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后期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56阅读:
字号:小|大
>>中学语文>>教学寻真>>教学研究
高三后期的“研究性学习”
毛明琼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时代教育的核心,而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所谓“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许多老师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研究性学习”在复习中的运用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高考复习必须按“效率最优化”的原则选择对策,这个对策必须具有普遍的优势,对全体有效。所谓面向全体,并不是指面向一个具体的班级,而是指承认个性,通过面向每一个个体来体现“面向全体”。因此,高三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主动性 高三前阶段复习中教师一直把握复习的方向,什么时候该复习什么内容,哪些知识要强化,哪些可以一带而过,教师心中有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跟上教师的步伐,跟着老师思路走,其学习主动性很少有机会体现。而后阶段,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可以自己设定复习计划和方案,策划整个后期复习,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施展的空间。
2.深刻性 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语感的养成,语文领悟能力的提高,无法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一味地模仿丝毫无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当今高考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语言答案的开放性,更是要求学生“活学”语文。因此,要超越模仿阶段,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体悟。
3.针对性 在知识梳理阶段,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但在高三后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语文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区别,一份综合试卷可能有三五分到八九十分的差距,这时候找到需求一致的学生是不太可能的。在后期复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相关专题,制订目标,研究手法,更是带有个性化特点。比如同是“病句辨析”,优生可以细化到“病句诊断、病因分析、修改病句”等方面,待提高生则只要能“选出有毛病的句子”就行了。要求不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有所进步,复习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同时,除了知识结构上具有针对性外,在专题的选择上,甚至可以细到复习对策、复习方法、迎考心理等方面,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克服目前教师“过度期望、过分干预、过度包办”的弊病,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倾听自己的心跳,明白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把整个复习变成一次次对知识的体验和对困难的征服,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在复习个性化色彩特别浓厚的后阶段,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的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
专题的确定可以是依知识点联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网络专题、以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元认知专题、以答卷策略为研究对象的对策专题等。例如“句意衔接常见题型”“扩展性语句常见类型”“压缩语段在阅读中的作用”“古诗鉴赏题的命题规律”“作文拟题切入”“考试中答题策略”等等。学生确立研究专题后,以独立探讨为主,可从教材、历年高考题中寻找素材,进行对比、联想、归纳、提炼,逐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然后通过宣讲、讨论、在实践中检验等方式来检测监控研究结果,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性学习”在高三后期复习中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显著成效。尽管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但我们分明感到:“题海战术”已成为过去式,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复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由于经验不足,在操作中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企盼广大同仁给予指导。
高三后期的“研究性学习”
毛明琼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时代教育的核心,而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所谓“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许多老师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研究性学习”在复习中的运用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高考复习必须按“效率最优化”的原则选择对策,这个对策必须具有普遍的优势,对全体有效。所谓面向全体,并不是指面向一个具体的班级,而是指承认个性,通过面向每一个个体来体现“面向全体”。因此,高三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主动性 高三前阶段复习中教师一直把握复习的方向,什么时候该复习什么内容,哪些知识要强化,哪些可以一带而过,教师心中有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跟上教师的步伐,跟着老师思路走,其学习主动性很少有机会体现。而后阶段,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可以自己设定复习计划和方案,策划整个后期复习,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施展的空间。
2.深刻性 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语感的养成,语文领悟能力的提高,无法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一味地模仿丝毫无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当今高考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语言答案的开放性,更是要求学生“活学”语文。因此,要超越模仿阶段,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体悟。
3.针对性 在知识梳理阶段,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但在高三后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语文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区别,一份综合试卷可能有三五分到八九十分的差距,这时候找到需求一致的学生是不太可能的。在后期复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相关专题,制订目标,研究手法,更是带有个性化特点。比如同是“病句辨析”,优生可以细化到“病句诊断、病因分析、修改病句”等方面,待提高生则只要能“选出有毛病的句子”就行了。要求不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有所进步,复习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同时,除了知识结构上具有针对性外,在专题的选择上,甚至可以细到复习对策、复习方法、迎考心理等方面,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克服目前教师“过度期望、过分干预、过度包办”的弊病,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倾听自己的心跳,明白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把整个复习变成一次次对知识的体验和对困难的征服,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在复习个性化色彩特别浓厚的后阶段,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的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
专题的确定可以是依知识点联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网络专题、以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元认知专题、以答卷策略为研究对象的对策专题等。例如“句意衔接常见题型”“扩展性语句常见类型”“压缩语段在阅读中的作用”“古诗鉴赏题的命题规律”“作文拟题切入”“考试中答题策略”等等。学生确立研究专题后,以独立探讨为主,可从教材、历年高考题中寻找素材,进行对比、联想、归纳、提炼,逐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然后通过宣讲、讨论、在实践中检验等方式来检测监控研究结果,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性学习”在高三后期复习中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显著成效。尽管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但我们分明感到:“题海战术”已成为过去式,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复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由于经验不足,在操作中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企盼广大同仁给予指导。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