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北师大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8阅读:
字号:|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听有趣的。陈思和先生认为: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王富仁先生认为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是情感培养。这些大师级的人物都言之有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课尽量把目标放单一些,技巧淡化些,观点新颖些,角度多一些,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熏陶,情感的点染。
现在的语文课堂,绝大部分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上洋溢着教师的思想,而学生却被当做鸭子,被迫接受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所以独立思考被限制了,思想的锋芒被磨灭了,个性张扬被束缚了,最后学生主体人格失落,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思想懒惰,从来不愿也不会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怀疑和质疑书本、师长了,这样的语文课上培养的人才大体如此,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通过以下几点使语文课简约而不简单,让学生课有所得。
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一些老师上课时,把目标写在黑板的左上角,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写作借鉴目标等,试问,短短一节语文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到这么多的目标吗?比如有教师上《孔雀东南飞》时,教师想发挥一节课的最大效益,既想教学生阅读,又想教学生写作;既想深入研读文本,又想努力拓展视野;既想让学生懂修辞(比兴),又想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搞了一下分角色朗读,一堂课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似乎大容量,多方位、快节奏,实质上,学生思维的火花,思辨的热情就在多方面繁复的教学目标的攀爬中丧失了。其实,这篇课文只需抓住鞭挞了什么,向往了什么,为何会发生这种世间悲剧即可,这样,目标少了,学生也就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辨、探索,所以说:“与其伤其十指(各个目标浅尝辄止),不如伤其一指(集中精力攻破主要目标)。” 这样,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增加了。


二、高屋建瓴,牵住牛鼻子
现在,很多老师变“满堂讲”为“满堂问”,可以说无问不成课。固然,问的巧妙可以点亮学生思想的火花,形成一堂课的高潮,但是,很多学生努力揣摩教师的心理及期待,思索迎合老师的答案,疲于应付,思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想浮于表面,无从深化。教师的设问也过于细致,过于琐碎,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所以,我们老师设问时务必高屋建瓴,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比如教学《茶馆》时,不必围绕故事情节提出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设问:《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是个怎样的人?王利发经营的茶馆为何会关门?学生围绕这两大问题深读文本,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王利发是个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很懂经营之道,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人,于是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老板为何会破产,关门呢?最后得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和(小资产阶段的)命运悲剧。这样的课堂就灵动了,效果也显现了。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记得鲁迅有句话,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上,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一针见血。众所周知,语文是属于文学的,而文学是允许多样性解读的,并不依附于一家之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也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博采众长,因为条条道路都可通罗马。如我们在讲《药》的时候,结尾的那只乌鸦作何解释呢?有学生答是作者鲁迅自己,也有学生答是夏瑜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是一个意象,表达一种阴暗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意思。我觉是都有一定道理,并没有全盘否定。又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何被休呢?有学生答她从未生下一儿半女,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没有生育是主要原因。又有学生说焦母年轻守寡,在儿子仲卿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所以,当仲卿成家后,有恋子情结,她百般挑剔,最终棒打鸳鸯。还有一个是兰芝的倔强触犯了焦母的尊严,从她后来被休回家也要精心打扮可以看出,兰芝是一个有主见,性格倔强的女人,所以焦母自然容不下她,必然千方百计拔除这个眼中针,内中刺而后快。还有《雨巷》中,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讲是一首爱情诗,讲的是一个失恋的故事;也可心讲的是政治诗,讲的是理想的幻灭;也可以说是抒情诗,抒发的个人的感伤,忧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独树一帜,彰显个性魅力
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有思想,有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采众长,知识渊博,教学上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我上《烛之武退秦师》讲完之后,对烛这武的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赞叹不已,口才的妙用可谓大矣,我马上联想到周总理在外交上的妙答:如西方记者问在中国人走的路为何叫马路,周总理说我们走的马克思道路,简称马路;比如西方记者问中华人民银行的存款有多少,周总理说是18元8角8分;还有记者问中国没有妓女,周总理答有,在中国的台湾省,既拆解了西方记者的险恶用心,又维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主张,可谓一箭双雕,通过烛之武与周总理的比较,让学生充分了解口才的绝妙。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教学效果。
五、少搞花拳绣腿,繁华落尽见真淳
教学是需要技巧的,否则教师的组织,引导或者示范作用无以体现;学生也需要技巧,否则,学习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提高质量。但是,如果技巧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就不如无技巧。
比如,某教师在上《再别康桥》时,运用了种种教学手段,激情导入,设疑点拔,媒体画面辅助……甚至预设到了每一个细节,一个接一个的方法、诀窍、冲击着学生的耳目,扰乱学生的视听,关键词,中心句,总结语呼应处等令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是学生在教师强势推介的技巧框架里头,无法实现与文体零距离的对话,没有理解他对康桥的春恋和依依不舍,就永远读不出共鸣,读不出自己,这样的拔巧干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思想,强迫学生接受,只能是隔靴掻痒,不要也罢。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无需什么技巧、清晰的头脑和感觉自会明畅达意。或许,这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忠告。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欢快的、灵动的、思想生成的地方,并不是老师“花拳绣腿”的表演场所,作为语文老师,不必太刻意追求技巧,毕竟,豪华落尽见真淳。
能做到以上五点,我们的语文课绝对可以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这样,学生欢迎,老师也不需疲于奔命,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效果也明显,何乐而不为呢?

 

杨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