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7阅读:
字号:小|大
黄漪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
一、知识梳理
(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
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
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
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
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
(1)叠词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原诗是写作者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
(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
平淡朴素 工整华丽 委婉含蓄 质朴真率 清新自然 雄奇奔放 苍凉慷慨 沉郁顿挫
(三)诗歌内容
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 2、咏物诗 3、田园诗 4、送别诗 5、思乡(羁旅)诗 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 8、悲秋诗9、边塞诗 10、讽刺诗 11、爱情诗
(四)诗歌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超尘脱俗 5、感时伤事 6、怀古讽今
(五)诗歌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诗歌中多采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特别注意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描写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分为白描和工笔细描。
(2)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②叙事抒情,如杜甫的《兵车行》
③用典抒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对偶 双关 夸张 对比 映衬(衬托)等。
3、表现手法
(1)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突出形象。
(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烘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4)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简笔勾勒。
(5)虚实: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6)动静:分为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7)象征: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诗步骤
1、读标题——把握诗歌题材;2、读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个性、政治倾向;3、读诗歌——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4、读注释——利用注释理解诗意。
三、高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1、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分析: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写景并点明时令为重阳。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答:本词用渲染手法塑造了一位玩世不恭、狂放不羁(及时行乐)的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他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醉酒后头上插花倒戴帽,尽情享受眼前欢乐,要与黄花相牵挽。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抵触与不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形象有什么特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予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答题格式:形象特征——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这首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这说明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分析:答此题要认真审读题目,题干说“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落俗套”怎么写?诗中怎么写?实际上题干有一句很明显的提示:“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因此答题应从这里入手。
这首颇具随笔意味的小诗,写的是一次春天郊野访友的感受,题材可谓平常。然而,诗人就是在这种看似极平常的题材里,表现出一种不平常的情致,读起来极为耐人寻味。“澧水桥西小路斜”,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这里有流水,有小桥,还有那弯曲的田间小路。“日高犹未到君家”,“日高”明说的是春日高挂,可隐含在字里的,却是诗人行走的时间之长久,行程之遥远,而“犹未”,则凸露出会友的急切心绪。“君家”何处?自然也便成了诗人最为关注的事情了。终于走到小路的尽头,走进了村庄。“村园门巷多相似”,跃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座座极为相似的围篱庭院的村舍。这不禁让诗人充满了新奇和惊讶。流连中,诗人穿村走巷,可“君家何处”的寻找,让诗人陡然生出一种焦急和迷惘。迷惘中不由东张西望。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处处春风枳壳花”。这种发现,牵拽住的是诗人的目光:真美呀,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种植着枳树,洁白而素雅的枳树花,在春风中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意外的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实在是让诗人飘飘然了。
全诗写得曲折而极有情致,诗人的心境也显得婉转而微妙:先是新奇,既而是急切,再是迷惘,最后又是惊叹,可谓一波多折。那么诗人寻访的友人别墅呢?哦,原来就在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画面里,就在那质朴划一而又满盈着闲野情趣的村庄中。当然,其间时时隐现出的,还有诗人对于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歆慕。这种巧妙的层层烘托的手法,如此清新别致的旁敲侧击,实在是耐人寻味。
答: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并没有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友人居处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与好友重逢时的情景。然而,从这个自然、优美、脱俗的村野风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这位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这种写法清新别致又耐人寻味。
(结合诗歌内容和诗句意境准确把握诗人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或者思想感情。
四、实例训练(印成练习题分发给学生)
1、诗歌内容情感专练
2、诗歌艺术特色专练
教学反馈
1、提醒学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能笼统作答或照抄原诗句。
2、强调按照格式答题,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层次清楚,书写无误)。
3、尊重原诗,客观理解,不要先入为主。
2009-3-2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
一、知识梳理
(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
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
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
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
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
(1)叠词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原诗是写作者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
(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
平淡朴素 工整华丽 委婉含蓄 质朴真率 清新自然 雄奇奔放 苍凉慷慨 沉郁顿挫
(三)诗歌内容
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 2、咏物诗 3、田园诗 4、送别诗 5、思乡(羁旅)诗 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 8、悲秋诗9、边塞诗 10、讽刺诗 11、爱情诗
(四)诗歌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超尘脱俗 5、感时伤事 6、怀古讽今
(五)诗歌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诗歌中多采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特别注意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描写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分为白描和工笔细描。
(2)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②叙事抒情,如杜甫的《兵车行》
③用典抒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对偶 双关 夸张 对比 映衬(衬托)等。
3、表现手法
(1)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突出形象。
(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烘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4)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简笔勾勒。
(5)虚实: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6)动静:分为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7)象征: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诗步骤
1、读标题——把握诗歌题材;2、读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个性、政治倾向;3、读诗歌——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4、读注释——利用注释理解诗意。
三、高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1、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分析: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写景并点明时令为重阳。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答:本词用渲染手法塑造了一位玩世不恭、狂放不羁(及时行乐)的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他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醉酒后头上插花倒戴帽,尽情享受眼前欢乐,要与黄花相牵挽。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抵触与不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形象有什么特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予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答题格式:形象特征——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这首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这说明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分析:答此题要认真审读题目,题干说“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落俗套”怎么写?诗中怎么写?实际上题干有一句很明显的提示:“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因此答题应从这里入手。
这首颇具随笔意味的小诗,写的是一次春天郊野访友的感受,题材可谓平常。然而,诗人就是在这种看似极平常的题材里,表现出一种不平常的情致,读起来极为耐人寻味。“澧水桥西小路斜”,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这里有流水,有小桥,还有那弯曲的田间小路。“日高犹未到君家”,“日高”明说的是春日高挂,可隐含在字里的,却是诗人行走的时间之长久,行程之遥远,而“犹未”,则凸露出会友的急切心绪。“君家”何处?自然也便成了诗人最为关注的事情了。终于走到小路的尽头,走进了村庄。“村园门巷多相似”,跃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座座极为相似的围篱庭院的村舍。这不禁让诗人充满了新奇和惊讶。流连中,诗人穿村走巷,可“君家何处”的寻找,让诗人陡然生出一种焦急和迷惘。迷惘中不由东张西望。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处处春风枳壳花”。这种发现,牵拽住的是诗人的目光:真美呀,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种植着枳树,洁白而素雅的枳树花,在春风中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意外的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实在是让诗人飘飘然了。
全诗写得曲折而极有情致,诗人的心境也显得婉转而微妙:先是新奇,既而是急切,再是迷惘,最后又是惊叹,可谓一波多折。那么诗人寻访的友人别墅呢?哦,原来就在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画面里,就在那质朴划一而又满盈着闲野情趣的村庄中。当然,其间时时隐现出的,还有诗人对于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歆慕。这种巧妙的层层烘托的手法,如此清新别致的旁敲侧击,实在是耐人寻味。
答: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并没有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友人居处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与好友重逢时的情景。然而,从这个自然、优美、脱俗的村野风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这位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这种写法清新别致又耐人寻味。
(结合诗歌内容和诗句意境准确把握诗人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或者思想感情。
四、实例训练(印成练习题分发给学生)
1、诗歌内容情感专练
2、诗歌艺术特色专练
教学反馈
1、提醒学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能笼统作答或照抄原诗句。
2、强调按照格式答题,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层次清楚,书写无误)。
3、尊重原诗,客观理解,不要先入为主。
2009-3-2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