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雨霖铃》(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3阅读:
字号:小|大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唐]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赏析《雨霖铃》
1、 作者
李煜是不爱江山爱享受,而今沦为阶下囚,一江春水都是愁。而有的人不爱功名爱风流,聚时欢喜别时愁,心为所累真难受。这人便是柳永。
① 诗眼: 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时分愁更愁。
景中含情,以实写虚;视触多感,印象深刻;意象组合,言简意丰。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一句呼应“无语凝噎”,第二句呼应“留恋处”,第三句呼应“兰舟催发”、“泪眼”。
交待环境,渲染气氛;景中含情,关联下文。
4、读、背指导
基调格外低沉,语气舒缓。几处有“豆”的停顿应声断气连。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唐]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赏析《雨霖铃》
1、 作者
李煜是不爱江山爱享受,而今沦为阶下囚,一江春水都是愁。而有的人不爱功名爱风流,聚时欢喜别时愁,心为所累真难受。这人便是柳永。
① 诗眼: 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时分愁更愁。
景中含情,以实写虚;视触多感,印象深刻;意象组合,言简意丰。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一句呼应“无语凝噎”,第二句呼应“留恋处”,第三句呼应“兰舟催发”、“泪眼”。
交待环境,渲染气氛;景中含情,关联下文。
4、读、背指导
基调格外低沉,语气舒缓。几处有“豆”的停顿应声断气连。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