次替代。惟:作动词,“想”的意思。零落:凋谢;飘零。美人:一说喻指楚怀王。迟暮:这里指衰老。


不:“何不”的省文。一本无“不”字。抚:依持。壮:壮年。秽:秽恶,这里比喻不好的东西。度:法度。“不抚”两句针对楚王而言,希望他凭借壮盛之年,丢弃秽恶,改变法度。骐骥:骏马。来:招呼的话。这是屈原引道相招。道:在前带路。

三后:指楚国历史上三位贤明君王熊绎、若敖、蚡冒。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后:君主。纯粹:纯洁完美。这里指三王的德行美好。众芳:指众多的香花美草,比喻许多贤能的臣子。所在:这里意,为“所聚集”。杂:夹杂。申椒:大椒,香木名。菌桂:即“肉桂”,香木名。岂维:不只,不仅。维:通“唯”。蕙:香草。茝:即“白芷”,兰草之类。“杂申”两句照应众芳,强调有众多贤臣辅助。




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





















尧舜:唐尧、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圣君。耿介:光明正大。耿,光明。介,大。遵道:此指遵循治国的正道。路:比喻治国的正确途径。何:多么,何等。桀:夏桀,夏朝君主。纣:商纣,商朝君主。桀纣都是传说中的暴君。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放肆妄行。捷径:斜出的小路,这里比喻政治上的邪道。捷:邪出。径:小道。窘步:寸步难行。
党人:指当时楚王左右一伙结党营私的小人。偷乐:苟安享乐。路:比喻国家前途。幽昧:昏暗。险隘:危险狭隘。惮:惧怕。殃:灾祸。皇舆:国君所乘的车辆。这里借指国家。舆:车。败绩:倾覆。


忽:迅疾的样子。先后:指在君王前后奔走效劳。及:赶上。这里指继承。前王:即上文所指“三后”。踵武:足迹。荃:香草。喻指楚王。中情:内心的真情。信谗:听信谗言。齌怒:暴怒,大怒。


謇謇:尽忠直言。舍:放下,中止。指九天句:意思是说,指天为证,对天发誓。九天:上天。传说天有九重。正:同“证”。灵修:指楚怀王。灵修原意为明智美好,这里是对君王的美称。


黄昏:古人结婚亲迎的时候,即所谓“初昏”。期:婚期。羌:楚方言中的发语词,无义。这两句宋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认为是衍文,应当删除。现在多数研究者采用洪兴祖的说法。




[参考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啊,我太祖叫伯庸。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
太祖观察我出生器度啊,开始赐给我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德啊,又加上我很高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
流年似水,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清晨我浴着晨曦去采集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
为什么你不趁着壮年抛弃混暗的政治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奔驰啊,我给你充当向导在前方开路。
古代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啊,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那时节他们交错地佩带申椒和桂啊,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结成的环佩?
那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啊,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那夏桀和商纣是多么放纵糊涂啊,只想走捷径,却一步步使自己走向困境。
那些拉帮结派的小人只贪图苟且一时,使他们道路变得黑暗而凶险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
我急匆匆地在你前后为王朝的复兴而奔波,希望能跟上前代明君的足迹。君主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而对我大发雷霆。
我本来就知识忠言直谏会招灾惹祸,可我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放弃自己的品行。我敢手指苍天起誓,让它给我作证,我对君王完全是一片忠心!
已经说好在我们要在黄昏时成婚(比喻君臣密切合作)的,可为什么中途突然变卦?
[质疑•解剖]
问题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剖析]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问题2:怎样理解屈原所坚持的“美政”理想?
[剖析]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读写•解悟]
一、《离骚》的语言特色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诗歌语言整齐而节奏鲜明。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习题•解疑]
一、根据课文的诗句,说说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
此题既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又考查对诗句的欣赏能力。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二、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怎样运用这些比喻,讴歌怎样的政治理想?
此题意在赏析诗作艺术手法。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自己。
“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众芳指众多的香花美草,以此比喻许多贤能的臣子。申椒、菌桂、蕙、茝等都为香木名或香草,“杂申”两句照应众芳,强调有众多贤臣辅助。
“恐美人之迟暮”,以美人喻指楚怀王。
屈原以“扈江离”“纫秋兰”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人民大会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三、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传颂。搜集有关屈原的评论和诗歌,说说你对屈原的评价。
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以下材料供参考:
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二)《九章》
《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的内容都与屈原的身世有关,这与《离骚》相似。但每一篇的篇幅较《离骚》短得多;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断,不像《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
《橘颂》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
《涉江》是屈原在江南长期窜逐中所写的一首纪行诗。诗中叙写作者南渡长江,又溯沅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
《哀郢》作于秦将白起攻陷楚都以后。屈原在流亡队伍中,亲眼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思前瞻后,百感交集,以极沉痛的心情写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
《怀沙》一般认为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
《九章》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是研究屈原生平活动的重要材料。这些诗篇善于把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激烈冲突的内心状态。
(三)《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十一篇中,前十篇各祭一神,末篇《礼魂》,则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曲。《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意、孤独凄凉的心情。《九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对屈原的评价
(一)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二)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
(三)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屈原不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四)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五)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四、背诵“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略)
二、综合能力拓展
[发散•探究]
问题探究1:《离骚》中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要点提示]
《离骚》中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问题探究2:你对屈原有哪些了解?请查阅资料,对屈原进行一次综合性研究。
[探究说明]
资料检索:
①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提示:这是最早也可说是最有权威性的有关屈原生平的史料记述,同时作者司马迁在记传的同时也对屈原的为人和为文进行了评述。当然这也是最早研究屈原的作品。此为必读材料。
②贾谊《吊屈原赋》。提示: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因深感怀才不遇与屈子同病相怜遂有此赋。语言艰深晦涩,含义深沉高远。可选读。
③《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可选读。
④综合了解屈原的作品。找一本《楚辞选》,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诵读。
⑤上网搜索,查找并归纳有关屈原的材料。
感受思考:
①参观汨罗屈原祠。该祠建于屈原当年自沉地,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屈原纪念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条件许可,可实地吊唁参观。
②也可欣赏有关图片,或电影电视片断。
[探究要点]
①屈原的生平。屈原,出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出身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六岁任楚国左徒,一心一意辅佐楚怀王励精图治,深得怀王的信任。但是,由于屈原的政治主张触动了权贵,受到怀王幼子子兰等权贵排挤,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的诗章。成为举世公认的浪漫诗人。屈原被贬官以后,楚国日渐衰落,公元前二百二十三年,楚国的国都沦陷,屈原悲愤之极,就在这年的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以身报国。
②屈原的主要政治活动。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③屈原的“美政”。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④屈原的诗歌。(参本课相关部分)
⑤屈原作品的影响。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职业诗人。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手法和文人思想人格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文学家。今天对屈原其人进行研究重点不在于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展览和评述,主要应探究其思想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内涵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并由此探寻屈原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信息•资料]
一、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屈原的生平
[《屈原列传》选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三、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有多种,其中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陈述利害,坚决反对怀王入秦。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消息,万念俱灰,仰天长叹,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非常伤心哀痛,便争驾舟船奋力营救,因而有了以后的龙舟竞渡风俗。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激情•赏鉴]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题解]《涉江》为屈原自己渡江湘,入洞庭,过枉渚、辰阳而入溆浦的纪行诗,表达了在腐朽贵族势力迫害下的悲愤心情和坚持理想,宁可“愁苦终穷”也决不“变心从俗”的顽强意志。其行程从渡江开始,故题为“涉江”。
[参考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啊,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该去何处。树林幽深而阴暗啊,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山岭高大遮住了太阳啊,山下阴沉沉的并且多雨。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可叹我的生活毫无愉快啊,寂寞孤独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接舆剪去头发啊,桑扈裸体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伍子胥遭到灾祸啊,比干被剁成肉泥。与前世相比都是这样啊,我又何必埋怨当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啊,当然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
尾声:鸾鸟、凤凰,一天天远去啊;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昼变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时候啊。我满怀着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飘然远行了。
[赏读]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这首诗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期。涉江,就是渡过大江南行的意思。诗中记叙了他渡江南下从鄂渚到溆浦的一段历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