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萌芽(鲁人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6阅读:
字号:|
 萌  芽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 
 2.把握本文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场面描写。 
 3.对文本的主题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初步体会“萌芽”的含义,并感受作品以准确、平实的笔触表现出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导学 
 1.作者简介:左拉(l841~1902),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出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最为重要。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市》:《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义》未能完成。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此外,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钱》《妇女乐园》亦享有盛誉。1908年,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2.作品简介:《萌芽》是《鲁贡——玛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第13部,主人公艾蒂安为《小酒店》中绮尔维丝与郎第耶生的两个儿子之一,他是先进工人的代表,信仰社会主义,是国际工人联合会会员。小说开始时,作为一个被里尔铁路工厂解雇的机械工,他只身来到蒙苏矿区找活干,靠老工人马赫的帮助在沃勒矿井当上了挖煤工,并借住其家中。艾蒂安是个自觉的工运组织者,目睹工友们在类如地狱的矿坑里像牛马般的劳作,却过着赤贫的生活,便向他们宣传革命理论,发展会员,成立支部;他非但吃苦耐劳、技术熟练,更好学多思、聪明能干,所以享有威信和号召力。时值经济危机,公司欲降低工人工资以转嫁损失,加之事故发生,矿主却不顾工人死活,艾蒂安便与马赫等人鼓动矿工举行罢工。坚持月余,矿主软硬兼施,分化瓦解罢工运动,部分工人为饥饿所迫重新开工,艾蒂安则号召大家坚持到底,并率队游行示威,推动罢工升级,结果演化为暴动,招致军警血腥镇压,罢工失败了。在被迫复工的当天,绝望的无政府主义者苏瓦林破坏了矿井的排水系统,导致井壁倒塌、巷道被淹,数十名矿工惨死,经过十几天抢救,惟艾蒂安一人活着出来。不久他被矿方开除,怀着萌芽破土的希望,于一个春天的早晨离开蒙苏,艾蒂安去往巴黎。 
梳理与整合 
1.读拼音写汉字,如果还有把握不准的字,请整理在后面的方框里。 
 马厩(  )  泯灭(  )  瘫软(  )  沉湎(  ) 汩汩(    ) 
 喧嚣(  )  踉跄(  )  踝骨(  )  泅水(  ) 巷道(    ) 
2.填空 
(  )啪乱响       沉(  )往事    (  )怀先烈     矿井(  )塌   
 浑身颤(  )     遍体(  )伤     当面寒(  )    磨磨(  ) 
3.文学常识填空 
  左拉(l841~1902),    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出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               》,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代表作为《        》《      》《娜娜》《金钱》《妇女乐园》等。 
探究与发展 
4.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编写内容提要,与同学交流。 
                                                                                            
                                                                                   
                                                                                5.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讲究“我看到了,我说出来,我一句句地记录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左拉语)。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即准确地按照事实描绘生活而没有进行任何评价。但是,我们在读后,仍然感到一种深刻的震撼,领悟到一种感人于言外的能量。请找出一两处,体会一下。 
                                                                                            
                                                                                   
                                                                                6.《萌芽》是“一部伟大的书”,它让人们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苦难、执著和需要阳光、希望的人们。的确,生活不能漠视、遗忘任何一个角落,但是,应该承认,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遗忘和艰辛,对于这些人们,我们应该这样做呢?抑或说,应该这样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呢?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们交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他们俩在一个角落里并排坐下,卡特琳微微地笑了一声。 
  “外面天气多么好……走,咱们从这里出去。” 
  艾蒂安起初尽力挣扎着,避免陷入这种昏乱。但是,他那比较坚强的头脑也终于受了感染,完全失去了对现实的正确感觉。他们的全部感觉都错乱了,特别是卡特琳,烧得迷迷糊糊,一个劲儿地胡说乱动,简直难于自己。她耳朵里嗡嗡的响声,变成了潺潺的水声和鸟儿的歌唱;她闻到了被压倒的青草发出的浓郁的芳香;清楚地看见大片业已黄熟的庄稼在起伏荡漾,甚至认为他们来到了井外,是在一个明媚晴朗的日子,呆在运河岸边的麦田里。 
  “天气多暖和呀,是不……?噢,我们要永远守在一起,永远,永远!” 
  艾蒂安把她紧紧地搂住,她在他怀里久久地磨蹭着,像个沉醉在幸福之中的姑娘,滔滔不绝地说着: 
  “我们等了这么久,真是太傻了!快来,我早就盼望着你,可是你不明白我的意思,你赌气……你还记得吗?在我们家里,那天夜里我们俩谁也睡不着,仰脸躺着,听着彼此的呼吸,心里燃烧着互相拥抱的强烈欲望。” 
  艾蒂安被卡特琳的愉快感染了,对他们过去的无声的暗中相爱打趣说: 
  “是呀,是呀!你还左右开弓打过我一顿嘴巴呢!” 
  “那是因为我爱你。”她低声说,“你知道,我是故意压制着爱你的念头,我对自己说:事情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是,我从内心里清楚地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到一起的……只不过需要等待机会,一个适当的机会,不是吗?” 
  艾蒂安打了一个冷战,感到浑身发冷,他先想摆脱这种幻梦,但接着又慢慢念叨说: 
  “什么事情也不会绝对没有希望,一遇机会就会重新开始。” 
  迷迷糊糊地,她的身子滑了下去。她已经软弱不堪,她那低微的声音也听不见了。艾蒂安惶恐地把她搂在怀里。 
  …… 
7.已经在巷道里被困了九天,艾蒂安和卡特琳早已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此时,当“他们俩在一个角落里并排坐下”,卡特琳却“微微地笑了一声”,你是怎样理解卡特琳的笑的呢?试分析一下。 
                                                                                            
                                                                                   
8.“什么事情也不会绝对没有希望,一遇机会就会重新开始。”艾蒂安的这席话,有何深意? 
                                                                                            
                                                                                   
                                                                                9.这一部分是《萌芽》当中感人至深的一节,试总结一下,它的感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 
              回望昨日的感伤 
  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10.第一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 11.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1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13.第七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__________         的情感。   14.《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                         。15.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体验与反思 
                                                                                           
                                                                                   
                                                                                读读背背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简析】《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首句开篇,平平叙事,但别有含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自然勾起羁泊异乡的情怀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从而为下文张本。第二句承上写诗人“欲作家书”抒发千愁万绪,但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如何表达,使得原本抽象的“意万重”,变得鲜活可触。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剪取另外一个细节——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诗人却又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让人显见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心理至微至真。“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王安石评张籍诗的这句话,深得个中三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