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十[第十课时](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7阅读:
字号:小|大
第十课时(一)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一.选题目的
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学画廊中独树一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而且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流。学习研究古典诗歌,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过程
1.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学习古典诗歌,我认真搜集和阅读了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古典诗歌的一些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筛选了有关内容,确定了基本思路,制定了行文大纲。
2.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我还找了与课题相关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唐诗分貌》、《中国文学史》、《古典诗歌赏析》等。经过对每一份资料的分析,仔细地筛选,进一步完善行文大纲。
3.集中有关资料,确定中心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评价,准备着笔。
三.结题报告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画廊中,留下了古人生活的印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有改造山河、振兴乾坤的诗人;也有不平则鸣、强烈干预政治的诗人;有展示气象恢弘、歌颂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诗人,也有一步三叹、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的诗人。产生诸多不同意境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塑造。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最好采用对比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效果,更能深入体验作品丰富的内涵,更能触发对作品的共鸣,更能感受人、社会、自然的水乳交融。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观沧海》与汪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为例,谈谈诗歌的对比阅读。
通过对诗歌的体裁、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运用的语言以及诗歌意境的对比阅读,进而品位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样式,而不同时代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鲜明的个性又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骨气与风貌。
《观沧海》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汪湾。汪湾是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诗人往东寻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曲,作者是元朝大都人马致远。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既跳出宦海,退隐田园。诗人把一组缺乏生命力的秋日景物加以组合,表达了诗人悲苦的情思。
通过上述对诗人所处朝代、人生经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位的诗人,他们选择诗歌的内容不一样,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诗歌语言的对比
诗歌语言是诗人情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当诗人的情思在胸中鼓荡的时候,他就要寻找恰当的语言来表现。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意。例如:
《观沧海》一诗,诗人一开头就用了一个“临”字和“观”字,奠定了全诗的气势,揭示了一位居高临下的军事家的气魄。接下来用“丛生”“丰茂”“耸峙”“涌起”等词层层蓄势,以致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育群星的气派。
而《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首先运用“青山”“绿水”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词语,显示了自然界万物复苏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接着用“潮平”“风正”加以渲染,后又用“海日”“江春”来形容,最后又用“乡书”“归雁”来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宏大的气象。
再看《天净沙•秋思》,曲人马致远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到处漂泊,为了揭示曲人这一心境,故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排列组合,并在九种景物之间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以致结尾不由自主地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真情,令人产生悲从中来的共鸣。
从对上述三首诗语言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感情的诗人,运用的语言不一样。但是,他们都突出了各自的欲望:革新,维新,求新;张扬了各自的个性:主宰与人文并举,赞颂与继承并存,无奈与怀新相依;体现了各自的骨气和风貌:激昂,祥和,哀怨。可见,诗人为表现各自的感情,必须选用能揭示各自个性特征的语言。
(三)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对比
诗歌的内容是为诗歌的意境服务的,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意境。而内容又是诗人生活的反映,离开诗人的生活体验,则所表现的意境就无所适从。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观沧海》,它主要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的情境,诗人不但写出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海水一遇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的情态,诗中还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才能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在此基础上,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起里”。它道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
其次看,汪湾的〈〈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首联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青山”“绿水”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一种季节特征。颔联写出了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的情状。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尾联写年节将到之际对故乡的怀念。通观全诗,揭示了新旧交替,万物更新的意境。
再看〈〈天净沙•秋思〉〉,由于作者处境清苦,抱负未能施展,沦落天涯,为了表达孤寂愁苦的情思,勾勒出着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穿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天净沙•秋思〉〉恰如其分的揭露了作者自己的悲愁之苦。
同是写景状物,为什么三位诗人选取的内容却不相同呢?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心境决定的,各自的情感和内容不能互相替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道出了自然景物是相对不变的。可三位诗人选取的诗歌内容的变化之大,已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选取、意境的确定,必须服从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需要。
意境是思维的火花,是诗人瞬息捕捉到的生活与思维的交汇点,是诗人产生写作的潜在动力,是诗人的豪情或悲伤的艺术概括。
从以上三篇诗歌的意境对比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马致远的生活中有过登临却没有登临的激情;汪湾虽居高层却在蓝天之下,心中无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只是发出对“青山、绿水、海日、江春”的称赞 ;可曹操却不同,上指九天,俯视四海,有气吞山河之势,包举九州之概。
同是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心态不一样志向不一样,因而对生活的看法态度就不一样,所以,提炼的意境也就不一样。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我们既要在重视诗歌内部的横向比较,又要在外部进行纵横结合式的比较,对诗人立身行事、思想作风、文风派别等方面进行对比。
例如:中唐时儒学政教型的韩愈的诗与世俗才子型的白居易的诗,就表现出诸多的不同。
韩愈的突出特点:一是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如“欲为圣上除弊事”。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如“ 肝以为纸, 血以书辞”。三是思想作风严肃。如散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白居易的诗则与韩愈不同,他的诗主要特点是: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如“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如“只有一身宜爱护”,又说:“朝廷我做闲人”。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如“祸福茫茫不可欺,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韩之奇险,白之平易的诗歌特点。
古典诗歌离我们已很遥远,阅读鉴赏中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体裁、背景、语言的了解,进行深入的揣摩品味。不但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进行对比,找出诗人情丝的异同。重点把握诗歌语言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是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个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诗歌的意境表现诗人和谐的情丝。因而在阅读中要细细揣摩一个个的意象特征与深层的内涵,要精心品味意象群所展示出来的特殊意蕴——意境。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一.选题目的
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学画廊中独树一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而且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流。学习研究古典诗歌,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过程
1.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学习古典诗歌,我认真搜集和阅读了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古典诗歌的一些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筛选了有关内容,确定了基本思路,制定了行文大纲。
2.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我还找了与课题相关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唐诗分貌》、《中国文学史》、《古典诗歌赏析》等。经过对每一份资料的分析,仔细地筛选,进一步完善行文大纲。
3.集中有关资料,确定中心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评价,准备着笔。
三.结题报告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画廊中,留下了古人生活的印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有改造山河、振兴乾坤的诗人;也有不平则鸣、强烈干预政治的诗人;有展示气象恢弘、歌颂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诗人,也有一步三叹、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的诗人。产生诸多不同意境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塑造。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最好采用对比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效果,更能深入体验作品丰富的内涵,更能触发对作品的共鸣,更能感受人、社会、自然的水乳交融。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观沧海》与汪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为例,谈谈诗歌的对比阅读。
通过对诗歌的体裁、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运用的语言以及诗歌意境的对比阅读,进而品位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样式,而不同时代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鲜明的个性又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骨气与风貌。
《观沧海》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汪湾。汪湾是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诗人往东寻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曲,作者是元朝大都人马致远。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既跳出宦海,退隐田园。诗人把一组缺乏生命力的秋日景物加以组合,表达了诗人悲苦的情思。
通过上述对诗人所处朝代、人生经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位的诗人,他们选择诗歌的内容不一样,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诗歌语言的对比
诗歌语言是诗人情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当诗人的情思在胸中鼓荡的时候,他就要寻找恰当的语言来表现。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意。例如:
《观沧海》一诗,诗人一开头就用了一个“临”字和“观”字,奠定了全诗的气势,揭示了一位居高临下的军事家的气魄。接下来用“丛生”“丰茂”“耸峙”“涌起”等词层层蓄势,以致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育群星的气派。
而《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首先运用“青山”“绿水”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词语,显示了自然界万物复苏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接着用“潮平”“风正”加以渲染,后又用“海日”“江春”来形容,最后又用“乡书”“归雁”来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宏大的气象。
再看《天净沙•秋思》,曲人马致远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到处漂泊,为了揭示曲人这一心境,故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排列组合,并在九种景物之间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以致结尾不由自主地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真情,令人产生悲从中来的共鸣。
从对上述三首诗语言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感情的诗人,运用的语言不一样。但是,他们都突出了各自的欲望:革新,维新,求新;张扬了各自的个性:主宰与人文并举,赞颂与继承并存,无奈与怀新相依;体现了各自的骨气和风貌:激昂,祥和,哀怨。可见,诗人为表现各自的感情,必须选用能揭示各自个性特征的语言。
(三)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对比
诗歌的内容是为诗歌的意境服务的,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意境。而内容又是诗人生活的反映,离开诗人的生活体验,则所表现的意境就无所适从。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观沧海》,它主要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的情境,诗人不但写出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海水一遇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的情态,诗中还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才能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在此基础上,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起里”。它道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
其次看,汪湾的〈〈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首联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青山”“绿水”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一种季节特征。颔联写出了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的情状。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尾联写年节将到之际对故乡的怀念。通观全诗,揭示了新旧交替,万物更新的意境。
再看〈〈天净沙•秋思〉〉,由于作者处境清苦,抱负未能施展,沦落天涯,为了表达孤寂愁苦的情思,勾勒出着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穿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天净沙•秋思〉〉恰如其分的揭露了作者自己的悲愁之苦。
同是写景状物,为什么三位诗人选取的内容却不相同呢?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心境决定的,各自的情感和内容不能互相替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道出了自然景物是相对不变的。可三位诗人选取的诗歌内容的变化之大,已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选取、意境的确定,必须服从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需要。
意境是思维的火花,是诗人瞬息捕捉到的生活与思维的交汇点,是诗人产生写作的潜在动力,是诗人的豪情或悲伤的艺术概括。
从以上三篇诗歌的意境对比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马致远的生活中有过登临却没有登临的激情;汪湾虽居高层却在蓝天之下,心中无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只是发出对“青山、绿水、海日、江春”的称赞 ;可曹操却不同,上指九天,俯视四海,有气吞山河之势,包举九州之概。
同是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心态不一样志向不一样,因而对生活的看法态度就不一样,所以,提炼的意境也就不一样。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我们既要在重视诗歌内部的横向比较,又要在外部进行纵横结合式的比较,对诗人立身行事、思想作风、文风派别等方面进行对比。
例如:中唐时儒学政教型的韩愈的诗与世俗才子型的白居易的诗,就表现出诸多的不同。
韩愈的突出特点:一是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如“欲为圣上除弊事”。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如“ 肝以为纸, 血以书辞”。三是思想作风严肃。如散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白居易的诗则与韩愈不同,他的诗主要特点是: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如“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如“只有一身宜爱护”,又说:“朝廷我做闲人”。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如“祸福茫茫不可欺,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韩之奇险,白之平易的诗歌特点。
古典诗歌离我们已很遥远,阅读鉴赏中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体裁、背景、语言的了解,进行深入的揣摩品味。不但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进行对比,找出诗人情丝的异同。重点把握诗歌语言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是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个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诗歌的意境表现诗人和谐的情丝。因而在阅读中要细细揣摩一个个的意象特征与深层的内涵,要精心品味意象群所展示出来的特殊意蕴——意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