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2009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六)语言表达和运用(二)(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42阅读:
字号:|
 第二课时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一、选用句式 
⒈选用句式的原则 
    ⑴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注意排序照应、时空转换,使语意连贯。 
    ⑵体现语意重点,使之适合语境中语意重点的需要。 
    ⑶保持感情、语气的一致,使之与语境的感情、语气协调一致。 
2、选用句式的方法 
    ⑴审清题目要求,要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以便思考时更有针对性。 
    ⑵认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体味语境,把握材料主旨,明确语境表述角度和表达的需要。 
    ⑶根据语境的需要选用适当的句式。    
    ①语意表达的需要。如为使表述角度一致,就要选用陈述主体一致的句子;要用对偶或排比的修辞方式,就要选用结构一致的句子。 
    ②情感表达的需要。如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要选用感叹句、排比句等;要委婉地表达情感,可用双重否定句。 


    ③语意连贯的需要。如为使语意连贯,常选用话题一致、句式一致、前后呼应的句子。 
    ⑷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二、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修辞、语法、语体和语境的体味、把握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等。 
⒈仿用句式的原则 
    解答仿写这类题目,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仿写对象的结构和含义,使答案“神形皆像”。必须遵循以下三原则: 
    ⑴修辞“依葫芦画瓢” 
    仿写题基本上要求运用适当的修辞或句式。这正体现了新课标考纲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要求,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对促进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是很好的导向。 
    ⑵结构“要循规蹈矩” 
    在仿造句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修辞形式的高度统一,而且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仿造出来的句子一定要与提供的例句结构相同。 
    ⑶内容“要前后兼顾” 
    仿写时不仅要注意修辞,照应句式,还得注意句子内部逻辑关系。 
⒉仿用句式的方法 
⑴明确要求,把握中心 
明确要求,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题面。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如果是一组虽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⑵对应已知,把握结构 
    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之中,考生必须明确所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如果是复句,要弄清所属类型;如果是单句,要弄清语法结构。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短语类别、词性和短语、词的小类。还要明确是整体仿写还是仿写某个分句或某个句子成分,所仿写的句子或短语在段落中、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等等。 
    ⑶着眼特征,把握修辞 
    新课标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九种修辞格,仿用句式题常常要考到修辞格。考生要抓住试题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 
    ⑷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不同的语境往往体现出语言风格的差异性。考生只有认真品味已知内容的语言,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仿写出与例句风格一致的句子。 
    ⑸分析比较,把握虚实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仿写内容往往有虚实之分。考生只有通过分析比较,弄清句子的虚实,才能有的放矢。 
    仿用句试题往往要考查学生的立意、谋篇布局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仿写一节诗,一段中心意思明确的文字或一个有特色的句子,应该在立意上求新,写出对青春、对生活、对理想、对时代的理解,使答案富于时代气息;老生常谈,套用口号,情感假大空,不是考查的目的。 
三、变换句式 
⒈变换句式的原则 
    ⑴不能改变原意 
    变换句式,只是句式的变换,除了根据需要作个别文字调整而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试题一般规定“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即使题干不标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变动,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⑵要同语境协调 
    句式变换,有的是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这种条件下的变换,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⒉变换句式的方法 
    ⑴认真审请题目要求,明确思考的方向。 
    ⑵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等,为改换句式打下基础。 
    ⑶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须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 
    ⑷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总之,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无论是选用、仿用还是变换都是指操作。这就要求大家必须多做练习,提高技能;勤于归纳,积累技巧。选用句式要考虑上下文的连贯,仿用句式要运用一定的联想方式和修辞方法,变换句式要讲究变换的方法等。而这些都应该通过练习,借助积累来加以掌握。
第三课时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八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化呆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分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拟物是把人当作物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写,借以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使所表达的事物,形象而生动,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3、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红眼睛走来了)、具体代抽象(他一肚子墨水)、专名代泛称(千千万万个雷锋)、部分代替整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创造条件,启人联想。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结构上正气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或两相对比,或两相映衬,或两相补充说明。)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又叫流水对(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及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横向上一句一个角度,详尽完备;纵向上一层深入一层,抒情淋漓尽致,言理深刻透彻;气势宏大,力量充沛。)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提示注意,引起思考,说服力强,增强表达效果,引动全篇,深化主旨,含蓄蕴藉 。)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强化语气,予以强调,引起思考,从反问中得出答案。
二、常见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总之,借喻强调事物间的相似点,借代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或暗示)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3、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是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例①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例②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例③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例④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①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②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祥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③“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是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④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总之,比喻是甲像乙,比拟是把甲当作乙。 
4、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5、排比、对偶及对比 的区别 
a、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只要结构大体相似即可,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b、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严格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c、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d、对偶强调上下句的整齐,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并连续排列,而对比则强调内容的反向相关。 
三、修辞格综合运用时应该知道的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此句属于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兼用了比喻)、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