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如何开头,如何扣“材料(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9阅读:
字号:小|大
材料作文A与B
材料作文如何开头
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亮丽,才能吸引读者。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作为应试的材料作文,更应如此!那么,究竟怎样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呢?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7种开头方法。
1.顺——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的开头: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此文开头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三个排比句使小作者的观点气势如虹,不容置疑。中心论点“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的提出,如爆竹,如春雷,干脆利落!
2.逆——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快乐的读书脚印》的开头: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此文开头先论他人对书以及读书的看法,接着陡然一转,亮出“我”的读书态度——快乐读书,起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3.引——引名言名句打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水到渠成地提出“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实在是巧妙至极!
4.喻——比喻开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高分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开头:
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
用比喻表述深奥的道理,能使所讲的道理深人浅出的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此文开头以“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为喻,顺势提出“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既形象生动,又不显得突兀。
5.比——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 2006 年高考山东卷Ⅰ高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的开头: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仰望星空,给人以无限遐想;飞上星星,使人失去幻想的自由与权利。由此提出“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的观点。论点于对比中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显得既全面又深刻。
6.问——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议论。如 2005 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跳出枷锁,创造风格》的开头: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延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自问自答式的开头,有两个好处:一是观点自然引出;二是给人以思考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让人认同作者的观点。此文开头就有这样的智慧。
7.例——摆出问题或者论据先行。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的开头: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歌德说,勇敢的人可以用生命冒险,但决不用良心冒险;毛泽东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苏轼之勇,在于豁达淡定;歌德之勇,在于坚守诚信;毛泽东之勇,在于沉着大气。因为勇敢,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不平事;因为缜密,认清自我,他们永远在青史上留名,在黑暗的迷雾中照亮有志者的奋进之路。
苏轼、歌德以及毛泽东这三个论据,涉及古今中外——论据做到了既必要又充分,即典型性。接着提出观点就显得有理又有据,不突兀——读者愿意接受。
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那么,材料作文如何紧扣“材料”呢?下面以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扣“材料”的技巧。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2.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这一部分可以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概括而造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请继续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下文: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后,该考生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乌鸦两个角度分析,并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刻。
3.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联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 • 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接下来,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辨”的: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让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结尾的: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引、议、联、辨、结”,每一步扣材料都相当妥帖而又完美,被评为满分,当之无愧,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材料作文如何开头
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亮丽,才能吸引读者。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作为应试的材料作文,更应如此!那么,究竟怎样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呢?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7种开头方法。
1.顺——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的开头: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此文开头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三个排比句使小作者的观点气势如虹,不容置疑。中心论点“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的提出,如爆竹,如春雷,干脆利落!
2.逆——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快乐的读书脚印》的开头: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此文开头先论他人对书以及读书的看法,接着陡然一转,亮出“我”的读书态度——快乐读书,起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3.引——引名言名句打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水到渠成地提出“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实在是巧妙至极!
4.喻——比喻开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高分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开头:
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
用比喻表述深奥的道理,能使所讲的道理深人浅出的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此文开头以“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为喻,顺势提出“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既形象生动,又不显得突兀。
5.比——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 2006 年高考山东卷Ⅰ高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的开头: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仰望星空,给人以无限遐想;飞上星星,使人失去幻想的自由与权利。由此提出“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的观点。论点于对比中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显得既全面又深刻。
6.问——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议论。如 2005 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跳出枷锁,创造风格》的开头: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延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自问自答式的开头,有两个好处:一是观点自然引出;二是给人以思考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让人认同作者的观点。此文开头就有这样的智慧。
7.例——摆出问题或者论据先行。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的开头: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歌德说,勇敢的人可以用生命冒险,但决不用良心冒险;毛泽东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苏轼之勇,在于豁达淡定;歌德之勇,在于坚守诚信;毛泽东之勇,在于沉着大气。因为勇敢,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不平事;因为缜密,认清自我,他们永远在青史上留名,在黑暗的迷雾中照亮有志者的奋进之路。
苏轼、歌德以及毛泽东这三个论据,涉及古今中外——论据做到了既必要又充分,即典型性。接着提出观点就显得有理又有据,不突兀——读者愿意接受。
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那么,材料作文如何紧扣“材料”呢?下面以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扣“材料”的技巧。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2.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这一部分可以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概括而造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请继续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下文: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后,该考生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乌鸦两个角度分析,并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刻。
3.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联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 • 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接下来,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辨”的: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让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结尾的: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引、议、联、辨、结”,每一步扣材料都相当妥帖而又完美,被评为满分,当之无愧,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