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典诗歌“字眼”的教学与鉴赏(高三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2阅读:
字号:小|大
古典诗歌(包括现在运用古诗词格律所创作的诗和词)鉴赏进入到我国的高考语文试卷,从1994年至今,这种试题日见增大,形式日趋稳定,命题的技巧也日臻成熟。当然,为了古典诗歌的教学而更拥有文学鉴赏的要求,对于古典诗歌这一如美丽风景的鉴赏题而感到美味未尽的时候,我们在古典诗歌的教学方面也就不能不正视我们的“教”与“学”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现实和望而不及的感觉。为此,本论文就从古典诗歌教学和鉴赏的角度来谈一点体会。
一、古典诗歌的教学与高考鉴赏试题所存在的内在关系
我们在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重点应该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同时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题来看, 就选材而言,在内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上主要涉及到诗、词、曲等多种样式,从朝代上来看,所选的诗作主要是唐、宋、元的。更为重要的是,现在高考的古典诗歌试题所选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都与我们所学的教材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一般都与课本的知识有潜移默化的联系,或者说其间存在着“隐形”的内在关系。
例如:1994年所考的七绝《菊花》与陶渊明的《饮酒》等有关;1995年所考小令《如梦令》是出自初中教材,这说明高考语文鉴赏试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是高中语文教材,而且应考虑到初中内容的教学;1996年所考元曲与《赤壁之战》史实关系甚为密切,选项D却涉及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赤壁之战》一文现在又编入到了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读本》,这又说明还应该把现在的教学范围 的“点”扩大到“面”。
又如:1997年所考的两首七绝《望洞庭》、《题君山》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描写内容相近;而1998年所考五律《题李凝幽居》,考生虽然有一些陌生感,但这与我们所学的 “推敲”典故有关,这在新编高中第二册的《说“木叶”》有较多的诠释;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与教材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多首诗句相似,而选项A、D也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柳宗元的《江雪》相近;2001年所考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唐代•韦应物)鉴赏题,一为主题和描写内容,二是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后,再在写法上对相同题的进行选择。
从以上四年的高考考题看,我们在教学上不仅在“面”的教学,还应该在“比较教学”方面下一定的功夫。2003年高考的古诗词《过香积寺》(唐代•王维)鉴赏也就开始了对诗词的“字眼”进行分析,而2004年的却考的是宋词《木兰花》(宋代•宋祁),除了往年的内容外,又出现了字词方面的理解,即考生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应用得好不好的理解,提高到了字、词、意的理解和分析。下面就浅谈第二个问题,即“诗眼”和“词眼”教学。
二、古诗词的“诗眼”和“词眼”的教学与其他
2006年高考刚刚结束。四川省的高考语文题12小题的古诗《夜归》(宋•周密)鉴赏(1)—— “夜归”是怎样统摄全诗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可见字词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
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把江南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氛描绘出来了。之前有“过”、“到”等炼字传说。再如:《秋思》(唐代•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其中第一句说的是客居于洛阳,又见到秋风。而秋风是无形的,但作者似乎可闻、可触、可感,又仿佛不可见。但正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可是诗人描绘的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色、秋态,正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所描绘的一样的感叹,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凄寂的情怀,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涵义的一个“见”字,却给予了我们许多丰富暗示和联想。
再看“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个“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以及“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题临安邸》•林升)其中的这个“醉”字却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
从“字”到“句”,再到全诗的教学,我们都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整体的思考。与此相近的诗歌,如:何逊的两句诗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也会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同时冰冷的雨点仿佛也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而破晓之际屋子里在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视觉不同的,可见作者的观察极为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心境的凄苦和孤寂。
2003年高考的《过香积寺》(唐代•王维)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这几个意象词,字字巧妙地扣着寺院身分。全诗用字、词之工巧,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可见此诗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也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还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一个“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一个“弄”字,便将它写得多姿摇曳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花上,像给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花也被晚风轻轻地撩拨而含羞带娇,娇涩柔美。并且“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人格化,富有生命感。
再有“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李白)这是一首怀人词,写了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宋初后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开头两句为远景;而“暝色”两句为近景,诗中的“入”字由远而近,把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中思妇的特写镜头里,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最后一个“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这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突出了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古人惯于词类活用,把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在诗词中一旦吟出就会呼之欲出之感,而显出鲜活生动的形象。如:“小雨纤纤风细细”、 “拂堤杨柳醉春烟”、“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句的动词,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这些词语在诗词中各有妙用,增强了诗词的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 由此“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在教学上我们要突出这方面的要点,同时还要学习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以及抓意象、明意境等方法,从而更好地去进行古诗词的鉴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