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新闻阅读与实践四(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15阅读:
字号:|
 第四章  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这种新闻题材的特点,体会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2、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不同特点。
    3、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写作要领,尝试写作新闻特写。
教学课时:四课时
预习:
    1、阅读第四章,了解特写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作品后的思考题。
    2、感受消息、通讯与特写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特写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吕伟跳水夺冠镜头。思考:写一则消息和通讯会写哪那些内容。
    2.、阅读下列特写: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洁然 樊云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17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赏析:这篇优秀的新闻特写,再现了吕伟跳水夺冠的镜头。第二三四段把这精彩的瞬间镜头 ——“五一三六”动作分解开来,用几个“定格”的画面:“飞天”“转体”“入水”加以展示。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感觉。
 一、新闻特写的定义、特点、分类(P54)
特写的本意是指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在新闻学上,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往往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
特点:主要表现手法是描写;选材:截取“局部”,而非一件事的始末或一个人的一生,并放大细节。(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分类: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报道对象,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加以描绘,从而生动的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如《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和《梦碎雅典》。前者就是截取毛泽东到重庆机场和张公馆的片段,抓住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如手指烟熏、鞋底崭新、新衬衫和打碎杯子等,展现了毛泽东这位朴实无华,对豪华的官场生活极不适应的共产党领袖形象,使国统区的人民对这位被国民党称为“匪首”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能有真实的、正确的认识。
场景特写:以新闻事件中的场景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典型性场景的描绘来反映整个事件。如《漫步在无人区》就是通过巴以交战区这个特定场景中鸡群、橘子、电话线、雏菊等典型事物的描绘,突出了无人区令人恐惧的寂静氛围。
 二、新闻特写与消息、通讯的区别
阅读消息《毛泽东昨抵渝,周恩来王若飞亦偕来,蒋主席昨晚宴于山洞》、P56人物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与P35人物通讯《彭德怀印象》,从主题、选材、表达方式、语言、结构、篇幅和时效性等方面比较一下。
              消息         通讯           特写
 
主题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即体现一定政治、经济利益的新闻导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 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 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
 
选材 重事件,“何事”最重要。纵然是人物消息,也主要是写人做的事,以事显人。偶尔有细节,是点化式的。(纵剖面) 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即使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没有细节不会有好通讯。(纵剖面) 描写事件局部并放大细节。(横断面)
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立场或者评论。 融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 描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结构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 结构灵活,类似于散文,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层层递进式。 结构灵活,如同讲故事,怎样好听怎样讲。“文无定法”形容最恰当。
语言 客观、冷静,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较通讯集中,精炼
时效性 讲究传播的时效。 较消息时效性差些。 讲究传播的时效。
篇幅 短小(如电报) 长(如平信) 较短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特写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2、区别特写与消息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
联系“小链接”,介绍作者。
背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六十多年前那个秋天里最大的新闻,举国瞩目。据说,当时有130多位中外记者前往机场报道。本文作者彭子冈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抓住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国统区的人民对这位被国民党称为“匪首”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能有真实的、正确的认识。
当时的国统区,有三份较有影响的报纸,一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低调淡化处理,妄图缩小影响;一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浓墨重彩,积极宣传;一是立场较为中立的《大公报》,真诚呼唤和平,希望避免内战,所以,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欣喜之情。
二、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依据时间顺序,将本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段意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机场的欢迎场面/张公馆的面对面采访
2、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谁的形象?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抓住了一些细节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三、讨论思考题(P58)
1、在作者看来,毛泽东到重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会带来中国和平的喜讯,是“祥和喜气的开始”,它维系着“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的幸福”。后文多次提到,如“于是他们做尽姿态摄镜头,这个世界喜欢看的镜头”“做世界关心的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
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毛泽东有着怎样的精神气质,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节体现这一点的。
明确:这是一个朴实的、乡村读书人出身的共产党领袖形象。主要通过以下细节展现的:“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他的鞋是新的。这无疑是他的新装”“毛先生敞开了外衣,……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四、尝试把文章改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消息,然后比较消息和特写的不同之处。
1、学生改写,抽查。
2、比较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特写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

     梦碎雅典(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这种新闻题材的特点,体会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2、在诵读中体会情感的变化以及细节描写、蒙太奇手法和背景巧妙穿插的写作特色。
3、从奥蒂的人生经历中体会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音乐起)奥蒂,牙买加短跑名将,被誉为国际田坛的“常青树”。从1980年代表牙买加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开始,她就具备了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有人称赞她出现在跑道上的情形为“黒缎子一样飘曳在跑道上,黑太阳一样闪烁在跑道上”。到1997年,已经37岁的她依然站在国际跑道上,她究竟在坚持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梦碎雅典》,理解文章大致内容。
二、初步感知
1、小组合作齐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文中哪里可以体现她像“黒缎子一样飘曳在跑道上,黑太阳一样闪烁在跑道上”?
三、瞬间再现
“特写是什么?是艺术品!”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再现并定格了那一瞬间,也使奥蒂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永恒。请同学们找出描绘奥蒂梦想被厄运无情击碎的那个瞬间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并说说你内心的感受。
背景链接:没有皇冠的女皇
“我这辈子在跑道上输比赢要多得多,所以,输我是最不怕的。大家都因此而同情我,但不知道,其实输给我人生的收获比赢还要多。” 
——近三十年的跑道生涯让奥蒂多了另一层感悟。 
7届奥运会,3银、5铜;9届世锦赛,17枚奖牌。 
在奥运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短跑选手能在48岁的“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遭遇到比奥蒂更多的莫明其妙的不幸。看着自己身边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奥蒂却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这么做,她到底图啥?她说,她已到了不跑不痛快的地步。 
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玛莲•奥蒂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向自己的第八次奥运之旅发起冲刺。如果可以成行,她将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八朝元老”。 
千分之一的遗憾 
你可以说奥蒂生不逢时,你可以说她运气实在太差,因为在奥蒂7届奥运经历中她被命运戏弄了一次又一次。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奥蒂崭露头角,但谁都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几届奥运会上她却沦为田径场的“伴娘”,即使是在她最辉煌的时候。 
1988年汉城奥运会,“花蝴蝶”乔伊娜用比男人还生猛的力量和速度,在百米上抢了奥蒂的先。之后,“金发魔女”克拉贝又冒了出来,压她一头。接着,美国100米栏怪才德弗斯客串100米,在1995年世锦赛和1996年奥运会上,奥蒂和她同时撞线,最后,德弗斯以千分之一秒的优势把金牌从她手中抢走,而为她赢得这千分之一秒优势却是她那超长的长发。之后,奥蒂又遭遇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琼斯…… 
四十二岁的选择 
虽然对手一直更新换代,但从未登上过顶峰的奥蒂依然不想离开。2000年悉尼奥运会,四十岁的奥蒂为牙买加队赢得了一枚4×100米接力铜牌,她也成为奥运田径历史上跑道上最年长的获奖者。但比赛结束后,牙买加队通知她,在人才辈出的牙买加队已经没有这个“妈妈级选手”的位置了。 
面临退役命运的奥蒂选择了放弃国籍,去另一个国家延续自己的奥运梦想。“当时,我的家人都认为我疯了。不过,我想参加奥运会的强烈欲望驱使我做出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你要问我动力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就是喜欢跑,已到了不跑不痛快的地步,我也很好奇自己在44岁时到底还能跑多快。” 
  2002年,斯洛文尼亚接受了这个不再年轻的短跑名将,并让她有机会第七次走上了奥运的舞台。“我的想法是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国家接纳我,让我继续跑下去就行了。” 
这一次的奥运会,奥蒂没能创造奇迹,100米、200米均被挡在决赛门外,但以44岁“高龄”站上奥运赛场,她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四十八岁的坚持 
奥蒂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她六岁开始跟着母亲练田径,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运动天赋,有时即使是光脚参加比赛她还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曾经让奥蒂期待无比的奥运赛场却没能给奥蒂带来更多的惊喜,反之则是一次又一次的遗憾和伤痛。虽然她是奥运田径史上摘下奖牌最多的人,但她从来不曾亲吻金牌,她带着深深地无奈地说:“或许我会考虑在2006年后建立一个家庭。”疲惫的奥蒂决定在雅典奥运会后退役。 
但三年后的大阪世锦赛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奥蒂的身影。要知道,今天的她已赢取不了任何国际大赛的奖金,从赛道上也无法获得别的什么实惠了,但她始终无法割舍对跑道的爱:“没有别的理由,我就是因为热爱,所以我放不下。”
四、合作探究
有人说:奥蒂真不幸,也有人说,她是一位英雄。你的看法呢?
强调:
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胜利   坚毅、执着  屡败屡战,永不言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补充:
牙买加的短跑运动员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骄傲:“我们一直相信能够征服比赛。这是一种信念,我们小,我们穷,但是我们很自信。”牙买加的短跑运动员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坚韧:“失败了,倒下了,擦把汗,站起来继续向前!”
五、切身体会
1、是啊,掌声和鲜花从来都是献给胜利者的。可是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却将他们的掌声含不吝惜地给了奥蒂,不仅仅是因为奥蒂是一个不走运的人,也不仅仅因为奥蒂已经37岁,而是因为奥蒂是一位悲剧英雄。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奥蒂在“可怕的事情”发生后,在“全场的静默”中,再一次目光“坚毅”地站在了起跑线上,就像她每一次失败后又重新站起来那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其坚毅与顽强诠释了什么叫勇气,什么是力量,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所以,当《掌声响起来》,不仅仅是庆祝胜利,也是一种敬意。(聆听音乐)
奥蒂最终只是黯然离开了,面对她那沉重而又伟岸的背影,请你对她说几句话吧。
奥蒂,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精彩的瞬间:或使我们会心一笑,或让我们鼻子一酸,或内心一颤,或精神一振……(展示图片)不管怎样,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盈了我们的记忆,也饱满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铭记。请就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写一篇随笔。



漫步无人区(第四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散文式的结构和反战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和作品,导入新课
1978年3月,以色列以报复巴解组织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这篇特写写于此次战争的间歇期间。作者深入以色列阵地和法塔赫最靠前线的一个哨所之间的战争腹地,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着周围的环境,感受着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地记录了巴以战争的可怕景象。
本文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题。
1、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段意。
(1—6:作者细致描绘了战争造成的死寂景象;7—17:描绘了法塔赫成员的微妙心态;18—21:作者直接描绘了战争造成的破坏;22—34:描写以色列的阵地和以色列人的心态)
2、战争的环境氛围怎样?
(第一部分侧重环境氛围的烘托:“阒无一人”,战争使安宁的村庄变得死寂,而战争带来的喧嚣引发的是恐怖和不安定感。第三部分描写惨不忍睹的战争景象,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3、战争双方的行动和心态有什么不同?
(法塔赫:混乱,边打边撤;恐惧和复仇。以色列:阵地整齐;愁容满面,抱怨。)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描述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和战争双方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和对以色列侵略者的憎恶。)
三、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使读者获得“亲临现场”的感受。
2、多次引用双方的话语,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心态。
3、描绘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倾向性。
四、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第一部分(1—6):作者细致描绘了战争造成的死寂、恐怖景象
第二部分(7—17):描绘了法塔赫成员的行动和心态:混乱,边打边撤;恐惧和复仇
第三部分(18—21):作者直接描绘了战争造成的惨象
第四部分(22—34):描写以色人的阵地和心态:阵地整齐;愁容满面,抱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