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8阅读:
字号:|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三十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 ,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 ,表达了诗人 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四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 宫 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四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四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四十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 

四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 柳 (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四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五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
 

病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