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湘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7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通过对课文中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作家的文字魅力。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了解生命、了解自然的兴趣与激情,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在每一个家庭中呢,各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分工,互相合作。一般来说,父亲就负责工作赚钱,母亲就料理家务,孩子就学习。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是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是这样子的,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生物社会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庭,执行各自的分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2、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据说当时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就引起了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非常的畅销。那《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呢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板书:题目、作者)
3、现在,同学们先仔细的看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字词注音:鳟(zūn)鱼 蚁冢(zhǒng) 苜蓿(mù xu) 鲱(fēi)鱼
蹩(béi)脚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
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群居性昆虫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
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一层(1~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层(4~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还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群体的两种生活。
第三层(11~13):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4、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5、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第二课时
1、上一节课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
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权威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
6、学生质疑时间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通过对课文中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作家的文字魅力。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了解生命、了解自然的兴趣与激情,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在每一个家庭中呢,各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分工,互相合作。一般来说,父亲就负责工作赚钱,母亲就料理家务,孩子就学习。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是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是这样子的,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生物社会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庭,执行各自的分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2、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据说当时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就引起了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非常的畅销。那《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呢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板书:题目、作者)
3、现在,同学们先仔细的看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字词注音:鳟(zūn)鱼 蚁冢(zhǒng) 苜蓿(mù xu) 鲱(fēi)鱼
蹩(béi)脚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
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群居性昆虫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
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一层(1~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层(4~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还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群体的两种生活。
第三层(11~13):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4、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5、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第二课时
1、上一节课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
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权威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
6、学生质疑时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