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2阅读:
字号:小|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思生发之源,体悟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体验。
2.披文入情,与作者和文本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赏析作品意蕴,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悟情思。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对生命的充满悲情的独特看法。
教学设想:
1.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课前一定要加强预习,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将预习放在课内,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要点。让学生预习中提出质疑的问题。
2.第一课时重点解决对本文思想意蕴的理解把握,尽量从不同角度发现作品意蕴。第二课时就本文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和时空交错环环相扣的写法进行赏析,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同时可以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作适当拓展。
第一课时
步骤:
1.导入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2.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初步理解。
3.从分析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进行总结: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4.教师预设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
说明: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作者不是仅仅在抒发人生的悲苦之叹,而是处处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寻。不管是围抱火炉取暖,还是给“路人”温暖的帮助;不管是经常看望姑妈,还是暗下决心经常回来看看母亲陪母亲说话都能体现。特别是在第16自然段说:“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5.深入探讨:
(1)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诗文中都有类似的看法。请同学们联系学过的相关诗文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
(3)讨论解决学生质疑的各种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对原文中富含哲理性的句子的理解)。
6.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张力(表现力和蕴含力)的散文,作者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和事,但它传递的内涵却是某种关于生命的抽象体验。文章反复在双重含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含了作者对生命冷漠、孤单、脆弱的生命悲歌,还深沉的蕴涵着珍爱生命、走出人生冬天的美好愿望,这一曲生命苦难的悲歌,读之让人觉得震撼和回味,哀而不伤,富有张力。
7.作业:
以“拥抱苦难”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本文的语言非常丰富,第二课时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品读部分语段,分析作者对冬天、寒风、雪的丰富内涵,提倡学生多元理解。提倡学生质疑,共同研讨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总结本文的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的写法。分析拓展,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
一、课文理解:让学生找出文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并自己分析交流。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7)、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8)、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9)、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0)、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1)、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2)、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3)、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5)、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提示:人们在存在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眼睁睁着亲人离去,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表达了作者痛心之情。
(16)、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7)、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8)、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能走过冬天。
二、分析主旨
(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提示: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2)、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三、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哲理语句:
1、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2、比贫穷与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独与冷漠。
附:板书设计
“我”在成长历程中 时间上:人的一生 人生磨难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 被“寒风吹彻” 空间上:所有地点 脆弱无奈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 程度上:痛彻骨髓 心寒体验
“母亲”在年迈衰老中 广度上:所有的人 生老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思生发之源,体悟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体验。
2.披文入情,与作者和文本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赏析作品意蕴,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悟情思。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对生命的充满悲情的独特看法。
教学设想:
1.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课前一定要加强预习,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将预习放在课内,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要点。让学生预习中提出质疑的问题。
2.第一课时重点解决对本文思想意蕴的理解把握,尽量从不同角度发现作品意蕴。第二课时就本文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和时空交错环环相扣的写法进行赏析,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同时可以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作适当拓展。
第一课时
步骤:
1.导入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2.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初步理解。
3.从分析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进行总结: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4.教师预设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
说明: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作者不是仅仅在抒发人生的悲苦之叹,而是处处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寻。不管是围抱火炉取暖,还是给“路人”温暖的帮助;不管是经常看望姑妈,还是暗下决心经常回来看看母亲陪母亲说话都能体现。特别是在第16自然段说:“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5.深入探讨:
(1)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诗文中都有类似的看法。请同学们联系学过的相关诗文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
(3)讨论解决学生质疑的各种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对原文中富含哲理性的句子的理解)。
6.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张力(表现力和蕴含力)的散文,作者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和事,但它传递的内涵却是某种关于生命的抽象体验。文章反复在双重含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含了作者对生命冷漠、孤单、脆弱的生命悲歌,还深沉的蕴涵着珍爱生命、走出人生冬天的美好愿望,这一曲生命苦难的悲歌,读之让人觉得震撼和回味,哀而不伤,富有张力。
7.作业:
以“拥抱苦难”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本文的语言非常丰富,第二课时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品读部分语段,分析作者对冬天、寒风、雪的丰富内涵,提倡学生多元理解。提倡学生质疑,共同研讨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总结本文的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的写法。分析拓展,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
一、课文理解:让学生找出文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并自己分析交流。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7)、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8)、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9)、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0)、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1)、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2)、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3)、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5)、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提示:人们在存在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眼睁睁着亲人离去,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表达了作者痛心之情。
(16)、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7)、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8)、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能走过冬天。
二、分析主旨
(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提示: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2)、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三、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哲理语句:
1、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2、比贫穷与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独与冷漠。
附:板书设计
“我”在成长历程中 时间上:人的一生 人生磨难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 被“寒风吹彻” 空间上:所有地点 脆弱无奈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 程度上:痛彻骨髓 心寒体验
“母亲”在年迈衰老中 广度上:所有的人 生老规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