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内得心源(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0阅读:
字号:小|大
外师造化 内得心源
——意境中的“人”与“自然”
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寥寥几语,道尽了中国传统书、画、文等艺术的精粹。这就是“意境”。“意境”中有“意”(人之意)和“境”(自然之境)。要想明白“意境”,理解“意境”之妙,无疑要弄清楚“意境”中的“人”与“自然”。我们不妨把“意境”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认识自己”,二是“改造世界”。或者套用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画训:“外师造化,内得心源”。
试看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诗中前三句一十八言都是景(境),写尽了江南的明艳阳春;末句六言是人(意),如果没有这六个字,全诗便纵有千种诗境,更与何人说诗意?因为一句“白头相见江南”使所有的景象都笼罩着、渗透进一点无言的惆怅,可以是无尽的追忆之愁,也可以是无比的重逢之欣,还可以揉入更丰富的人事、人意。于是,便有了绝妙的意境,成了耐读的好诗。
再看元人马致远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前四句全部写景,“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情,而就这短短的六个字,便“炼金成液”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哀愁寂寞卷袭上来,连浩茫的宇宙都点染成无边无垠的荒寒空旷,这就是诗意,这就是诗的意境,这就是艺术的意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而异,且呈现出种种外相,恰似释迦牟尼佛珠,可以幻化成炫目迷离的美。相同的月夜星天,却有着大不同的诗意。请看:
一代诗仙留有思乡的佳作《静夜思》,也留有恋友游仙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有捉月失足而成的千古绝举和最好的人生注脚。真是死得其时,死得其所,死得其境,死得其人。
唐时陆龟蒙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这是赋莲花,属咏物之诗。
元代杨载《景阳宫望月》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这是帝居之大气,涵盖乾坤,包容日月。
明朝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月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这是禅境之幽趣,觉心空明,情调恬淡。
清季盛青蝼《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这是常人之情致,风流蕴藉,难忘过往,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似“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意境之于诗,正是“意象在六合之表,荣枯在四时之外”,总非人间所有,皆“灵想之独辟”。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原来,艺术者就是自然的代言者,能将主观情致与客观景致融合无痕,便成了魅力无边的艺术和艺术大师。
——意境中的“人”与“自然”
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寥寥几语,道尽了中国传统书、画、文等艺术的精粹。这就是“意境”。“意境”中有“意”(人之意)和“境”(自然之境)。要想明白“意境”,理解“意境”之妙,无疑要弄清楚“意境”中的“人”与“自然”。我们不妨把“意境”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认识自己”,二是“改造世界”。或者套用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画训:“外师造化,内得心源”。
试看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诗中前三句一十八言都是景(境),写尽了江南的明艳阳春;末句六言是人(意),如果没有这六个字,全诗便纵有千种诗境,更与何人说诗意?因为一句“白头相见江南”使所有的景象都笼罩着、渗透进一点无言的惆怅,可以是无尽的追忆之愁,也可以是无比的重逢之欣,还可以揉入更丰富的人事、人意。于是,便有了绝妙的意境,成了耐读的好诗。
再看元人马致远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前四句全部写景,“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情,而就这短短的六个字,便“炼金成液”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哀愁寂寞卷袭上来,连浩茫的宇宙都点染成无边无垠的荒寒空旷,这就是诗意,这就是诗的意境,这就是艺术的意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而异,且呈现出种种外相,恰似释迦牟尼佛珠,可以幻化成炫目迷离的美。相同的月夜星天,却有着大不同的诗意。请看:
一代诗仙留有思乡的佳作《静夜思》,也留有恋友游仙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有捉月失足而成的千古绝举和最好的人生注脚。真是死得其时,死得其所,死得其境,死得其人。
唐时陆龟蒙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这是赋莲花,属咏物之诗。
元代杨载《景阳宫望月》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这是帝居之大气,涵盖乾坤,包容日月。
明朝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月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这是禅境之幽趣,觉心空明,情调恬淡。
清季盛青蝼《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这是常人之情致,风流蕴藉,难忘过往,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似“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意境之于诗,正是“意象在六合之表,荣枯在四时之外”,总非人间所有,皆“灵想之独辟”。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原来,艺术者就是自然的代言者,能将主观情致与客观景致融合无痕,便成了魅力无边的艺术和艺术大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