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之课本论据(3-4册)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9阅读:
字号:小|大
第三册
《短歌行》:
1、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近体诗六首》: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可用于“爱国”“正直”“品格”等话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3、伟大的人,品格高尚的人,都会有明确的人生观,有明确的生存目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就明确地表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他生存的目的。(可用于“人生观”“做人”等话题)
《纪念刘和珍君》:
4、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我们就产生了刘和珍等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女中豪杰,时至今日,面对那些丑恶现象,我们反而甘当“沉默的羔羊”吗?(可用于“正直”“抗争”等话题)
《六国论》:
5、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可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游褒禅山记》:
6、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7、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
《伶官传序》:
8、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律”等话题)
《石钟山记》: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可用于“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话题)
《五人墓碑记》:
10、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可用于“生与死”“价值”“正义”等话题)
《病梅馆记》:
11、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是病态的苗子,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可用于“人才”“素质教育”等话题)
辛弃疾 (定位、价值等)
12、曾几何时,他立下宏愿,要“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曾几何时,他铁骨铮铮,高喊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曾几何时,他豪情冲天,“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然而,年少轻狂毕竟敌不过数千年沿袭下来的虚伪圆滑委曲求全的世风。身居高位,却由于朝廷的软弱和官场的腐败无力施展才华,他的豪情万丈在一次次的摔打抨击中变得无力,他感到自己心中那架天平已经无法按照预想的方式平衡,保家卫国与荣华富贵。艰难的抉择后,他终于选择了使自己心灵平衡的方式:辞官,归居上饶。
他在宁静中寻回了自己,扶正了那架天平,也终在历史篇章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辛弃疾。
第四册
《药》:
1、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愚昧麻木。当年,鲁迅痛惜买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以及指责夏瑜“疯了”的茶客们,今天,我们也愤慨那些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们。(可用于“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话题)
《项链》:
2、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她知道事情不可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守财奴》:
3、社会在进步,观念要更新,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放弃。今天的社会中,有的人为了金钱、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放弃了亲情、爱情、人性,这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气死妻子,逼走了侄儿,一手毁了唯一女儿的幸福,活着的时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聚敛钱财,死后却没有带走哪怕一个金币,我们不禁自问,只是为了金钱活着的生命还有什么乐趣和意义呢?(可用于“道德与金钱”“物质与精神”等话题)
《陈情表》:
4、“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轻视的幸福,是一种更为年轻的个体对即将逝去的年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挽留,一旦错过,悔恨终身。所以李密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平淡的话语,却可以引得我们每个人泪花粲然,为了“夙婴疾病”的祖母,他日夜侍奉汤药,“未曾废离”;为了“日薄西山”的亲人,他可以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厚禄高官。一个孝字,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可用于谈“孝道”)
《失街亭》:
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一生唯谨慎,但也有街亭之失,祸及全局。诸葛亮尚且如此,我们“凡人”偶有错误,不足为怪。问题是,有错要懂得补救,还是要提到诸葛亮,他运用“空城计”,最后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可用于“过失”“人非圣贤”等话题)
6、情与法,有时会困扰和为难着人们,不知如何处置。翻翻历史书,当年的孔明也遇到这种难堪的事。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可用于“法律”“情与法”等话题)
《赤壁赋》:
7、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 (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短歌行》:
1、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近体诗六首》: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可用于“爱国”“正直”“品格”等话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3、伟大的人,品格高尚的人,都会有明确的人生观,有明确的生存目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就明确地表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他生存的目的。(可用于“人生观”“做人”等话题)
《纪念刘和珍君》:
4、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我们就产生了刘和珍等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女中豪杰,时至今日,面对那些丑恶现象,我们反而甘当“沉默的羔羊”吗?(可用于“正直”“抗争”等话题)
《六国论》:
5、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可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游褒禅山记》:
6、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7、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
《伶官传序》:
8、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律”等话题)
《石钟山记》: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可用于“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话题)
《五人墓碑记》:
10、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可用于“生与死”“价值”“正义”等话题)
《病梅馆记》:
11、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是病态的苗子,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可用于“人才”“素质教育”等话题)
辛弃疾 (定位、价值等)
12、曾几何时,他立下宏愿,要“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曾几何时,他铁骨铮铮,高喊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曾几何时,他豪情冲天,“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然而,年少轻狂毕竟敌不过数千年沿袭下来的虚伪圆滑委曲求全的世风。身居高位,却由于朝廷的软弱和官场的腐败无力施展才华,他的豪情万丈在一次次的摔打抨击中变得无力,他感到自己心中那架天平已经无法按照预想的方式平衡,保家卫国与荣华富贵。艰难的抉择后,他终于选择了使自己心灵平衡的方式:辞官,归居上饶。
他在宁静中寻回了自己,扶正了那架天平,也终在历史篇章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辛弃疾。
第四册
《药》:
1、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愚昧麻木。当年,鲁迅痛惜买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以及指责夏瑜“疯了”的茶客们,今天,我们也愤慨那些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们。(可用于“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话题)
《项链》:
2、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她知道事情不可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守财奴》:
3、社会在进步,观念要更新,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放弃。今天的社会中,有的人为了金钱、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放弃了亲情、爱情、人性,这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气死妻子,逼走了侄儿,一手毁了唯一女儿的幸福,活着的时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聚敛钱财,死后却没有带走哪怕一个金币,我们不禁自问,只是为了金钱活着的生命还有什么乐趣和意义呢?(可用于“道德与金钱”“物质与精神”等话题)
《陈情表》:
4、“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轻视的幸福,是一种更为年轻的个体对即将逝去的年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挽留,一旦错过,悔恨终身。所以李密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平淡的话语,却可以引得我们每个人泪花粲然,为了“夙婴疾病”的祖母,他日夜侍奉汤药,“未曾废离”;为了“日薄西山”的亲人,他可以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厚禄高官。一个孝字,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可用于谈“孝道”)
《失街亭》:
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一生唯谨慎,但也有街亭之失,祸及全局。诸葛亮尚且如此,我们“凡人”偶有错误,不足为怪。问题是,有错要懂得补救,还是要提到诸葛亮,他运用“空城计”,最后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可用于“过失”“人非圣贤”等话题)
6、情与法,有时会困扰和为难着人们,不知如何处置。翻翻历史书,当年的孔明也遇到这种难堪的事。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可用于“法律”“情与法”等话题)
《赤壁赋》:
7、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 (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何光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