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集(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3阅读:
字号:小|大
2 园丁集(节选)
自学指导
一、“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开头就似乎制造了一个“悬念”。然后,伴随着“我”的行走,一个和谐、静美的世界在诗行中被逐次展开,横斜的竹影、疲倦的鸟雀、劳动与生活的现场、以及对几年前“三月风吹一天”的回忆。诗人以一个“路人”的视角,描述着这一切,只是在每节诗的最后,都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不断重复的一句,在诗中起到了结构性的作用,不仅形成了优美的、重叠的节奏,也不断提醒读者去思考人行走的意义,人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在世界上穿行,但没有介入到世界中去,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似乎也没有急迫地要找出答案。同样,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植物、动物、房舍,还是人,也都处在一种“无言”的状态之中:茅屋被树阴覆盖,果实自动落下,钏镯在一角发出音乐,大自然中的一切各安其位,组成“和谐”的整体。
三、这首诗中还包含了一种特定的时间感:开始是“时已过午”,随着场景的转移,时间也在慢慢流逝,最后“阴影更深”,一天即将终结,牛群返栏,“我”也缓步返回。在这样的一天之中,“我”的漫步也遵循了大自然的节奏,人的生活、劳动在时间之中,似乎也与自然融为一体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没有最终的答案,但答案或许就渗透在自然的叙述与上述这种“时间感”之中。
参考资料
一、《园丁集》前言(刘建)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艺术天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艺术珍品。他毕生创作五十余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同时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他杂著。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达29巨册的《泰戈尔文集》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们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并被作为教材在中学和大学讲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泰戈尔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学问主要是靠家庭聘用教师施以严格教育和自学获得的。当时,孟加拉是印度的文化中心,他的家庭则弥漫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他于1875年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1878年9月赴英国学习法律,1880年2月回国。1882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从此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世纪90年代,他听从父命离开城市到乡下经管祖上的田产,在乡间生活了整整十年。1901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后来在1921年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大学。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1905年,他积极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者分割孟加拉的民族运动。1913年,他以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19年,印度发生英国殖民者血腥镇压反英民众的阿姆利则惨案,他愤然辞去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头衔。1924年,他应梁启超先生邀请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其友好的感情。1930年,他访问苏联,衷心赞美它所取得的成就。他还访问了欧洲和亚洲的其他许多国家以及美国。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泰戈尔拍案而起,强烈谴责它们的暴行。1941年8月7日,泰戈尔病逝于加尔各答。
园丁集(节选)尽管泰戈尔多才多艺,但他在本质上却是一个诗人。从他的创作实践看,诗也的确是他毕生最为倾心也最为得心应手的艺术形式。他虽然成功地运用过各种文学体裁,但惟有诗歌被他当做终生的事业。他的诗歌不仅是印度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至今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在世界上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泰戈尔主要用自己的母语孟加拉文写作,但也用英文写了一些诗歌和大量演说。在印度之外,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译本流传。他的英文诗集《吉檀迦利》等就是诗人自己翻译的。他的译笔流畅而自然,被西方学者视为“第二原著”。
《园丁集》。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是诗人从自己在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孟加拉文诗集《刹那集》《梦幻集》《金船集》《缤纷集》等迻译而来的。它们是属于泰戈尔前期创作阶段的诗歌作品。因此,不难发现,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流溢着青春的动人朝气,闪射着爱情的美丽色彩。如果说《吉檀迦利》主要表现的是人与神之间的精神之爱,那么《园丁集》主要表现的则是男女之间的两性情爱。显然,前者是宗教性的,后者是世俗性的。这是两部诗集的基本分野。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庞德认为,《园丁集》中的诗歌犹如“天上的星辰”。诗人采用象征主义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末了,不能不提的是这部《泰戈尔诗选》的译者。诗歌是极难翻译的,因此,倘若翻译诗歌,译者本人最好是个诗人或深得诗之三昧。本诗选中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为冰心先生所译。她是我国读者普遍熟悉和敬重的作家、诗人兼翻译家。她所译的这两部诗集,历来为人称许。
(选自《泰戈尔诗选》,冰心、石真、郑振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园丁集》译者序(冰心)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当农夫、渔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我最初选译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国际学校。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本人。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来的时候,我还在美国求学。后来我听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说,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么东西没有(Anythingleft)?”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我没有落下什么东西(Nothingbutmyheart)。”这是我间接听到的很动我心的话。多么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现在是清晨8点钟,我案边窗台上花瓶里的玫瑰花,正不时地以沁人的香气来萦绕我的笔端。我相信,在这个时刻,这种环境,为我译的泰戈尔诗作序,是最相宜的。
冰心
1981.6.23
(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自学指导
一、“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开头就似乎制造了一个“悬念”。然后,伴随着“我”的行走,一个和谐、静美的世界在诗行中被逐次展开,横斜的竹影、疲倦的鸟雀、劳动与生活的现场、以及对几年前“三月风吹一天”的回忆。诗人以一个“路人”的视角,描述着这一切,只是在每节诗的最后,都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不断重复的一句,在诗中起到了结构性的作用,不仅形成了优美的、重叠的节奏,也不断提醒读者去思考人行走的意义,人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在世界上穿行,但没有介入到世界中去,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似乎也没有急迫地要找出答案。同样,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植物、动物、房舍,还是人,也都处在一种“无言”的状态之中:茅屋被树阴覆盖,果实自动落下,钏镯在一角发出音乐,大自然中的一切各安其位,组成“和谐”的整体。
三、这首诗中还包含了一种特定的时间感:开始是“时已过午”,随着场景的转移,时间也在慢慢流逝,最后“阴影更深”,一天即将终结,牛群返栏,“我”也缓步返回。在这样的一天之中,“我”的漫步也遵循了大自然的节奏,人的生活、劳动在时间之中,似乎也与自然融为一体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没有最终的答案,但答案或许就渗透在自然的叙述与上述这种“时间感”之中。
参考资料
一、《园丁集》前言(刘建)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艺术天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艺术珍品。他毕生创作五十余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同时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他杂著。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达29巨册的《泰戈尔文集》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们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并被作为教材在中学和大学讲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泰戈尔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学问主要是靠家庭聘用教师施以严格教育和自学获得的。当时,孟加拉是印度的文化中心,他的家庭则弥漫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他于1875年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1878年9月赴英国学习法律,1880年2月回国。1882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从此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世纪90年代,他听从父命离开城市到乡下经管祖上的田产,在乡间生活了整整十年。1901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后来在1921年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大学。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1905年,他积极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者分割孟加拉的民族运动。1913年,他以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19年,印度发生英国殖民者血腥镇压反英民众的阿姆利则惨案,他愤然辞去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头衔。1924年,他应梁启超先生邀请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其友好的感情。1930年,他访问苏联,衷心赞美它所取得的成就。他还访问了欧洲和亚洲的其他许多国家以及美国。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泰戈尔拍案而起,强烈谴责它们的暴行。1941年8月7日,泰戈尔病逝于加尔各答。
园丁集(节选)尽管泰戈尔多才多艺,但他在本质上却是一个诗人。从他的创作实践看,诗也的确是他毕生最为倾心也最为得心应手的艺术形式。他虽然成功地运用过各种文学体裁,但惟有诗歌被他当做终生的事业。他的诗歌不仅是印度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至今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在世界上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泰戈尔主要用自己的母语孟加拉文写作,但也用英文写了一些诗歌和大量演说。在印度之外,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译本流传。他的英文诗集《吉檀迦利》等就是诗人自己翻译的。他的译笔流畅而自然,被西方学者视为“第二原著”。
《园丁集》。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是诗人从自己在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孟加拉文诗集《刹那集》《梦幻集》《金船集》《缤纷集》等迻译而来的。它们是属于泰戈尔前期创作阶段的诗歌作品。因此,不难发现,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流溢着青春的动人朝气,闪射着爱情的美丽色彩。如果说《吉檀迦利》主要表现的是人与神之间的精神之爱,那么《园丁集》主要表现的则是男女之间的两性情爱。显然,前者是宗教性的,后者是世俗性的。这是两部诗集的基本分野。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庞德认为,《园丁集》中的诗歌犹如“天上的星辰”。诗人采用象征主义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末了,不能不提的是这部《泰戈尔诗选》的译者。诗歌是极难翻译的,因此,倘若翻译诗歌,译者本人最好是个诗人或深得诗之三昧。本诗选中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为冰心先生所译。她是我国读者普遍熟悉和敬重的作家、诗人兼翻译家。她所译的这两部诗集,历来为人称许。
(选自《泰戈尔诗选》,冰心、石真、郑振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园丁集》译者序(冰心)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当农夫、渔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我最初选译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国际学校。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本人。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来的时候,我还在美国求学。后来我听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说,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么东西没有(Anythingleft)?”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我没有落下什么东西(Nothingbutmyheart)。”这是我间接听到的很动我心的话。多么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现在是清晨8点钟,我案边窗台上花瓶里的玫瑰花,正不时地以沁人的香气来萦绕我的笔端。我相信,在这个时刻,这种环境,为我译的泰戈尔诗作序,是最相宜的。
冰心
1981.6.23
(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