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诗词鉴赏答题程式(高三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8阅读:
字号:|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形象意义/作者情感 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二、鉴赏景物形象

意象画面+画面情调+寄托情趣 2009全国卷 姜夔《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意境)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三、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名称+物象特征+象征寄托 2009天津卷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示例: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四、赏析意象 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五、鉴赏
意境

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意境=描绘诗歌用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有什么情调的什么画面+作者用何手法抒了何情+情与景之间有何对比映衬关系。
A诗句意境
B全诗意境



2004年高考广东卷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意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或者答: 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 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六、鉴赏炼字
句中含义(手法)+描述景象+表达效果 2008全国卷  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步骤一、二)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步骤三)



七、鉴赏诗眼


指出诗眼+对主旨/意境/结构的作用+表述效果或情感 2003年全国卷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八、鉴赏词句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描述作用 1、2008北京卷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晏几道《鹧 鸪 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答:远离家乡岂能是不想回去,怎奈何自己不能决定回家的时期;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不能主宰自己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回的感慨。



九、鉴赏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具体表现+抒发感情 1、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2、2008北京卷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十、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指明手法+具体运用+点明好处或情感(表达效果) 1、陈与义《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福建卷[宋]严羽《江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十一、.概括内容主旨


题材形象+概述内容+揭示主旨/情感

2009全国卷姜夔《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十二、分析思想感情
作者情感+诗中体现(用总分式) 寇准《春日登楼怀旧》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对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十三、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观点+自己评价+说明理由





辽宁卷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①同意。 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①不同意。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题总体
思路 赏评对象+诗中体现+作用效果 
1、人事景物      1、内容上:字词句篇   1、描绘画面,铺设环境,烘托气氛
2、技巧语言      2、形式上:表修现语   2、.抒发感情,构筑意境,表达主题
3、内容观点      3、主体上:作者考生   3、.使语言更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更蕴藉,
更有感染力,富有节奏感,富有音韵美.
答题基本逻辑模式
首句概说(结合诗句):是什么、写了什么
次句分析(手法方式):运用了……艺术手法;
三句揭示(效果内涵):A、突出了……艺术效果  B、渲染了……意境          
     C、表现 \ 抒发 \ 寄托了……思想情感     D、塑造了……艺术形象
答题原则 1、分清题型   2、依据程式   3、运用术语

答题失误解读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缺乏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
5、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太合理   6、不会就诗论诗和设身处地
答题建议 因例求法,活学活用学;对照范例,反复修改。【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关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