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41阅读:
字号:小|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学情分析: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同学们对林冲的故事耳熟能详,这对上好这节课辅助很大。只要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就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准确的从文中提炼有关信息,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设计理念: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要真正把教室变成学堂,把讲台变成灯塔,就决不能把课改停留在口头上。需要痛定思痛,进行切肤的改革。首先理念要改,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无权包办,学生是有思想的,老师无权压抑甚至抹杀学生的天性!学生有了自主权,也就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求知欲,学习知识也就不攻自破了!
学习目标: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林黛玉进贾府》引领我们领略了《红楼梦》的艺术,令我们对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写人艺术感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水浒》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领略古典小说的艺术美。
二、作者及作品:
1、作者:对于施耐庵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只知道施耐庵(约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3、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找同学讲述林冲的故事。
【活动设计2】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快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情节可以将课文分为四部分,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点拨】第一部分(1节)林教头 沧州遇旧知(开端)
第二部分(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三部分(6-9节)林教头接管料场(发展)
第四部分(10-12节)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活动设计3】阅读第一部分,讨论: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点拨】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教师讲解:
林教头沧州遇旧,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为以酒店为活动中心的情节做了有力的铺垫。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酒店成为林冲和高俅一伙较量的第一个战场。
【活动设计4】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点拨】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教师讲解:
在高俅的一步步迫害下,林冲的性格有了一定的变化,作者用一个“大怒”和三个“寻”字,写出了他开始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向了反抗。(板书:刚强,正直,性急)但这只是一时“大怒”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心下慢了 ”。这反映了林冲仍不愿意使他与高俅的冲突激化。同时,制造了悬念,高俅放弃了对林冲的迫害,还是有更大的阴谋?
【活动设计5】阅读第三部分,讨论:
〖问题〗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点拨】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与李小二道别时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高俅三番四次要杀林冲,林冲仍对高俅心存幻想。
【活动设计6】阅读第四部分,讨论:
〖问题1〗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点拨】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草料场起火了,“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在这漫天风雪的旷野,又值草料场无端起火,自然引起林冲的警惕。一门之隔,仇人相对。陆谦等得意忘形,表功邀赏,作了绝妙的自供,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原来为了高衙内达到霸占林冲娘子的罪恶目的,他们火烧草料场,“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企图烧死林冲;即使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多么凶残,多么歹毒,多么残酷的现实!仇人给林冲上了难得的一课: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生路绝了,幻想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新仇旧恨如山崩似海啸一齐激荡心头,他掇开大石,挺着花枪,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在旷无人烟的山神庙前,在火光白雪的映照下,怒火中烧的林冲喊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他将仇人劈胸一提,丢翻在雪地,脚踏胸脯,扯开衣服,尖刀直刺心窝。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快事!这一行动标志林冲性格的彻底转变。
〖问题2〗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点拨】“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缸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问题3〗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点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林冲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活动设计7】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可引领学生分析一二处,其余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问题〗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1) 写陆谦富安从李小二店里出来:“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这个“低着头”用在这里令人喝彩叫好!这就说明二人有意不抛头露面,避免被林冲或熟人认识。行为不轨,必然会低头过市,表现了人物阴鸷狡诈的性格特征。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P53⑻⑥)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P54⑽④)这才到山神庙里去安身。两处提到“火盆”的细节,这不是作者信笔写来而是独运匠心的安排,知微显著,以小见大。就情节而言,盖上火盆,火种浸灭,是说明草场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陆谦等人蓄意放火。无此交代,读者会生疑问;经此轻轻点笔,就让人不生歧义,明了必是陆谦放火无疑。补此一节,情节就合情合理,严密周到,无懈可击。再就性格而言,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是说明他的细心、缜密。这一细节完全不会发生在李逵或鲁达身上。他管草场,仍然是战战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处处小心,他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吃罪不小。长期的曲折遭遇,培养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特征。这里的两处火盆细节,就是出色的点染。作者善于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设计8】鉴赏景物描写。
〖问题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点拨】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P53⑺③)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P54⑼②)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P53⑻③),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P54⑽③)。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P53⑻④),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P54⑽倒④)。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P54⑽倒②)。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问题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活动设计9】概括人物描写的特色。
⑴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故事里,作者着意描写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灵魂的深处。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如沧州遇旧的对话;买刀寻敌的动作;到草料场的心理活动;最终的手刃仇敌的行动等。表现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觉醒反抗的性格及发展变化。
⑵将人物置身于激烈的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刺配沧州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像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平静。管营调他去看管草料场,他心生疑惑,却又未能识破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待到草料场火起,他亲耳听到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才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奋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你看 ,像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的人,最后竟被逼得毫无退路,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一贯能忍而终至于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这就是林冲所走过的独特的生活道路,也是林冲性格发展的历史。由于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林冲思想转变的社会原因,就使林冲的遭遇远远突破了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⑶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作者刻画人物,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述,很少作静态的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对于一个场面的动作描写,又往往是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简洁地描写言语动作,而不是单纯的心理描写,也不旁加议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物的神情心态。
四、布置作业:P55练习三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诱思探究教学理念。绝大多数学生全身心投入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审美思想得以熏陶。
不足之处:个别问题没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程分析: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学情分析: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同学们对林冲的故事耳熟能详,这对上好这节课辅助很大。只要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就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准确的从文中提炼有关信息,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设计理念: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要真正把教室变成学堂,把讲台变成灯塔,就决不能把课改停留在口头上。需要痛定思痛,进行切肤的改革。首先理念要改,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无权包办,学生是有思想的,老师无权压抑甚至抹杀学生的天性!学生有了自主权,也就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求知欲,学习知识也就不攻自破了!
学习目标: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林黛玉进贾府》引领我们领略了《红楼梦》的艺术,令我们对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写人艺术感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水浒》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领略古典小说的艺术美。
二、作者及作品:
1、作者:对于施耐庵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只知道施耐庵(约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3、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找同学讲述林冲的故事。
【活动设计2】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快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情节可以将课文分为四部分,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点拨】第一部分(1节)林教头 沧州遇旧知(开端)
第二部分(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三部分(6-9节)林教头接管料场(发展)
第四部分(10-12节)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活动设计3】阅读第一部分,讨论: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点拨】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教师讲解:
林教头沧州遇旧,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为以酒店为活动中心的情节做了有力的铺垫。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酒店成为林冲和高俅一伙较量的第一个战场。
【活动设计4】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点拨】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教师讲解:
在高俅的一步步迫害下,林冲的性格有了一定的变化,作者用一个“大怒”和三个“寻”字,写出了他开始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向了反抗。(板书:刚强,正直,性急)但这只是一时“大怒”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心下慢了 ”。这反映了林冲仍不愿意使他与高俅的冲突激化。同时,制造了悬念,高俅放弃了对林冲的迫害,还是有更大的阴谋?
【活动设计5】阅读第三部分,讨论:
〖问题〗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点拨】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与李小二道别时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高俅三番四次要杀林冲,林冲仍对高俅心存幻想。
【活动设计6】阅读第四部分,讨论:
〖问题1〗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点拨】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草料场起火了,“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在这漫天风雪的旷野,又值草料场无端起火,自然引起林冲的警惕。一门之隔,仇人相对。陆谦等得意忘形,表功邀赏,作了绝妙的自供,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原来为了高衙内达到霸占林冲娘子的罪恶目的,他们火烧草料场,“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企图烧死林冲;即使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多么凶残,多么歹毒,多么残酷的现实!仇人给林冲上了难得的一课: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生路绝了,幻想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新仇旧恨如山崩似海啸一齐激荡心头,他掇开大石,挺着花枪,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在旷无人烟的山神庙前,在火光白雪的映照下,怒火中烧的林冲喊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他将仇人劈胸一提,丢翻在雪地,脚踏胸脯,扯开衣服,尖刀直刺心窝。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快事!这一行动标志林冲性格的彻底转变。
〖问题2〗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点拨】“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缸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问题3〗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点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林冲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活动设计7】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可引领学生分析一二处,其余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问题〗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1) 写陆谦富安从李小二店里出来:“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这个“低着头”用在这里令人喝彩叫好!这就说明二人有意不抛头露面,避免被林冲或熟人认识。行为不轨,必然会低头过市,表现了人物阴鸷狡诈的性格特征。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P53⑻⑥)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P54⑽④)这才到山神庙里去安身。两处提到“火盆”的细节,这不是作者信笔写来而是独运匠心的安排,知微显著,以小见大。就情节而言,盖上火盆,火种浸灭,是说明草场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陆谦等人蓄意放火。无此交代,读者会生疑问;经此轻轻点笔,就让人不生歧义,明了必是陆谦放火无疑。补此一节,情节就合情合理,严密周到,无懈可击。再就性格而言,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是说明他的细心、缜密。这一细节完全不会发生在李逵或鲁达身上。他管草场,仍然是战战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处处小心,他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吃罪不小。长期的曲折遭遇,培养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特征。这里的两处火盆细节,就是出色的点染。作者善于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设计8】鉴赏景物描写。
〖问题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点拨】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P53⑺③)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P54⑼②)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P53⑻③),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P54⑽③)。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P53⑻④),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P54⑽倒④)。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P54⑽倒②)。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问题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活动设计9】概括人物描写的特色。
⑴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故事里,作者着意描写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灵魂的深处。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如沧州遇旧的对话;买刀寻敌的动作;到草料场的心理活动;最终的手刃仇敌的行动等。表现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觉醒反抗的性格及发展变化。
⑵将人物置身于激烈的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刺配沧州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像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平静。管营调他去看管草料场,他心生疑惑,却又未能识破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待到草料场火起,他亲耳听到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才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奋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你看 ,像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的人,最后竟被逼得毫无退路,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一贯能忍而终至于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这就是林冲所走过的独特的生活道路,也是林冲性格发展的历史。由于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林冲思想转变的社会原因,就使林冲的遭遇远远突破了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⑶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作者刻画人物,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述,很少作静态的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对于一个场面的动作描写,又往往是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简洁地描写言语动作,而不是单纯的心理描写,也不旁加议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物的神情心态。
四、布置作业:P55练习三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诱思探究教学理念。绝大多数学生全身心投入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审美思想得以熏陶。
不足之处:个别问题没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