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43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汉、三国、两晋,前后经历了六百多年。这时候的诗歌,比起先秦时期来有许多变化发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建安文学及东晋的陶渊明。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学习今天的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古诗十九首”有所了解。《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后成为文学上的一个概念,这十九首诗的风格,内容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作者为一批失意的文人,他们是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政治动乱的产物。由于生活上的失意,促使他们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彷徨、愤懑,用以慰藉心灵上的空虚、绝望。十九首的成就在于能把这些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中国从此开始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阶段。是文人模仿民歌之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都是艺术造诣很高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则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我希望借课文所选的《迢迢牵牛星》一诗为你们打开一扇通向《古诗十九首》的门,与经典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迢迢牵牛星》抒写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诗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文人的艺术世界。
三、.朗读课文。
给三分钟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四、.字词解析
迢(tiáo)迢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迢,远。
皎(jiǎo)皎河汉女:灿烂的织女星。皎,洁白明亮。
纤纤(xiān):细小。 擢(zhuó):伸出。 素手:雪白的手。 札札:一札一札地。
杼(zhù):梭。 终日:整天。 章:经纬线交织成的幅面。 涕:眼泪。
零:落。 相去:相隔。 几许:多远。
盈盈一水间: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盈盈,清澈的样子。
脉脉(mò mò)不得语:含情脉脉而不得说话。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五、重点知识讲解。
要解读一首诗不容易,所以今天我们要从一个切入点把握,相信同学们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一个感觉:“美”,那么,我们就从“美”的角度来欣赏《迢迢牵牛星》,看看它美在什么地方:
①貌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段解:诗人遥望夜空,描写天空景象。银河阻断织女牛郎,也引出人的无限遐思,开头一句从大处着笔。
解读:“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明亮的样子,形象鲜明,既写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②德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段解:直接描写织女织布的情状,既写了织女的情、神、动态,又写出了劳动的过程:纤纤素手穿梭织布,一梭又一梭,无休无止。
解读:这两句所写,诗人的视线由广袤的夜空移到织女星,写想象中织女织布的情状,描绘出了一个勤快的劳动妇女的美好形象。“纤纤”状素手之修长。这是多好的一双手啊!它柔软雪白、纤细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一状形,一摹声,由远而近,先人后物,形声生情。
③情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段解:由牛郎织女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终日不成章”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矛盾的焦点。“终日不成章”的存在,势必导致“泣涕零如雨”的结果。
解读: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相传王母为阻止牛郎织女相会,让织女永远织不出成形的布来。于是,织女一天一天织呀织,终日织不出布,只有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不是又清又浅吗?两人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终究不能相会。作者由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四句是由事——不成章,而到人——泣涕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④境美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段解:写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条清浅的河流阻断了一对有情“人”,只能相望而不能言语。但银河阻断的只是相会的路途,牵牛和织女的含情脉脉之思却是阻断不了的。
解读:“盈盈”写水之状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这两句诗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情,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⑤音律美
叠词的运用、句句押韵
迢迢——路之远 纤纤——手之纤细 皎皎——星之灿烂(月之白)
札札——织布声 盈盈——水之清浅 脉脉——情之真(深)
5.形式特点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五句十行,一气呵成,层层深入,哀婉动人,连用六个叠音形容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首诗还句句押韵、随韵成趣,自然而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第二课时
短 歌 行
一、相关知识
1) 导语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 关于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东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她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曹操死后, 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著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七子
3) 关于标题的介绍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二、扫清生字词,齐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全诗32句,每8句为一节,大家在课文划分。
第一层:作者借酒消愁,以悲凉的感情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第二层: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现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第三层:继续写对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第四层:表明了作者虚心纳贤,竭尽诚心的态度。
四:讲解课文: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吧,人的生命能有多久呢?作者借酒抒情,一个反问可见作者的感叹人生,他感叹忧愁的是什么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得好比朝晨露珠,被太阳一晒到就消失了,转瞬即逝。逝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可知,作者愁的是人生的短暂。[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激昂慷慨地唱歌,但是忧愁还是难以忘怀。“忧思”是全文之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该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唯有狂欢饮酒方可解愁。
小结:诗人借酒来浇愁,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第一节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
2、诗人慷慨豪迈畅饮,应该是高兴得才对,可是为什么“忧思难忘”?借酒消愁,历史上文人这样做的比比皆是,如辛弃疾他借酒抒发“可怜生白发”,年老仕途失意;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国破家亡让她消沉。这里,为什么作者感叹人生短暂呢?他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周代学子的服装,比喻贤才。那穿着青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思暮想,可知作者渴望贤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子衿》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这里借等候恋人写他等候贤才的心情。所以,曹操感叹时光短暂是要一统天下,渴望贤才。
曹操是一个乱世之枭雄,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3岁了,而且刚刚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两军打败,人生出现了低潮。但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统一天下的雄心并未因此而受打击,所以,他渴望贤才,渴望人才来辅助来他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那么,他怎样对待贤才的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鹿群发出“呦呦”的欢鸣,悠然自得啃着野草。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就引出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若是有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弹琴吹笛以示款待。这四句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曹操用来再次表达自己对贤才的礼遇,表达了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
我们把这几句读一下,体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明明如月,何时可辍?”皎洁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拾取得到呢?作者要拾取月亮干什么?明月可以比喻成什么?(贤才)人才就象那天上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 (另外一种解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想到这里,他心里不由得涌起了忧愁,这样的忧愁何时才能够断绝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这里,对于客人的“屈架”,表自己的谦卑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贤才的尊重。“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想起往日的情谊。
总结:继续写对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稀疏的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都向南着飞去。星星稀少,是说贤才稀少少难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鹊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栖息,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哪些贤才们,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流水才见壮阔,明主不厌贤才才能获得人心,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
小结: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五、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说说你的原因。(例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体现了作者的潇洒豪迈,人生几何?慨叹表明了对时间逝去的挽留,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哀叹,豪迈与哀叹,组成一对矛盾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周公自比,将对人才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艺术特色:
1、用典贴切。特别是化用了《诗经》里面的诗句,好像出自一个人的口,贴切自然。譬如最后引用周公做比较,突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之恳切,都非常到位。
2、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结合紧密,既对客观生活的描绘,又有对自己主观精神的抒发,志向高远,想象丰富,体现了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不愧唯建安时代的精神领袖。
结论: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的文治武功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七、作业: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
一、导入: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色怡人。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热情好客,淳朴。 )
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
(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二、 解题
A.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B. 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C.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三、 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由近到远,从住宅茅屋写到了周围的树木,在写到了远处的村落炊烟,再由视觉到了听觉,听到了狗吠和鸡鸣。有近有远,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幅自然朴素的乡村景色。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里没有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里“尘杂”比喻官场上的乱糟糟的事,陶渊明归隐后,再也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来烦扰他。“虚室”空房间,怎么理解呢?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
《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前面朴素景色的描写,就是要过样“有余闲”的生活。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归园田居》
1、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2、艺术特点:
A、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没有丝毫的装饰之词,平易如画。
B、情景交融。文中所描写到的景色,实际是陶渊明内心追求精神的物化,是实景和心境相结合,从课文第二层景色描写可感受到作者向往那种恬静自由生活。
C、比喻生动贴切。用“羁鸟”“池鱼”自比,渴望自由。
D、语言朴素自然。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五、作业:背诵全诗。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汉、三国、两晋,前后经历了六百多年。这时候的诗歌,比起先秦时期来有许多变化发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建安文学及东晋的陶渊明。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学习今天的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古诗十九首”有所了解。《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后成为文学上的一个概念,这十九首诗的风格,内容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作者为一批失意的文人,他们是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政治动乱的产物。由于生活上的失意,促使他们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彷徨、愤懑,用以慰藉心灵上的空虚、绝望。十九首的成就在于能把这些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中国从此开始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阶段。是文人模仿民歌之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都是艺术造诣很高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则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我希望借课文所选的《迢迢牵牛星》一诗为你们打开一扇通向《古诗十九首》的门,与经典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迢迢牵牛星》抒写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诗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文人的艺术世界。
三、.朗读课文。
给三分钟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四、.字词解析
迢(tiáo)迢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迢,远。
皎(jiǎo)皎河汉女:灿烂的织女星。皎,洁白明亮。
纤纤(xiān):细小。 擢(zhuó):伸出。 素手:雪白的手。 札札:一札一札地。
杼(zhù):梭。 终日:整天。 章:经纬线交织成的幅面。 涕:眼泪。
零:落。 相去:相隔。 几许:多远。
盈盈一水间: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盈盈,清澈的样子。
脉脉(mò mò)不得语:含情脉脉而不得说话。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五、重点知识讲解。
要解读一首诗不容易,所以今天我们要从一个切入点把握,相信同学们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一个感觉:“美”,那么,我们就从“美”的角度来欣赏《迢迢牵牛星》,看看它美在什么地方:
①貌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段解:诗人遥望夜空,描写天空景象。银河阻断织女牛郎,也引出人的无限遐思,开头一句从大处着笔。
解读:“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明亮的样子,形象鲜明,既写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②德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段解:直接描写织女织布的情状,既写了织女的情、神、动态,又写出了劳动的过程:纤纤素手穿梭织布,一梭又一梭,无休无止。
解读:这两句所写,诗人的视线由广袤的夜空移到织女星,写想象中织女织布的情状,描绘出了一个勤快的劳动妇女的美好形象。“纤纤”状素手之修长。这是多好的一双手啊!它柔软雪白、纤细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一状形,一摹声,由远而近,先人后物,形声生情。
③情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段解:由牛郎织女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终日不成章”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矛盾的焦点。“终日不成章”的存在,势必导致“泣涕零如雨”的结果。
解读: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相传王母为阻止牛郎织女相会,让织女永远织不出成形的布来。于是,织女一天一天织呀织,终日织不出布,只有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不是又清又浅吗?两人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终究不能相会。作者由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四句是由事——不成章,而到人——泣涕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④境美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段解:写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条清浅的河流阻断了一对有情“人”,只能相望而不能言语。但银河阻断的只是相会的路途,牵牛和织女的含情脉脉之思却是阻断不了的。
解读:“盈盈”写水之状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这两句诗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情,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⑤音律美
叠词的运用、句句押韵
迢迢——路之远 纤纤——手之纤细 皎皎——星之灿烂(月之白)
札札——织布声 盈盈——水之清浅 脉脉——情之真(深)
5.形式特点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五句十行,一气呵成,层层深入,哀婉动人,连用六个叠音形容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首诗还句句押韵、随韵成趣,自然而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第二课时
短 歌 行
一、相关知识
1) 导语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 关于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东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她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曹操死后, 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著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七子
3) 关于标题的介绍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二、扫清生字词,齐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全诗32句,每8句为一节,大家在课文划分。
第一层:作者借酒消愁,以悲凉的感情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第二层: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现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第三层:继续写对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第四层:表明了作者虚心纳贤,竭尽诚心的态度。
四:讲解课文: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吧,人的生命能有多久呢?作者借酒抒情,一个反问可见作者的感叹人生,他感叹忧愁的是什么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得好比朝晨露珠,被太阳一晒到就消失了,转瞬即逝。逝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可知,作者愁的是人生的短暂。[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激昂慷慨地唱歌,但是忧愁还是难以忘怀。“忧思”是全文之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该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唯有狂欢饮酒方可解愁。
小结:诗人借酒来浇愁,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第一节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
2、诗人慷慨豪迈畅饮,应该是高兴得才对,可是为什么“忧思难忘”?借酒消愁,历史上文人这样做的比比皆是,如辛弃疾他借酒抒发“可怜生白发”,年老仕途失意;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国破家亡让她消沉。这里,为什么作者感叹人生短暂呢?他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周代学子的服装,比喻贤才。那穿着青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思暮想,可知作者渴望贤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子衿》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这里借等候恋人写他等候贤才的心情。所以,曹操感叹时光短暂是要一统天下,渴望贤才。
曹操是一个乱世之枭雄,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3岁了,而且刚刚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两军打败,人生出现了低潮。但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统一天下的雄心并未因此而受打击,所以,他渴望贤才,渴望人才来辅助来他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那么,他怎样对待贤才的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鹿群发出“呦呦”的欢鸣,悠然自得啃着野草。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就引出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若是有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弹琴吹笛以示款待。这四句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曹操用来再次表达自己对贤才的礼遇,表达了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
我们把这几句读一下,体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明明如月,何时可辍?”皎洁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拾取得到呢?作者要拾取月亮干什么?明月可以比喻成什么?(贤才)人才就象那天上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 (另外一种解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想到这里,他心里不由得涌起了忧愁,这样的忧愁何时才能够断绝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这里,对于客人的“屈架”,表自己的谦卑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贤才的尊重。“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想起往日的情谊。
总结:继续写对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稀疏的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都向南着飞去。星星稀少,是说贤才稀少少难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鹊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栖息,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哪些贤才们,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流水才见壮阔,明主不厌贤才才能获得人心,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
小结: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五、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说说你的原因。(例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体现了作者的潇洒豪迈,人生几何?慨叹表明了对时间逝去的挽留,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哀叹,豪迈与哀叹,组成一对矛盾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周公自比,将对人才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艺术特色:
1、用典贴切。特别是化用了《诗经》里面的诗句,好像出自一个人的口,贴切自然。譬如最后引用周公做比较,突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之恳切,都非常到位。
2、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结合紧密,既对客观生活的描绘,又有对自己主观精神的抒发,志向高远,想象丰富,体现了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不愧唯建安时代的精神领袖。
结论: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的文治武功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七、作业: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
一、导入: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色怡人。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热情好客,淳朴。 )
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
(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二、 解题
A.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B. 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C.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三、 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由近到远,从住宅茅屋写到了周围的树木,在写到了远处的村落炊烟,再由视觉到了听觉,听到了狗吠和鸡鸣。有近有远,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幅自然朴素的乡村景色。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里没有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里“尘杂”比喻官场上的乱糟糟的事,陶渊明归隐后,再也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来烦扰他。“虚室”空房间,怎么理解呢?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
《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前面朴素景色的描写,就是要过样“有余闲”的生活。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归园田居》
1、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2、艺术特点:
A、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没有丝毫的装饰之词,平易如画。
B、情景交融。文中所描写到的景色,实际是陶渊明内心追求精神的物化,是实景和心境相结合,从课文第二层景色描写可感受到作者向往那种恬静自由生活。
C、比喻生动贴切。用“羁鸟”“池鱼”自比,渴望自由。
D、语言朴素自然。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五、作业:背诵全诗。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