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12阅读:
字号:小|大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
临晋中学 安晓霞
一、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二、 教学目标设计
(一)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 教学重难点设计
围绕七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 导入
以对联导入: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先要求学生自己朗读,第二遍请学生逐段进行朗读(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第三遍要求学生边读边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步骤:第一遍朗读后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2)今日嬴之为(we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 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5)我岂有所失哉——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应 ,“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6)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补充有关文言字词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 《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 (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报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第二课时
一、理清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1、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2、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3、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4、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5、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二、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第一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
(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
(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第三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的写法
一、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二、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1)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
讨论后小结:
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三、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叙事艺术。
临晋中学 安晓霞
一、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二、 教学目标设计
(一)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 教学重难点设计
围绕七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 导入
以对联导入: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先要求学生自己朗读,第二遍请学生逐段进行朗读(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第三遍要求学生边读边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步骤:第一遍朗读后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2)今日嬴之为(we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 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5)我岂有所失哉——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应 ,“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6)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补充有关文言字词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 《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 (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报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第二课时
一、理清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1、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2、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3、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4、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5、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二、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第一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
(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
(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第三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的写法
一、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二、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1)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
讨论后小结:
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三、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叙事艺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