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40阅读:
字号:小|大
杜甫《登高》教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 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疑问: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 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疑问: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