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8阅读:
字号:|
 《家里的灶头》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 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3. 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4. 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练习写作状物散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是重点。  
2. 状物的物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什么是江南?江南是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江南是小桥流水、春山如黛,江南是青色的柳叶在风中飘荡,江南是富有情趣的农家灶头。同学们,要了解江南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金曾豪的散文-----《家里的灶头》。  
二、      作者简介  
金曾豪,男,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散文集《蓝调江南》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  


三、      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  
1、      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  
第一部分(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2——7)灶台  
第三部分(8——11)灶壁  
第四部分(12——18)灶塘  
第五部分(19——21)总结  
2、      灶台的构造是什么?  
明确: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  
       灶沿  
       灶壁(格子、灶画、壁龛)  
       灶塘  
3、      有上面的分析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灶头。  
四、    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1、围绕灶头作者续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  ①   逼饭粢  
  ②  蒸糕  
   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  
 ④ 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  螃蜞豆腐)  
 ⑤ 送灶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  
  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  
    2、 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如:①  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  
     ②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④ 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  
      ⑤  “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⑥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⑦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  
效果: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  
3、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母亲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   ① 灶头:使家庭充满温暖和温馨  ,伴随孩子成长。  
  ②母亲:使家庭充满温馨,教孩子明白事理和学会做人。  
③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  
明确 :  作用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它贫穷与荒凉也充盈了温暖。二是全文线索的总结,那就是母亲,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情感    对灶头:眷念 感激  
对母亲:眷念 感激  
④明确: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和民俗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五、布置作业   
掌握下列字词  
清秀悦目  电饭煲  喜鹊登梅  五谷丰登  烟熏火燎    垂涎  疏密有致     莫名其妙      下车伊始  临时抱佛脚  
第二课时  
一、状物的物与人的关系的理解  
本文十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朗读    “送灶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一段,来体会物与人的关系。  
明确:描写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穿插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正说明了物与人密不可分。  
二、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朗读第一段体会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  
 “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 ,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  
“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  
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   
三、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要充分细致的观察。  
2. 其次,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  
3. 第三,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人生融进去。  
4. 以“我家的——为题写一片状物散文。课后交流。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