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表达交流7:确立自信学习反驳(人教版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11阅读:
字号:小|大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学习目标 1.学习反驳的方法和技巧。
2.学会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时,恰当、有理、有力地反驳。
学习重点 灵活运用反驳的技巧。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反驳的技巧。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要掌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确立攻击目标
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这些题目已经点出了错误论点,相对而言比较好分析反驳,但有些题目或材料提出了几种论点,里面有正有误时,这就要针对几种论点逐一分析,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驳论点。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春之和风,吹绿杨柳;夏之狂风,摧枯拉朽;秋之金风,染熟万物;冬之寒风,万物肃容。人间也有各种各样的风:追星之风,迷失自我;时髦之风,盲目攀比;受贿之风,锒铛入狱;高尚之风,万古留名……年轻的我们应该追风才行。以上材料,它仅仅提示我们要“追风”,但追什么样的风?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辨析,才能确立自己反驳的论点。
在我们根据某一事件或某一材料来写驳论文时,有的错误观点很有迷惑性,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是很难找出破绽的。对此,必须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方能嗅出“花香”和“毒草”的不同滋味,从而写出比较高水平的驳论文。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驳论文的话,反驳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我们才明白材料包含着“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因此,我们反驳的只能是“人才与(集体)环境没有关系”的错误论点。
(二)讲究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1、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例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作者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摆出确凿事实,证明“友邦”并非友邦,而是日本侵略者的同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随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杀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残酷镇压。”
2、反驳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
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友邦惊诧”论》也运用了反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男女经常混杂……这说明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上面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错了。
4、常见的反驳技巧有:
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例证法:运用大量的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对比法:既提出正面观点和论据,也摆出反面观点和反面论据,让对方在比较中确信正面观点的合理性。
比喻法:用生动形象的事例作巧妙的比喻。
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类比法: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它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它属性的结论。
以谬制谬: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归谬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果,从而驳倒对方论题。
预习检测
1、 同学们了解了“罗森塔尔效应”后,你认为自信重要吗?为什么?
2、 那么什么是自信呢?是盲目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好吗?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4、 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5、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以及谬误论据。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
请比较分析以下几段文字所使用的反驳技巧。
1、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2、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3、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怎样才能使我国获利呢?”
孟子说:“大王怎么能开口谈利呢?要讲仁义。大王这样说,大夫、士人、百姓也会这样说。这样全国上下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国家里,杀死国君的是贵族。这些贵族的产业和势力不能不说是很大了,如果大王先讲利益后讲仁义,那些贵族不把大王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没有讲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理的人会犯上作乱的,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益呢?“
4、(日本记者问朱镕基总理)“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中国政府要用霸权欺压?”答:“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这个不肖子,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那此时母亲应该如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剥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5、(一个日本女记者问朱镕基总理)“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总理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6、在巴黎会议上,日本代表牧野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中国代表顾维钧站起身问道:“西方出了个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牧野先生你说对吗?”牧野不得不承认:“是的。”顾维钧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7、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8、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对朱镕基总理说:“总理先生,我觉得贵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的不人道,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权。”总理微微一笑,说:“那好,我们可以不搞计划生育,每年我们要新增加一千多万人口,我们只向你们国家移民一百万,这个要求不高吧,其余的人口我们自己消化。”这位记者哑口无言。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请从下列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使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反驳技巧,写一个反驳的片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1、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自然无以“扫天下”,然而在生活中真的都是这样吗?
2、今天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人认为,“干一行,爱一行”已经落伍了,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他们认为,应该有意识也有准备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只有爱一行干一行的精神,才能使我们和我们的社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那么你认为呢?
学习反思
范文展示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是一句精妙的棋语,却也渗入了生活中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我们跳出生活的棋局,以清醒的头脑换位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味出人间真情,摒除不良习惯,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爱。一些青少年被父母百般呵护,却“当局者迷”,不理解他们的爱,而旁观,或许更能使他们领会父母之爱的细微和伟大。我以前常常会抱怨父母的唠叨,然而室友总会羡慕我的幸福。天冷,父母提醒我添加衣服,并不辞劳苦地跑来学校为我铺上一层又一层的棉絮,我不在意,以为是他们的责任;头晕,父母心急而担忧,为我买药买水果送牛奶,说牛奶和水果多吃对大脑有好处,我不感动,以为是他们的义务。室友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妈妈真好”,让我顿悟了他们的辛劳,他们崇高无私的爱。或许我们因为作为幸福的“当局者”,“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冷漠。作一个旁观者,可以促使我们用清醒的大脑和敏锐的心去捕捉人间真情,体味人间真情,回报人间真情。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大嗓,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其行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来,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恶习的桎梏。
做一个旁观者,能理智地调整人生方向。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悠望南山,如此生活岂不惬意?何必淹没于喧嚣尘世,让浊流玷污了自身?渊明深陷污浊官场,却能以旁观者身份审视处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怀抱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保留了最纯净的心灵家园。如今,做一个旁观者,需要我们从混浊的社会风气中跳出来,以清醒的头脑认识不良的风气,从而将其毒素从心中屏除,以纯净的心灵拒绝不良风气的污染,超世独立。
跳出人生的棋局,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或许能更清楚的了解他人,了解自身,了解环境,更正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诚然,旁观者清。
[点评]这篇说理散文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沟通亲情、反省错误和调整人生方向三个方面说明了“旁观者清”的道理,其中写自己原来对父母之爱的迟钝麻木冷漠,后来因为“旁观者”同学的话而顿悟的事例很有生活气息;写世界上一些景区针对中国人的公德提示语和一些中国人只会徒发愤慨却作为“当局者”不清楚自己言行可憎可恶的事例,振聋发聩,十分深刻。文章的结构简约清晰,语言准确通顺,夹叙夹议,叙的精要,议的中肯。
旁观者未必清
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
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汩罗江边。他遇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美,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
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民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古□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者牺牲者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清。
[点评]文章无论是打比方,还是举例子,都十分准确熨帖,切中了“旁观者未必清”的主旨,尤其是“旁观者”渔父不懂“当局者”屈原的忠君爱国心,“旁观者”愚昧麻木的看客不懂“当局者”秋瑾的救民志两个材料非常典型,切合题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完整清晰;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通畅有文采;引用古诗文自然恰当,与叙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的较广的知识面。
学习目标 1.学习反驳的方法和技巧。
2.学会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时,恰当、有理、有力地反驳。
学习重点 灵活运用反驳的技巧。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反驳的技巧。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要掌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确立攻击目标
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这些题目已经点出了错误论点,相对而言比较好分析反驳,但有些题目或材料提出了几种论点,里面有正有误时,这就要针对几种论点逐一分析,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驳论点。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春之和风,吹绿杨柳;夏之狂风,摧枯拉朽;秋之金风,染熟万物;冬之寒风,万物肃容。人间也有各种各样的风:追星之风,迷失自我;时髦之风,盲目攀比;受贿之风,锒铛入狱;高尚之风,万古留名……年轻的我们应该追风才行。以上材料,它仅仅提示我们要“追风”,但追什么样的风?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辨析,才能确立自己反驳的论点。
在我们根据某一事件或某一材料来写驳论文时,有的错误观点很有迷惑性,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是很难找出破绽的。对此,必须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方能嗅出“花香”和“毒草”的不同滋味,从而写出比较高水平的驳论文。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驳论文的话,反驳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我们才明白材料包含着“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因此,我们反驳的只能是“人才与(集体)环境没有关系”的错误论点。
(二)讲究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1、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例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作者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摆出确凿事实,证明“友邦”并非友邦,而是日本侵略者的同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随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杀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残酷镇压。”
2、反驳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
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友邦惊诧”论》也运用了反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男女经常混杂……这说明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上面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错了。
4、常见的反驳技巧有:
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例证法:运用大量的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对比法:既提出正面观点和论据,也摆出反面观点和反面论据,让对方在比较中确信正面观点的合理性。
比喻法:用生动形象的事例作巧妙的比喻。
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类比法: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它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它属性的结论。
以谬制谬: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归谬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果,从而驳倒对方论题。
预习检测
1、 同学们了解了“罗森塔尔效应”后,你认为自信重要吗?为什么?
2、 那么什么是自信呢?是盲目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好吗?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4、 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5、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以及谬误论据。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
请比较分析以下几段文字所使用的反驳技巧。
1、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2、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3、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怎样才能使我国获利呢?”
孟子说:“大王怎么能开口谈利呢?要讲仁义。大王这样说,大夫、士人、百姓也会这样说。这样全国上下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国家里,杀死国君的是贵族。这些贵族的产业和势力不能不说是很大了,如果大王先讲利益后讲仁义,那些贵族不把大王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没有讲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理的人会犯上作乱的,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益呢?“
4、(日本记者问朱镕基总理)“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中国政府要用霸权欺压?”答:“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这个不肖子,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那此时母亲应该如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剥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5、(一个日本女记者问朱镕基总理)“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总理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6、在巴黎会议上,日本代表牧野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中国代表顾维钧站起身问道:“西方出了个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牧野先生你说对吗?”牧野不得不承认:“是的。”顾维钧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7、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8、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对朱镕基总理说:“总理先生,我觉得贵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的不人道,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权。”总理微微一笑,说:“那好,我们可以不搞计划生育,每年我们要新增加一千多万人口,我们只向你们国家移民一百万,这个要求不高吧,其余的人口我们自己消化。”这位记者哑口无言。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请从下列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使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反驳技巧,写一个反驳的片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1、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自然无以“扫天下”,然而在生活中真的都是这样吗?
2、今天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人认为,“干一行,爱一行”已经落伍了,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他们认为,应该有意识也有准备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只有爱一行干一行的精神,才能使我们和我们的社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那么你认为呢?
学习反思
范文展示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是一句精妙的棋语,却也渗入了生活中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我们跳出生活的棋局,以清醒的头脑换位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味出人间真情,摒除不良习惯,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爱。一些青少年被父母百般呵护,却“当局者迷”,不理解他们的爱,而旁观,或许更能使他们领会父母之爱的细微和伟大。我以前常常会抱怨父母的唠叨,然而室友总会羡慕我的幸福。天冷,父母提醒我添加衣服,并不辞劳苦地跑来学校为我铺上一层又一层的棉絮,我不在意,以为是他们的责任;头晕,父母心急而担忧,为我买药买水果送牛奶,说牛奶和水果多吃对大脑有好处,我不感动,以为是他们的义务。室友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妈妈真好”,让我顿悟了他们的辛劳,他们崇高无私的爱。或许我们因为作为幸福的“当局者”,“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冷漠。作一个旁观者,可以促使我们用清醒的大脑和敏锐的心去捕捉人间真情,体味人间真情,回报人间真情。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大嗓,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其行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来,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恶习的桎梏。
做一个旁观者,能理智地调整人生方向。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悠望南山,如此生活岂不惬意?何必淹没于喧嚣尘世,让浊流玷污了自身?渊明深陷污浊官场,却能以旁观者身份审视处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怀抱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保留了最纯净的心灵家园。如今,做一个旁观者,需要我们从混浊的社会风气中跳出来,以清醒的头脑认识不良的风气,从而将其毒素从心中屏除,以纯净的心灵拒绝不良风气的污染,超世独立。
跳出人生的棋局,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或许能更清楚的了解他人,了解自身,了解环境,更正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诚然,旁观者清。
[点评]这篇说理散文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沟通亲情、反省错误和调整人生方向三个方面说明了“旁观者清”的道理,其中写自己原来对父母之爱的迟钝麻木冷漠,后来因为“旁观者”同学的话而顿悟的事例很有生活气息;写世界上一些景区针对中国人的公德提示语和一些中国人只会徒发愤慨却作为“当局者”不清楚自己言行可憎可恶的事例,振聋发聩,十分深刻。文章的结构简约清晰,语言准确通顺,夹叙夹议,叙的精要,议的中肯。
旁观者未必清
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
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汩罗江边。他遇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美,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
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民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古□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者牺牲者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清。
[点评]文章无论是打比方,还是举例子,都十分准确熨帖,切中了“旁观者未必清”的主旨,尤其是“旁观者”渔父不懂“当局者”屈原的忠君爱国心,“旁观者”愚昧麻木的看客不懂“当局者”秋瑾的救民志两个材料非常典型,切合题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完整清晰;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通畅有文采;引用古诗文自然恰当,与叙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的较广的知识面。
汪凤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