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3阅读:
字号:小|大
邯郸市一中高二理科实验班学案 第五册第六单元 编写 刘玉星
第20课 孟子见梁襄王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自然又新颖,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三.相关知识补充
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四.基础要点扫描
1.一词多义
就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接近,走近 由水之就下 趋向
乃谢客就车 登,上
孰能御之 阻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驾着,乘着
御 振长策而御宇内 控制,统治 以御于家邦 治理
腥臊并御 用,使用 入则御前 侍奉,侍侯
御花园 皇帝所使用的 莫之能御也 抵御,抵挡
2.通假字
卒然问曰 通“猝”; 浡然兴之 通“勃”,奋发,振作; 由水之就下 通“犹”。
3.常用虚词
其如是,孰能御之 助词 必先苦其心志 他的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它 亦各言其志也 自己的
其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你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则齐国其庶几乎 语气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五.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苗浡然兴之矣 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嗜:爱好
C.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拉 D.沛然孰能御之 御:阻挡
2.比较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苗浡然兴之矣 ②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③诚如是,民归之 ④由水之就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猝然:突然) B.天油然作云(自然而然地)
C.沛然下雨 (水势很大的样子) D.则苗浡然兴之矣 (奋发振作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C.孰能与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则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矣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孰能一之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
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9题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7.下列加黑的词语古今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及凯旋而纳之 D.余稍为修葺
8.文中“诚如是也”的“是”,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B.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9.文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有何比喻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C D B D D 6. ①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②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③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7.B 8.B 9.统治者对人民应当多施恩惠,施行仁政。
第21课 《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 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3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本课是《孟子》单元的最后一篇,学习过程中还要能把本课所选两篇短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可回顾“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课前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教学步骤
(一) 整体感知
1 .导入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 .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 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 二 ) 重难点学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 .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 点拨] 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 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 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 ”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 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 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 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 点拨]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 三 ) 总结扩展
[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选自《孟子•离娄下》)
1 .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 .恶得无罪恶:怎么
C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 .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 .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 ”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 .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 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 参考答案]
1 .C 2 .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 他所选取的学生( 友人) 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 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 国君) 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 .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 .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 四 ) 布置作业
1 .阅读课本《〈孟子〉简介》(P176);
2. 阅读《语文读本》P271《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 .阅读《语文读本》P287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20课 孟子见梁襄王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自然又新颖,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三.相关知识补充
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四.基础要点扫描
1.一词多义
就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接近,走近 由水之就下 趋向
乃谢客就车 登,上
孰能御之 阻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驾着,乘着
御 振长策而御宇内 控制,统治 以御于家邦 治理
腥臊并御 用,使用 入则御前 侍奉,侍侯
御花园 皇帝所使用的 莫之能御也 抵御,抵挡
2.通假字
卒然问曰 通“猝”; 浡然兴之 通“勃”,奋发,振作; 由水之就下 通“犹”。
3.常用虚词
其如是,孰能御之 助词 必先苦其心志 他的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它 亦各言其志也 自己的
其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你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则齐国其庶几乎 语气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五.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苗浡然兴之矣 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嗜:爱好
C.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拉 D.沛然孰能御之 御:阻挡
2.比较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苗浡然兴之矣 ②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③诚如是,民归之 ④由水之就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猝然:突然) B.天油然作云(自然而然地)
C.沛然下雨 (水势很大的样子) D.则苗浡然兴之矣 (奋发振作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C.孰能与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则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矣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孰能一之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
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9题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7.下列加黑的词语古今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及凯旋而纳之 D.余稍为修葺
8.文中“诚如是也”的“是”,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B.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9.文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有何比喻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C D B D D 6. ①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②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③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7.B 8.B 9.统治者对人民应当多施恩惠,施行仁政。
第21课 《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 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3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本课是《孟子》单元的最后一篇,学习过程中还要能把本课所选两篇短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可回顾“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课前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教学步骤
(一) 整体感知
1 .导入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 .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 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 二 ) 重难点学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 .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 点拨] 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 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 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 ”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 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 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 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 点拨]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 三 ) 总结扩展
[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选自《孟子•离娄下》)
1 .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 .恶得无罪恶:怎么
C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 .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 .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 ”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 .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 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 参考答案]
1 .C 2 .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 他所选取的学生( 友人) 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 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 国君) 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 .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 .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 四 ) 布置作业
1 .阅读课本《〈孟子〉简介》(P176);
2. 阅读《语文读本》P271《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 .阅读《语文读本》P287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