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料——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8阅读:
字号:小|大
同学们在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总会感到论据欠缺,因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分数不高。写文章,尤其是写议论文,固然需要引用一些材料,包括道理和言论,以及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写作材料,当然以新鲜者为佳,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多注意一些新鲜的事物。但是,如果在紧张的考试当中,我们一时之间想不到合适的事例,那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可以从我们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中去寻找事例,这样,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同样有不少人和事可以随手拈来,用于我们作文中,并不过时的,只不过我们往往没有想到这样做,或者不善于这样做罢了。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论据 :
《拿来主义》(一册3课):
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可用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
2、时至今日,有些人看到“鸦片”,看到“烟灯和烟枪”,看到“姨太太”,还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吗?(可用于“选择”“美与丑”等话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册4课):
3、马克思,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不仅仅掌握革命理论,还在文学、科学各个领域中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成就。真正的人才,是综合素质都优良的人,我们从马克思的身上,不是也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吗?(可用于“人才”“素质”等话题)
4、恩格斯曾赞扬马克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确,襟怀坦荡、具有崇高理想的人,都不会过多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的。(可用于“气量”“待人接物”等话题)
《纪念刘和珍君》(一册6课):
5、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我们就产生了刘和珍等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女中豪杰,时至今日,面对那些丑恶现象,我们反而甘当“沉默的羔羊”吗?(可用于“正直”“抗争”等话题)
《过万重山漫想》(一册7课) :
6、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第一个驾驶独木舟航行过三峡的人更是勇士,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第三,人类社会,就是因有无数敢于创新的人们而灿烂辉煌的。(可用于“创新”“第一”“勇气”等话题)
《简笔与繁笔》(一册8课):
7、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三国演义》《水浒传》长得壮美;《陋室铭》《爱莲说》短得精美。写文章如此,其他事也如此。世事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可用于“标准”“评价”等话题)
《内蒙访古》(一册9课):
8、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如果不是抛弃那宽大的衣衫,笨重的战车,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小小的赵国如何能在诸雄包围之中屹立上百年?(可用于“改革”“创新”“吸取”等话题)
9、汉代宫女王嫱,面临着或老死宫中或出塞和亲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为汉蒙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最终名垂青史。(可用于“抉择”“团结”等话题)
《锁忆》(一册10课):
10、身居高位,或当了某一领域的权威,也用不着盛气凌人、颐指气使,鲁迅先生就和蔼可亲地对待年轻人,他甚至还为青年人去补靴子。平等待人,别人会更加尊敬你。(可用于“权威”“平等”“礼待别人”等话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一册12课):
11、美,不在于花巧,不在于堆砌,不在于华丽,朴实,同样是美。托尔斯泰那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的坟墓,不是被人们赞颂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吗?(可用于“美”“朴实”等话题)
12、现代社会,人们为生活奔波,为名利奋斗,是否忽略了最可贵的亲情?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深情细腻地描写了巴黎乡下的“冬天之美”:一家人围炉而坐,共叙天伦。这样的情景,我们现在也不多见啊!(可用于“亲情”“名利与亲情”等话题)
《烛之武退秦师》(一册13课):
13、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
《勾践灭吴》(一册14课):
14、失败总是令人丧气的,有些人从此就一蹶不振。但是,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失败总是难免的,积极的办法,就是跌到了再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吗?(可用于“失败”“坚持”“毅力”“坚韧”等话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册15课):
15、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尤其是权贵者,往往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如果我们缺乏自知之明,沾沾自喜,就会以为自己真的“美于徐公”,那就危险了。(可用于“自知之明”“赞美与批评”等话题)
16、有的人,本来满有道理的,但是对方并不服气,结果闹僵了。究其原因,还有一个说话的艺术问题。齐王纵然再有修养,也好歹是个国君,面子大得很,邹忌要讽他纳谏,也要巧用比喻,结果皆大欢喜,齐王愉快纳谏,国家强大,“战胜于朝廷”。(可用于“说话艺术”等话题)
《触龙说赵太后》(一册16课):
17、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在这种情形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说话的艺术,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可用于“说话艺术”“将心比心”“亲情”等话题)
《季氏将伐颛臾》(一册17课):
18、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不是告诫过,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我约束”等话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册18课) :
19、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劝学》(一册19课):
20、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
《过秦论》(一册21课):
21、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话题)
《鸿门宴》(一册22课):
22、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善于应变,善于应对。忽然想起《鸿门宴》的场面: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
《兰亭集序》(一册23课):
23、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可用于“风景”“生活”等话题)
《归去来兮辞》(一册24课):
24、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牵梦绕。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可用于“家”“亲情”等话题)
《物种起源》导言(二册2课):
25、任何科学的发现或成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浸透着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达尔文为了写
《物种起源》一书,跟随着贝格尔号巡洋舰作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可用于“勤奋”“科学态度”“成功的秘诀”等话题)
《为了忘却的纪念》(二册6课):
26、过去的青年,肩负着国家民族解放的重任,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为了这一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祖国,使祖国繁荣富强。朋友,为共和国的大厦添上你的一块砖,一片瓦吧。(可用于“青年的使命”等话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二册8课):
27、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可用于“缺陷美”等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二册13课):
28、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滕王阁序》(二册14课):
29、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大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可用于“表现自己”“勇气”“勇气与才气”等话题)
《师说》(二册15课):
30、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31、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能力”等话题)
《阿房宫赋》(二册16课):
3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可用于“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等话题)
《六国论》(二册17课):
33、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可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游褒禅山记》(二册18课):
34、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35、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
晨读资料——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续)
熊家成整理于2007年9月
36、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伶官传序》(二册19课):
37、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律”等话题)
《石钟山记》(二册20课):
3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可用于“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话题)
《项脊轩志》(二册21课):
39、今夜,月亮很大,很美,我在院子中漫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句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用于描写秋天月夜之景色)
《五人墓碑记》(二册22课):
40、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可用于“死”“价值”“正义”等话题)
《病梅馆记》(二册24课):
41、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应试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是病态的苗子,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可用于“人才”“素质教育”等话题)
《中国现代诗四首》(三册2课):
4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希望象那徐志摩一样,“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去游览祖国的江河湖海,但是,我要带走各地最灿烂的云彩。(可用于某些抒情散文)
43、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彼此关联的。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题为《断章》的诗就很富有哲理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对于某些人来说,你是他们的风景,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想一想,他们是谁?(可用于“联系”“亲情”等话题)
《中国当代诗四首》(三册3课):
44、我们是祖国的儿女,热爱祖国,为祖国作贡献,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正如诗人舒婷所唱道:“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朋友,不要只吸取母亲的乳汁,应更多的考虑如何回报。(可用于“爱国”“奉献”“回报”等话题)
《外国诗四首》(三册4课):
45、面对大海,我想到许多,又好象什么也没想到,我是被你的浩瀚无边,被你的自由奔放震慑了。“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大海啊,诗人普希金忘不了你,我也忘不了你。(可用于描写海方面的抒情散文)
《诗经》三首(三册5课):
4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爱情,也是人们正常的精神生活。远在
《诗经》的年代,已有许多恋爱场面的描写,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么生动,多么真挚,多么感人!(可用于“美”“爱”“追求”“人性”等话题)
《孔雀东南飞》(三册7课):
47、今天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可能极少,但是,越俎代庖,干涉溺爱,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同样会阻碍他们健康成长,同样会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可用于“子女教育”“溺爱”等话题)
《古诗背诵篇章》(三册8课):
48、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琵琶行》(三册10课):
49、“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也写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本来大声疾呼,或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吧,但有时无声的抗议,或无言的饮泣,则更具震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吧。(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近体诗八首》(三册11课):
50、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可用于“爱国”“正直”“品格”等话题)
《词七首》(三册12课):
51、生活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就如感情吧,恋人或夫妇天天厮守在一起,未必就感情深厚。宋人秦少游已有此真知灼见,他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苏东坡也说得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来,双方感情深厚与否,不在于距离远近,时间多少,关键是看有没有心思,有没有责任感吧。(可用于“感情”“友谊”“责任感”等话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册16课):
52、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不幸的人,可怜的人,但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幸福之中。对比起海伦.凯勒,你有何感想?她希望得到三天的光明,她要充分利用那三天的光明,但是,想想,我们有多少个“三天”是在磕睡之中,是在冥想之中,是在闲聊之中,是在胡混之中度过的?(可用于“时光”“生命”“幸福”“价值”等话题)
《我为何而生》(三册20课):
53、伟大的人,品格高尚的人,都会有明确的人生观,有明确的生存目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就明确地表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他生存的目的。我想,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很不错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能做到吗,尤其是第二、第三点?(可用于“人生观”“做人”等话题)
《陈情表》(三册21课):
5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
《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赤壁赋》(三册24课):
55、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祝福》(四册1课):
56、反对封建,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在今天,受迫害的“祥林嫂”时有所闻,满脑子牛鬼蛇神轮回报应的“柳妈”更随处可见,而且,“柳妈”更是年轻化,低龄化,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吗?(可用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话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四册2课):
57、墨守成规,不敢改革,不敢创新,这种人恐怕有两类,一类是“别里科夫”,惟恐一改乱了现在的局面,令自己无所适从;另一类是既得利益者,怕一改则失去自己已经得到的利益。无论是哪一类人,都是改革的绊脚石。(可用于“改革”“创新”等话题)
《药》(四册5课):
58、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愚昧麻木;当年,鲁迅痛惜买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以及指责夏瑜“疯了”的茶客们,今天,我们也愤慨那些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们。(可用于“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话题)
《项链》(四册6课):
59、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做得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守财奴》(四册8课):
60、社会在进步,观念要更新,勤俭节约固然是美德,但不懂消费不识享受,象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其实是浪费,于己于人于国都是不利的。(可用于“观念”“合理消费”等话题)
《林黛玉进贾府》(四册9课):
61、在提倡民主自由的今天,还要不要讲究“等级”,还要不要“论资排辈”?我们说,在社会经济还不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可能没有“等级”,不可能放弃“论资排辈”,不然的话,许多社会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这种“等级”和“论资排辈”,并不象贾府中那么森严,将人们分成太君、老爷、夫人、少爷、小姐、管家以及几等奴才。(可用于“等级”、“秩序”等话题)
《智取生辰纲》(四册10课):
61、现在,街头的骗局不少,有些是经过骗子精心策划的,如同
《水浒》中吴用等智取生辰纲;但是,更多的骗局是十分拙劣的,居然也能频频得手,此无他,上当受骗者皆因一个”贪“字所害!(可用于“骗”“贪”等话题)
《失街亭》(四册11课):
6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一生唯谨慎,但也有街亭之失,祸及全局。诸葛亮尚且如此,我们“凡人”偶有错误,不足为怪。问题是,有错要懂得补救,还是要提到诸葛亮,他运用“空城计”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用于“过失”“人非圣贤”等话题)
63、情与法,有时会困扰和为难着人们,不知如何处置。翻翻历史书,当年的孔明也遇到这种难堪的事。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可用于“法律”“情与法”等话题)
《阿Q正传》(五册9课):
64、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阿Q已经成了愚昧落后的国民的象征。时至今日,阿Q绝迹了吗?非也,阿Q仍活着;阿Q精神消失了吗,非也,时时还会体现。想想看,不懂自身的权益,善恶不辨,欺善怕恶,麻木不仁,精神胜利等在阿Q身上找到的缺点和弱点,我们是否都会有一些?(可用于“精神”“素质”等话题)
《报任安书》(六册13课):
65、人生一世,不可能风平浪静,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是如何看待逆境,如何度过逆境。司马迁本来好端端的当他的太史令,谁知一语不慎,得罪汉武,被处宫刑,他心中的悲愤,在《报任安书》中可充分体现。如果司马迁屈服于命运,则世无《史记》,他亦不会流芳史册。(可用于“逆境”“忍辱”等话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册14课):
66、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等话题)
67、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于“团结合作”“忍让”等话题)
《屈原列传》(六册15课):
68、屈原以“自投汨罗以死”反抗黑暗的势力,当然,这种方式不可取;但是,他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这又是很值得赞美的。我们有些人,正是以“潮流如此”来作借口,放纵自己,结果身败名裂。(可用于“骨气”“品格”等话题)
《拿来主义》(一册3课):
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可用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
2、时至今日,有些人看到“鸦片”,看到“烟灯和烟枪”,看到“姨太太”,还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吗?(可用于“选择”“美与丑”等话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册4课):
3、马克思,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不仅仅掌握革命理论,还在文学、科学各个领域中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成就。真正的人才,是综合素质都优良的人,我们从马克思的身上,不是也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吗?(可用于“人才”“素质”等话题)
4、恩格斯曾赞扬马克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确,襟怀坦荡、具有崇高理想的人,都不会过多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的。(可用于“气量”“待人接物”等话题)
《纪念刘和珍君》(一册6课):
5、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我们就产生了刘和珍等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女中豪杰,时至今日,面对那些丑恶现象,我们反而甘当“沉默的羔羊”吗?(可用于“正直”“抗争”等话题)
《过万重山漫想》(一册7课) :
6、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第一个驾驶独木舟航行过三峡的人更是勇士,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第三,人类社会,就是因有无数敢于创新的人们而灿烂辉煌的。(可用于“创新”“第一”“勇气”等话题)
《简笔与繁笔》(一册8课):
7、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三国演义》《水浒传》长得壮美;《陋室铭》《爱莲说》短得精美。写文章如此,其他事也如此。世事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可用于“标准”“评价”等话题)
《内蒙访古》(一册9课):
8、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如果不是抛弃那宽大的衣衫,笨重的战车,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小小的赵国如何能在诸雄包围之中屹立上百年?(可用于“改革”“创新”“吸取”等话题)
9、汉代宫女王嫱,面临着或老死宫中或出塞和亲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为汉蒙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最终名垂青史。(可用于“抉择”“团结”等话题)
《锁忆》(一册10课):
10、身居高位,或当了某一领域的权威,也用不着盛气凌人、颐指气使,鲁迅先生就和蔼可亲地对待年轻人,他甚至还为青年人去补靴子。平等待人,别人会更加尊敬你。(可用于“权威”“平等”“礼待别人”等话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一册12课):
11、美,不在于花巧,不在于堆砌,不在于华丽,朴实,同样是美。托尔斯泰那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的坟墓,不是被人们赞颂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吗?(可用于“美”“朴实”等话题)
12、现代社会,人们为生活奔波,为名利奋斗,是否忽略了最可贵的亲情?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深情细腻地描写了巴黎乡下的“冬天之美”:一家人围炉而坐,共叙天伦。这样的情景,我们现在也不多见啊!(可用于“亲情”“名利与亲情”等话题)
《烛之武退秦师》(一册13课):
13、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
《勾践灭吴》(一册14课):
14、失败总是令人丧气的,有些人从此就一蹶不振。但是,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失败总是难免的,积极的办法,就是跌到了再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吗?(可用于“失败”“坚持”“毅力”“坚韧”等话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册15课):
15、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尤其是权贵者,往往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如果我们缺乏自知之明,沾沾自喜,就会以为自己真的“美于徐公”,那就危险了。(可用于“自知之明”“赞美与批评”等话题)
16、有的人,本来满有道理的,但是对方并不服气,结果闹僵了。究其原因,还有一个说话的艺术问题。齐王纵然再有修养,也好歹是个国君,面子大得很,邹忌要讽他纳谏,也要巧用比喻,结果皆大欢喜,齐王愉快纳谏,国家强大,“战胜于朝廷”。(可用于“说话艺术”等话题)
《触龙说赵太后》(一册16课):
17、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在这种情形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说话的艺术,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可用于“说话艺术”“将心比心”“亲情”等话题)
《季氏将伐颛臾》(一册17课):
18、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不是告诫过,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我约束”等话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册18课) :
19、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劝学》(一册19课):
20、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
《过秦论》(一册21课):
21、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话题)
《鸿门宴》(一册22课):
22、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善于应变,善于应对。忽然想起《鸿门宴》的场面: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
《兰亭集序》(一册23课):
23、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可用于“风景”“生活”等话题)
《归去来兮辞》(一册24课):
24、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牵梦绕。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可用于“家”“亲情”等话题)
《物种起源》导言(二册2课):
25、任何科学的发现或成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浸透着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达尔文为了写
《物种起源》一书,跟随着贝格尔号巡洋舰作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可用于“勤奋”“科学态度”“成功的秘诀”等话题)
《为了忘却的纪念》(二册6课):
26、过去的青年,肩负着国家民族解放的重任,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为了这一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祖国,使祖国繁荣富强。朋友,为共和国的大厦添上你的一块砖,一片瓦吧。(可用于“青年的使命”等话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二册8课):
27、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可用于“缺陷美”等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二册13课):
28、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滕王阁序》(二册14课):
29、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大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可用于“表现自己”“勇气”“勇气与才气”等话题)
《师说》(二册15课):
30、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31、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能力”等话题)
《阿房宫赋》(二册16课):
3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可用于“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等话题)
《六国论》(二册17课):
33、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可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游褒禅山记》(二册18课):
34、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35、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
晨读资料——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续)
熊家成整理于2007年9月
36、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伶官传序》(二册19课):
37、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律”等话题)
《石钟山记》(二册20课):
3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可用于“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话题)
《项脊轩志》(二册21课):
39、今夜,月亮很大,很美,我在院子中漫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句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用于描写秋天月夜之景色)
《五人墓碑记》(二册22课):
40、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可用于“死”“价值”“正义”等话题)
《病梅馆记》(二册24课):
41、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应试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是病态的苗子,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可用于“人才”“素质教育”等话题)
《中国现代诗四首》(三册2课):
4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希望象那徐志摩一样,“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去游览祖国的江河湖海,但是,我要带走各地最灿烂的云彩。(可用于某些抒情散文)
43、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彼此关联的。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题为《断章》的诗就很富有哲理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对于某些人来说,你是他们的风景,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想一想,他们是谁?(可用于“联系”“亲情”等话题)
《中国当代诗四首》(三册3课):
44、我们是祖国的儿女,热爱祖国,为祖国作贡献,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正如诗人舒婷所唱道:“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朋友,不要只吸取母亲的乳汁,应更多的考虑如何回报。(可用于“爱国”“奉献”“回报”等话题)
《外国诗四首》(三册4课):
45、面对大海,我想到许多,又好象什么也没想到,我是被你的浩瀚无边,被你的自由奔放震慑了。“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大海啊,诗人普希金忘不了你,我也忘不了你。(可用于描写海方面的抒情散文)
《诗经》三首(三册5课):
4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爱情,也是人们正常的精神生活。远在
《诗经》的年代,已有许多恋爱场面的描写,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么生动,多么真挚,多么感人!(可用于“美”“爱”“追求”“人性”等话题)
《孔雀东南飞》(三册7课):
47、今天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可能极少,但是,越俎代庖,干涉溺爱,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同样会阻碍他们健康成长,同样会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可用于“子女教育”“溺爱”等话题)
《古诗背诵篇章》(三册8课):
48、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琵琶行》(三册10课):
49、“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也写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本来大声疾呼,或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吧,但有时无声的抗议,或无言的饮泣,则更具震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吧。(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近体诗八首》(三册11课):
50、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可用于“爱国”“正直”“品格”等话题)
《词七首》(三册12课):
51、生活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就如感情吧,恋人或夫妇天天厮守在一起,未必就感情深厚。宋人秦少游已有此真知灼见,他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苏东坡也说得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来,双方感情深厚与否,不在于距离远近,时间多少,关键是看有没有心思,有没有责任感吧。(可用于“感情”“友谊”“责任感”等话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册16课):
52、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不幸的人,可怜的人,但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幸福之中。对比起海伦.凯勒,你有何感想?她希望得到三天的光明,她要充分利用那三天的光明,但是,想想,我们有多少个“三天”是在磕睡之中,是在冥想之中,是在闲聊之中,是在胡混之中度过的?(可用于“时光”“生命”“幸福”“价值”等话题)
《我为何而生》(三册20课):
53、伟大的人,品格高尚的人,都会有明确的人生观,有明确的生存目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就明确地表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他生存的目的。我想,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很不错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能做到吗,尤其是第二、第三点?(可用于“人生观”“做人”等话题)
《陈情表》(三册21课):
5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
《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赤壁赋》(三册24课):
55、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祝福》(四册1课):
56、反对封建,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在今天,受迫害的“祥林嫂”时有所闻,满脑子牛鬼蛇神轮回报应的“柳妈”更随处可见,而且,“柳妈”更是年轻化,低龄化,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吗?(可用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话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四册2课):
57、墨守成规,不敢改革,不敢创新,这种人恐怕有两类,一类是“别里科夫”,惟恐一改乱了现在的局面,令自己无所适从;另一类是既得利益者,怕一改则失去自己已经得到的利益。无论是哪一类人,都是改革的绊脚石。(可用于“改革”“创新”等话题)
《药》(四册5课):
58、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愚昧麻木;当年,鲁迅痛惜买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以及指责夏瑜“疯了”的茶客们,今天,我们也愤慨那些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们。(可用于“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话题)
《项链》(四册6课):
59、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做得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守财奴》(四册8课):
60、社会在进步,观念要更新,勤俭节约固然是美德,但不懂消费不识享受,象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其实是浪费,于己于人于国都是不利的。(可用于“观念”“合理消费”等话题)
《林黛玉进贾府》(四册9课):
61、在提倡民主自由的今天,还要不要讲究“等级”,还要不要“论资排辈”?我们说,在社会经济还不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可能没有“等级”,不可能放弃“论资排辈”,不然的话,许多社会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这种“等级”和“论资排辈”,并不象贾府中那么森严,将人们分成太君、老爷、夫人、少爷、小姐、管家以及几等奴才。(可用于“等级”、“秩序”等话题)
《智取生辰纲》(四册10课):
61、现在,街头的骗局不少,有些是经过骗子精心策划的,如同
《水浒》中吴用等智取生辰纲;但是,更多的骗局是十分拙劣的,居然也能频频得手,此无他,上当受骗者皆因一个”贪“字所害!(可用于“骗”“贪”等话题)
《失街亭》(四册11课):
6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一生唯谨慎,但也有街亭之失,祸及全局。诸葛亮尚且如此,我们“凡人”偶有错误,不足为怪。问题是,有错要懂得补救,还是要提到诸葛亮,他运用“空城计”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用于“过失”“人非圣贤”等话题)
63、情与法,有时会困扰和为难着人们,不知如何处置。翻翻历史书,当年的孔明也遇到这种难堪的事。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可用于“法律”“情与法”等话题)
《阿Q正传》(五册9课):
64、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阿Q已经成了愚昧落后的国民的象征。时至今日,阿Q绝迹了吗?非也,阿Q仍活着;阿Q精神消失了吗,非也,时时还会体现。想想看,不懂自身的权益,善恶不辨,欺善怕恶,麻木不仁,精神胜利等在阿Q身上找到的缺点和弱点,我们是否都会有一些?(可用于“精神”“素质”等话题)
《报任安书》(六册13课):
65、人生一世,不可能风平浪静,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是如何看待逆境,如何度过逆境。司马迁本来好端端的当他的太史令,谁知一语不慎,得罪汉武,被处宫刑,他心中的悲愤,在《报任安书》中可充分体现。如果司马迁屈服于命运,则世无《史记》,他亦不会流芳史册。(可用于“逆境”“忍辱”等话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册14课):
66、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等话题)
67、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于“团结合作”“忍让”等话题)
《屈原列传》(六册15课):
68、屈原以“自投汨罗以死”反抗黑暗的势力,当然,这种方式不可取;但是,他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这又是很值得赞美的。我们有些人,正是以“潮流如此”来作借口,放纵自己,结果身败名裂。(可用于“骨气”“品格”等话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