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3阅读:
字号:小|大
一、“板块预览”:大致介绍该板块的主要内容。(请注意叙述一定要“简洁”)
北宋前期词沿袭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抒发闲情逸致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苏幕遮(碧云天)》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二、“课标聚焦”:就该板块的主要内容,结合课标,阐述要点。
1 研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看北宋前期写离愁别恨辞的特点。
2 研读《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看北宋前期羁旅相思词的特点。
三、“背诵鉴赏”:选择唐宋诗词中脍炙人口的三四则名句加以赏析。(四百字左右)
1、笑从双脸生。
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3、庭院深深深几许?
描写一个贵族少妇深闺独守的苦闷心情。开头连用三个“深”字,强调她被深闭在幽闺中深深的寂寞,加上重重叠叠的帘幕,堆着迷雾的杨柳,更造成少妇深居独处、与外界隔绝的处境。当然更看不见荡子在外的冶游之处,只能任凭风雨摧残她的青春。
4、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上片直写送春时追挽流年的感伤,下片写风起时对明日落花满径的揣度。云破月,说明云彩飘移的速度较快,花弄影,说明花影摇曳不定,这就通过云月花影之间的动态关系写出了风起时的情景,意境很美。
四、“自主预学”:
第一课
1、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进士,终尚书都官郎中。他的词沿袭宋初婉约派词风,内容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偏于纤巧冶艳。早年以小令和晏殊、欧阳修齐名,后又写慢词和柳永齐名。其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尤其是小令很有风致。他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有《安陆词》,又题《张子野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2、知识梳理:
字音辨析(1)踏莎行 suō (2)征辔 pèi (3)雨横风狂 hèng
一词多义(1)危阑 高 正襟危坐 端正 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危害
古今异义(1)巧笑 词中指美好之义 今多指灵巧(2)逢迎 词中指相遇 今多指迎合他人
(3)双脸 词中指双眼 今只两边脸面
通假字 元是斗草赢 “元”通“原”
特殊句式 杨柳堆烟 倒装句 烟雾笼罩着杨柳 烟堆杨柳
第二课
1、文学常识:就该板块内提到的人物作扼要的介绍;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进士,终尚书都官郎中。他的词沿袭宋初婉约派词风,内容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偏于纤巧冶艳。早年以小令和晏殊、欧阳修齐名,后又写慢词和柳永齐名。其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尤其是小令很有风致。他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有《安陆词》,又题《张子野词》。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2、知识梳理:
字音辨析 (1)追旅思 sì (2)池上暝 míng (3)记省 xǐng(4)苒苒rán
(5)颙望yóng (6)恁nèn (7) 小倅cuì
2 辨析组词 暗——黯 斜——邪 瞑——暝 妆——装
一词多义 以 以病眠不赴府会 因为
古今异义 淹 古义为久留 今义为淹没
通假字 争,怎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沙上并禽池上暝 倒装句 傍晚时分,沙滩上池塘边栖息着成双成对的禽鸟。
五、“文本品读”
第一课
文章主旨:
1破阵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2踏莎行 景祐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本词写于此时。词中看似写闺中别情,实为抒己之离恨。
3蝶恋花 这是一首写女子失恋的名作。
写法借鉴
破阵子
1、此词写景状物贴切和谐,情景交融,明媚的春光和少女的笑靥相互辉映,笔调清新,充满了青春气息。
2、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踏莎行
1 、本篇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在反衬的基础上作渲染的手法。先写春色之美,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扬而后抑,情景反衬而离愁出,且通过“迢迢不断如春水”作重笔渲染。
2、 本篇以递进层深之笔,加深感情的表达。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则是典型例句。
3、比喻贴切,构思新颖,两面双写,对比映衬。
蝶恋花
1、以的生动细节,强调人哀苦无告才含泪问花,花亦正被摧逼损害,同病相怜,红颜薄命,很有象征意味。
2、情意“层深”。泪眼问花,更是层深意深。见花落泪,一层;含泪问花,二层;花无情不语,三层;花乱飞去,四层。这种借物表情的写法,反映了女子内心的痛苦,烘托了它怅然若失的心情神态。
3、两面双写,对比映衬。青春与春景同构感应,人和花的同病相怜。
第二课
文章主旨:
1、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2、天仙子 这是文人送春之词,在伤春之中兼有伤别之意。
3、八声甘州 这首望乡词表现了词人漂泊天涯,久久难归的悲愁和思念恋人的情绪。
写法借鉴
苏幕遮1、 本篇上片写景,下片写情,至“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才知上片所写“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等较为开阔的画面,都是登楼之所见,这属于“逆挽’的手法。由逆挽,而上片的丽景与下片的柔情联贯一气,遂成绝唱。
2、反言手法的运用。如“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透过一层,被人誉为“不厌百回读”,“虽是赋景,情已跃然。”又如“夜夜除非,好梦留入睡”,有人认为是“人恒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反言愈切。”而这种“反言”的手法,则类于“欲解愁肠还是酒,奈酒至愁还又”。如果说前面以“透过”而“折进”这里则“反言”而以退为进,都可见“婉”而“约”的特点。
天仙子 以景结情,巧用动词。“风不定”数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产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声甘州 本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层层铺叙中可见情景交融,作法颇类于六朝抒情小赋。全词时空转换自然,且可见纵送动宕之妙,既可见作者的自我抒情形象,且又以笔纵开,设想佳人长望的情景,从自己与对方两头着笔,缠绵深挚,而“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语,较之温庭筠《望江南》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更见曲折蕴藉,这就是柳永雅词的出众之处。
六、研究唐诗宋词:
句因篇佳而名 ——论晏殊的词
在古典诗词中,“篇因句佳而名”者并不鲜见,如脍炙人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江水暖鸭先知”,“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佳句,所在的整篇诗并不见得怎样精彩,可是因为其中有了这些佳句,整首诗便得以广为流传,成为千古绝唱,而古代诗人中更不乏因一佳句而谋篇的例子。这类“篇因句佳而名”的文学现象,早已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关注,但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创作现象却在历代诗论中鲜有涉及,这就是“句因篇佳而名”,即精彩的诗句在平庸之作中出现时,未受到应有的注意,而将其原封不动地写进优秀之作时,佳句的风采便相得益彰地突显出来,并随着诗词名作的流传而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两见于不同的作品之中,始而湮没无闻,继而名播万口,最终得以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句因篇佳而名”的显例。
一般人都以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词,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也是这样注明它的原始出处的。但实际上,这个名句的原始出处并不是他的《浣溪沙》词,而是他的诗《示张寺丞王校勘》。《四库全书提要》云:“集中《浣溪沙》春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乃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联,《复录斋漫录》尝述之,今复填入词内,岂自爱其词语之工,故不嫌复用耶?”显而易见,这个佳句用在他的诗里鲜为人知,而将其原样不动地用在词里后,佳句的光彩便益发显赫,遂成为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以至使人们常误以为《浣溪沙》词是它的原始出处了。
那么晏殊的“得意话说二遍”,是基于何种原因呢?“爱其词之工”只是其表象,“不嫌复用”却是另有苦衷的。艺术崇尚独创,最忌重复,同样的诗句使用一万次,也还只是那一句,本身并没有为自己的创作增添什么新的内容。晏殊的“不嫌复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二度创造,是“句因篇佳而名”的创作规律在起作用。晏殊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用在他的七律诗中,没有放射出佳句应有的光彩,原因就在于整首诗的平庸,而一旦这佳句用在《浣溪沙》词中,就光芒四射,广为流传,根本原因就在于《浣溪沙》词的优秀。句与篇烘云托月,相映生辉,遂得以“句因篇佳而名”。这里,我们不妨对晏殊的使用了同一佳句的诗和词作一个简略的优劣比较。
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选万才。
-- 《示张寺丞王校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诗和词的主旨都是伤春感怀,但伤春的具体景物大致相同,感怀的具体内容却大不一样,而这一点,正是二作优劣之别的根本所在。诗的感怀直露明白,就是尾联的“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选万才”。诗人站在宰相这个朝臣高官的位子上,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由春花易逝联想到如何不失时机地为朝廷选拔人才的经国治世之大事。显然,由景及情之间的转换缺乏必然的衔接过渡,缺乏必要的铺垫,因而显得突兀牵强生硬造作。更重要的是,吟诗赋词,本是文人骚客的闲情逸趣,最为忌讳的就是富贵气,权贵气,而晏殊在诗中如此露骨地炫耀其权贵身份和心态,自然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激赏,佳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使本身如何属对工巧流丽,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但处在如此平庸之作中,也就难免名珠暗投,湮没无闻的厄运了。据说晏殊一生写诗万余首,可流传下来的却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大多是这一类的官场应酬之作,语言上刻意雕琢,内容上极其空洞贫乏之故。而倍受学界好评的选家眼光极严也极公允的钱钟书先生编的《宋诗选注》,在晏殊的流传极少的诗作中,只选其一首,而对他的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佳句的七律诗《示张寺丞王校勘》则弃之不顾,原因大概就在于整首诗的平庸吧。换句话说,如果整首诗作非常优秀,十分流行,佳句也得以广为传播,又何劳晏殊二次将此原封不动地写进《浣溪沙》词中去呢?
同样也是伤春感怀的词《浣溪沙》,表现的也是诗人感伤惆怅的情绪,尽管作者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愁闷感情也非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那样真挚感人,更非动乱年代的亡国丧家的愁与恨,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但词作用语工丽,音调和谐,创造了一种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而且,由于意蕴含蓄隽永,丝毫看不出词人的显贵身份和权贵气质,相反的,倒是那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伤春感时的深挚情怀,更有着一种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置于这样的篇什中,如锦上添花,相得益彰,佳句的风采得以尽显出来。如果从体裁的角度看,“句因篇佳而名”就更为明显。这一点,清人张宗棣在《词林旧事》中说得很精当:“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的确,“无可奈何花落落,似曾相识归燕来”能成为千古佳句,完全得益于《浣溪沙》词的整体优势,是“句因篇佳而名”的一个显例。
“句因篇佳而名”的创作现象在古典诗词中虽未受到注意,其实并不鲜见,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州台歌》也属此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诗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句其实并非陈子昂首创,而是对晋宋间已有熟语的沿用。据唐本事诗《嘲戏》载,南北朝时的宋武帝,一次在吟谢庄《月赋》时,曾称叹良久说:“希逸之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谓“二字说明它已是时人熟知的俗语了。陈子昂的一首四句的诗竟有两句是取自广为人知的熟语,似乎独创的价值不大,所以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在编《陈子昂文集》时也未收录此诗。但有如此半篇“抄袭”之嫌的短诗,却能成为陈子昂流传最广的名篇,倾倒历代读者,原因就在“句因篇佳而名”。此佳句作熟语时,意义仅在“独此一个”,而一旦写进陈子昂的诗里,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相联袂,言简而意深,原句的内涵得到了质的扩展。陈子昂在这首诗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求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而这样的孤独忧患的心境,又常常为历代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得到了历代人的激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句原本平淡无奇的熟语,遂因篇佳而名,成为千古绝唱。
其实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不仅“句因篇佳而名”,字词也可以因篇佳而名。宋代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被誉为炼字的千古佳话,以至人们大都以为“绿”的形容词作动词用是王安石的首创。其实“绿”的形容词作动词用并非王安石的首创,前人已多有用之。如丘为有诗“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有诗“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有诗“主人山门绿”……而王安石的“绿”字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以至将前人的炼字之功归于已有,这除了那段广为流传的炼字佳话起了舆论宣传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王安石整篇诗较前人的那些作品更为优秀。前人的那些作品大都为写景而写景,内容空泛,缺乏深意,因而鲜为人知,连一般的古诗选本都不选录。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伤时感世,乡情真挚感人,更具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所以“绿”字到了他的笔下,尽管是袭用前人,但也熠熠闪光,传达出前人的诗作所难有的艺术魅力。
“句因篇佳而名”与“篇因句佳而名”一样,也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一个规律,它在古典诗论的研究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