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8:02阅读:
字号:小|大
作文课题案例之一
走进经典之作,增加文化内涵
如果说写作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扎实、切实而又系统的作文训练设计,则综合反映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进行作文训练应以解决两个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的出发点。其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何在;其二,学生的作文缺少什么。
经过调查与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难写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大量的写作资料供自己进行选择,写不足800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优秀作文相比较,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主要有两方面缺陷:其一,不深刻——认识水平低;其二,没有内涵——缺少文化气息。
收集写作资料最切实的做法莫过于走进课本中的经典之作,其实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随着教育内容的变迁,过去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个人修养教育演变为以实用科技为主体的技能教育。文学和文化的许多优秀内容,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去接触,人的实际用世能力增强了,内心的积淀却相应减少了。面对如此现实,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去收集课外那些自己不熟悉、又不够准确的虚无飘渺的资料呢?
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去感受这些名流博大的情怀,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思想中蕴涵的大智慧。
以下是一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正是对以上思考和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四川省满分例文《在问中感悟》
在问中感悟
如果人生只有匆匆步履,只有随波逐流,忽略了问,那么也许便失去了问中的坚强不屈,问后的清醒释然,人生也许会变得平淡乏味。在问中感悟生命的一波一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昔日这一问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氓隶之人竟能发出这般气壮山河的呼喊!他不是普通的佣耕之人,终日只知道劳作,从来不会问天问地问自己“为何如此辛苦,如此贫穷”。而他,陈涉,有着鸿鹄之志,他不相信自己只能在贫穷中了此一生,更不相信自己只能跪在天子脚下仰望龙颜!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么?这是强者永不屈服的问。凭借这一问,他竟使整个秦王朝崩溃!
复驾言兮焉求?
饮酒赏菊的诗人一边歌唱着“归去来兮”,一边发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长叹。这一问中夹杂着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是苦闷,但更是开拓。虽然没有了昔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雄心壮志,但诗人通过这一问,坚定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既然现实无可寻,他便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从此,诗人便不再忧伤,不再怨恨,只是在绿柳与菊香中悠然体会着生命本身的喜悦……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哀愁的林妹妹面对飘零的花瓣问了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何其伤感,何其悲凉。这一问夹杂着她对自己的迷失!天地之大,我却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地呢?想到这里,她泪落如雨了,在眼泪中她渐渐找到了自我,她应为爱而活!就这样她执着着自己怕爱情,永不放弃,只到泪枯而逝……
她在问中迷失,然后清醒找到了爱的意义……
在问中感悟,在平庸度日时,在苦闷迷失时,停下来问自己的心,找到新的支点,重新起程!
借鉴指导:从两方面进行模仿。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主体部分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复驾言兮求?”均出自课文。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人教版)
1、《诗经•秦风》:“岂曰无衣?……”
2、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3、《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4、曹操《短歌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乐府民歌《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8、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9、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10、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5、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学生优秀习作: 问问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人总是在自我反省中取得进步,在自问自答中寻求解脱。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这样问自己,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忍而不能舍也。”是啊,他舍不得楚国,舍不得离开养育他的土地。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遭奸人离间,发配至于江滨。他满腔的怨恨无处发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怀石,自投汩罗而死。这一问,使屈原的忠心天地可鉴。
“丞相祠堂何处寻?”杜甫问道,却看“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走在唐王朝的下坡路上,他低着头,满目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他心如刀绞。于是他蘸着老百姓像墨汁般浓黑的血书写着自己的愤慨。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兼济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梦想终归于破灭。他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哭,更为老百姓的悲凉凄惨而苦。这一问,使杜甫的爱民之心名垂青史。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自叹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用他溢满忧伤的言语,诠释了他无以名状的痛苦。他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故国,但却又深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于是他愁啊愁,才会在月黑风高的晚上,独上西楼,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问,使李煜的惆怅之心淋漓尽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自哀自怜道。往日的种种又涌上心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但一伸手,却渐行渐远。她独自守着窗儿,怀念逝去的岁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罢了,罢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怎奈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这一问,使她的忧愁之心跃然纸上。
人总是在问中才能自我反省,才能得到解脱,停下来,问问自己“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问问自己“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让自己的心在问中得到沉淀,得到解脱吧。
教后反思及努力方向:
以上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性强,而且写出的作文与以往大有不同之处;这样便增强了学生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信心,同时也对老师设计的作文训练产生了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作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表述材料缺少文采,运用语言能力差,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难关之一;其二,组织材料不巧妙,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这些都是以后训练的努力方向。
作文课题案例之二
收集经典资料,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设想:
1、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联结起来,使学生的作文从课本中走出来,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从而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
2、收集课本中的经典写作资料,首先是收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其次是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积累。
3、收集了一定的写作资料之后,关键是学会运用这些资料。首先是让学生感觉有材料可用,即课文中的资料能用;然后是学会活用,即善于紧扣题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材料,达到“一料多用”。
4、学会运用写作资料,是一个逐步提高驾驭材料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收集整理写作资料的过程。作文训练的设计宜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进行;以便使学生感到容易下手而乐于操作,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这才是设计之妙!
以下这次作文训练,正是对以上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广州市春季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你通过课本结识了不少大作家,如:李白、韩愈、苏轼、关汉卿;鲁迅、朱自清、老舍、钱钟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普希金……他们以真诚的心向你倾诉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这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你最想对文学大师(其中一个或几个)说句什么心里话呢?
请以“心灵传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700字;⑥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 成长的伴侣
揭开成长的面纱,面对逝去的如歌岁月,我们无尽唏嘘。由身体的发育与心灵的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寂寞,因为在这十八个春秋,我们与大作家同在,与他们思想的精华同在!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你的笔下,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婀娜多姿;体会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品尝了春的秀气,夏的张狂,秋的丰硕,冬的静谧。很多时候,我往往挨着沙发,品着一盏清茶,任由思维与你共同跋涉千山万水,感知自然的美景,自然的天籁。从你的身上,使我更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难怪你的诗被后人赞曰:“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你这位杰出的诗人,杰出的画家,将永远伴随我成长。
莫泊桑
你的《羊脂球》仿佛一双强有力的手,时刻拨动了我的心弦。在你的文字里,我同情于勒叔叔的境遇,我为于勒并为千万个像他一样的人感慨。你使我认识到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林林总总的社会道德,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故,人类求生的本能与欲望,在你笔下,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虚伪与冷酷,更知道人们还有信任、帮助与真爱。
鲁 迅
是谁铿锵的脚步声敲醒人们沉睡的心灵?是谁俯首甘愿做孺子牛,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啊,中国文坛上那颗闪亮的明珠——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又岂止刘和珍君独自一人!
你心系于国,情系于国,由为国学医到为国写作,锋利的言辞,仿佛一颗颗石头敲打着敌人,敲醒着国民。纵使如今国家日益富强,可你的影子还时刻伴随着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真的猛士,就要像您一样,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于人民当中,国家当中,在幸福的生活中不沉迷于安闲享乐,而是努力尽职于当好一名中国人!
十八载里你们给予了我不少的收获,我知道,在今后成长的路上会继续有你们及像你们一样的陪伴。对于你们,除了感谢及以用行动做好自己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评点]:本文是散文类一等文。作者以“十八载里”文学大师“给予了我不少的收获”为议论红线,内容上选取王维、莫泊桑、鲁迅三位文学大师为典型事例,对三位大师的作品乃至为人理解深刻、认识透彻,大师们对“我”成长的影响写得自然、老练,立意上有一定的高度。属符合题意,内容项判一类中上。以比喻手法拟题,紧扣要求而又自然贴切。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主体部分以小标题形式,层次清晰,构思新颖。通观全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书写也非常工整。表达项判一类中上。
评分:20分(内容)+20分(表达)=40分。
借鉴指导: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
①选择自己有所感触的材料,以传统名家为主;
②表述材料时,要紧扣课文中的语句去进行,忌泛泛而谈。
3、组材方面:
①以“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②材料的顺序为古今中外,以加强文章内在的逻辑性。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课本一——四册“写作资料收集”提纲
学生优秀习作之一: 神交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留于后世的诗书是其不灭灵魂的载体;与之神交,进行心灵传真,足以充盈我们的思想,终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转眼间,吾与其相交已十八载有余。
十八年的神交,使我领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怯怯乡思,“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绵绵爱意,“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殷殷亲情,“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眷眷友情。
十八年的心灵传真,让我懂得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迈,“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呼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责任。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自古离别难,自堪悲。与君别,只落得夜来无眠听风雨,知心话无个人听。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那“长亭送别”,堪称“离别之最”。一花一草,都赋予离别的悲苦与凄凉。“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此情此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每一次拨动,都是泪水倾盆。世人随之而舞,随之而涕,妙哉!妙哉!
《哀江南》感叹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萧条。“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好不凄凉!时光流逝,物换星移;舆图换稿,江山易主。这中间夹杂着多少人的叹息与感慨。“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诗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浸润着大方之家的灵魂与心血。它是今人与古贤神交的媒介。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人的生死岂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当日的地坛,剥蚀了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到处有的只是野草荒藤。而恰恰在这里,史铁生,一颓废之人,重新得到新生,参透人世间的生与死。他用手中的笔,点亮了你我的双眸,让我们重新了解了人生之路。
经过这十八年,我发现自己的思想丰富了,带给我受用不尽的财富。我开始厌恶那些蝇营狗苟者,攀权结贵者,醉生梦死者,抑郁自弃者,耻于与他们为伍。我有了宽广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一颗躁动的俗心,渐渐静若幽谷。这就是我十八年神交大方之家,达到的境界。
学生优秀习作之二: 心灵的沟通
盈盈月光,灼灼红叶,萋萋芳草,徐徐微风,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花园。在这里,有燕飞蝶舞,鸟啼虫鸣,让我们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而先贤达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充实、精彩。
当形容枯槁的屈原站在汩罗江边高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时,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不被人接受的感慨和无奈。“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而最终却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境地。这时,谁不会感到心痛和难过?
屈原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离骚》是他毕生的结晶,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当司马迁在狱中整理史料,奋笔疾书之时,我的心中充满无限敬意。他为传承文化所作出的牺牲,后人会永远铭记的。他的光辉业绩,将会光焰万丈,永留青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后人对他的无上评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对穷苦劳动人民关心的热忱之情,后人会永远铭记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满腹经纶,壮志难酬,后人感到悲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后人敬佩之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的名篇后人将永远传诵。文章憎命达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诗圣”之名,他当之无愧。
岁月的羽翼扶摇直上,我们已无法目接,现在拜读逝去的名人的人生事迹与经典著作,我们感慨良多,他们使我们成长。与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我们收益良多。不要为他们的不幸感到悲伤。因为坚硬的刺上还开着美丽的玫瑰。
教后反思:
1、学会运用资料宜从简单之处入手,学生便会感到容易操作;本次作文训练设计就让学生感到不难。
2、本次作文虽是在训练学会运用资料,但也是进一步整理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需引导学生从“写作资料收集”提纲中进行选材,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选材习惯。
3、本次作文训练虽让学生感到有材料可用,有话可说,但是部分学生在组材上不能紧扣“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来进行,甚至所选的材料不是“文学大师”,这些都不合作文要求。
4、在表述材料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紧扣作品中的语句去进行,对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只能是泛泛而谈,以致于很难有真切的情感投入。
作文课题案例之三
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
在一九九九年——二OO五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舞台上,话题作文经历了“摸索”、“成熟”和“完美”三个阶段。二OO六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材料型”话题作文;因为此类作文虽无话题,实则是话题作文的进一步发展。“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在审题立意方面,给学生带来更大难度,也给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带来很大的难度。
如何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进而写好此类作文,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下这次训练,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
运城市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它不仅建院历史悠久,还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佛学者。而且,该学院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在学院的正门之侧,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就必须要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凡是就读于该学院的学生,第一节课就是由教授带领到这个小门前,让每一个人进出一次小门,所有的学生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经过这一节课,学生无一例外地承认,自己体悟到的东西,可以受益终身的。
假如你是该学院的学生,请以你所体悟到的内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审题立意方面
1、审题(确定话题)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关键是确定话题。如何确定话题呢?我以为要把握材料内涵,抓住重要词语。其实,“材料型”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多项的,而几乎是单一的。正如这道作文题目,我们把握材料的内涵——孟买佛学院“让学生弯腰侧身过小门”的这一作法,可以受益终身的。抓住重要词语——“小门”、“ 弯腰侧身”、“ 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就只能确定一个话题——“正道直行便会碰壁撞头与弯腰侧身学会低头”,简单地说就是“正道直行与学会低头”。
2、立意(有点思辩色彩)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立意是建立在“确定话题”的基础之上的。当确定了“正道直行与学会低头”这一话题之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传统思想的精华——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与道家“学会低头”的智慧;便会从“刚与柔”、“屈与伸”、“进与退”、“方与圆”、“山与水”、“忍与不忍”、“执著与通达”等带有思辨色彩的角度去立意,从而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不会走入“从单方面立意”的误区,诸如从“挫折”、“谨慎”、“实践”等方面去立意。文章的立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显然,前一类立意比后一类在立意上要胜出一筹了。
3、拟题(体现立意的一面镜子)
比较好的题目有“柔者无敌”、“执子与通子”、“人生的进与退”、“低头的绝响(智慧)”等,这些优秀的题目正体现了其立意的高远。
二、选材方面
1、恰当选择经典材料
⑴勾践灭吴;
⑵廉颇与蔺相如共同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
⑶屈原的“正道直行”;
⑷刘邦与项羽;
⑸司马迁“隐忍苟活”以著《史记》;
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乡里小人”;
⑺李白的“赐金放还”。
2、灵活运用经典材料
⑴烛之武、触龙的“讽谏艺术”;
⑵刘禹锡的“二十三年弃置身”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柳宗元的“郁郁不得解脱”与苏轼的“豁达乐观”。
三、组材方面
1、所选材料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来组织;
2、记叙为主还是议论为主,一定要明确,不能文体不定。
学生优秀习作之一: 低头的绝响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这是作为一个有气节的人所信奉的人生格言。低下了头便意味着屈服,低下了头,便显示了卑贱。这是真理吗?这能成为普济世人的箴言灵咒吗?抬起头,看着飘过天空的烟云,耳际传来一曲遥远清悠的绝响。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半壶浊酒,沉沦江海,吟唱着盛衰兴亡,那个疲惫而残缺的身影从天际走来。他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抗争,他低下了头,忍住了泪,残弱的双肩扛起了所有的痛苦。他其实也想了却这令人嘲讽的生命,早早结束低下头的耻辱,可他又不甘徒然无获的走过去,这样他的灵魂到了地狱也会遭受岐视。他把所有的苦与痛嚼烂之后,他彻悟了。他拿起一枝笔,一截竹笺,伏下身子,把头埋得更低,一月,一年……终于,一部光照尘寰的巨著问世,他重新抬起了头,他的光绩一抹他所有的耻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直到今天一想他,他的头高昂地浮现在思想之际。他就是司马迁,他低头之后,走过苦难;他抬头之时,历史已在他的笔端。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提起卧薪尝胆,想起了越王勾践,这个为夫差做了数载奴隶的君王。他又何曾不是低头忍受吴人的笑讽,何曾不是默默忍受苦难的煎熬,他也是没有办法。看着浩浩荡荡的吴国军队践踏越国的人民,他肝肠寸断;看着吴国百姓对他冷嘲热讽,百般耻没,他悲愤欲绝。他握紧了拳,低下了头。他咽下了自己的愤恨。然后,休养生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挥师问吴,三千越甲奏凯而归。他站在吴国的城楼上,昂头看着臣服在他脚下的吴国臣民,他笑了。
一曲绝响,如暮鼓尘钟,如灌顶醍醐。我大彻大悟了:“没有低头,怎能显示抬头的可贵;没有屈膝,何以彰示昂首的尊严。低下头,是为了穿越困难的矮门,然后抬头挺胸走得更远,更好。” 看流云飘散,听风声渐起,那曲绝响却萦耳不散。我低下了头,低下了头……
学生优秀习作之二: 人生的进与退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然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题 记
本以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便是豪气;本以为“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便是正道;本以为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应是人生追求。但“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你伴着这美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少人一心想谋取一官半职,你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乡里小人”,不能承受心灵的折磨而不得不放弃了这些。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或许有些逍遥自在,但也伴随着淡淡的怅惘与无奈。命巾车,棹孤舟;寻窈窕之壑,经崎岖之丘……或许有些悠然,但终难摆脱不自由的枷锁。你是否应该学学老庄,变换一种处世态度。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才子,意气风发,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惨遭宫刑的你本想自绝,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事迹又浮现在你的脑海里,父亲的遗愿扣打着你的心扉。于是,你将个人价值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摆脱了平常“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精神和意志的荆棘之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史公之言,自履是也。
一代诗仙李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纵然可以使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但“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寒松不改容”。你太直,不愿示弱,你不能立足于多变的官场。所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你仍然避免不了“赐金放还”的命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至理名言深启人心。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有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学会隐忍、变通,才能使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优秀习作之三: 善于折腰的通子
笑傲江湖的李太白,执酒舞剑,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言不差,但是折腰未必代表懦弱。有时,善于折腰的通子要比一味昂首挺胸的执子,更富有智慧,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面对战败的凄凉之景,越王勾践满脸愁容,无可奈何,不得不沦为夫差之奴。然而,他虽折腰于吴王,灵魂却没有屈服。为了雪耻,他卧薪尝胆;为了复国,他受尽屈辱;为了越国的百姓,他苟活于世。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折腰屈膝之举,换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可见,折腰未必代表屈服。折腰中蕴藏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忍耐,包含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智慧。
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而触怒汉武帝刘彻,被处以宫刑。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汉,终究折腰于帝王的淫威,而并未因受辱而引剑自刎。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冬夜灯前,他托着伤残之躯,伏于书案之旁,埋头而著书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终于,他的笔下走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从此传于后世。太史公“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这正是他甘愿折腰而且隐忍苟活的原因,这更是他“复活”于后世的理由。
三闾大夫屈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而,他只晓得“正道直行”,不晓得“折腰”之术;终究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带着横溢的才华,冲天的抱负,满腹的忧愤,自投汩罗江而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然人生之路又泥泞难行;倘若我们懂得“折腰”之术,作一个善于折腰的通子,可能人生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障碍,我们刚正不阿,昂首挺胸也许越不过去;而此时折腰侧身,低下高贵的头颅,便会事半功倍,这也不失为智慧的选择。
教后反思:
1、本次作文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写作主要环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表达的全面训练;
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进行了选材,使作文从课本中走出来,让考场作文从平时作文中走出来;
3、在表述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作品去进行,要有作品中的语句的参与,忌空洞地、泛泛而谈与架空分析。
作文课题案例之四
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
教学设想:
1、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写作资料之后,训练的重点便转入学会运用资料阶段。学会运用资料,首先是让学生感觉“能用”,然后是“会用”,最终做到“活用”、“善用”。从而达到解决“学生作文难”和“作文中缺少文化内涵”这两个问题的目的。
2、学会运用资料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走进名家名流的精神世界以亲其人而爱其文的过程。
3、学生能进入文本,方能走进名家的精神世界;故运用材料忌泛泛而谈,忌脱离文本而架空分析。学生能品味经典带来的心灵上震撼,感动于经典才会对经典心存感恩之情,才能真正地“亲其人而爱其文”,然后作文中才会有情感的渗透,从而真情流动。
4、学生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来进行,更要在作文训练中来进行;而在写作中“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才真正能让学生实现“信息——知识——智慧——品格”的转化,从而真正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建构。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子课题“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对总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真正贡献,也是对“创新”真谛的真正把握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曾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阔大胸襟而感动,更为廉颇“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的非凡勇气而感动。
我们曾为屈原“正道直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九死未悔而感动;更为司马迁“隐忍苟活”,“就极刑而无愠色”,“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艰难选择而感动。
我们曾为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远大抱负而感动,更为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圣情怀而感动。
我们曾为窦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抗争而感动,也为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忠贞不渝而感动。
我们曾为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冷静感悟而感动,也为罗曼•罗兰“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的悲天悯人而感动。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流的经典之作,一次次地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一次次地令我们感动不已。我们也正是在经典带来的感动中,丰富了思想,走向了成熟。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于这些经典吗?
请以“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1、以“感动”为标准来选材,以“感恩”之情为线索来组材;
2、组材:按“古今中外”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3、表达:紧扣作品分析、表述,忌泛泛而谈。
学生优秀习作: 悄然而心动•不变的感恩
韶华流逝,斗转星移。泱泱华夏在历经的万变沧桑中,不乏令人心动之人、之物。因为感动,所以感恩。
心动缘于情动,因其为人正直而动,因其作文有共鸣而动,因其命途坎坷而动,因其富有思想而动。情动一瞬,百感交集。于是我泛舟游于历史长河之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孟德唱道。有如此广博的胸襟,有如此不灭的坚毅。我不得不为之所动。又因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之心,“周公吐哺”之情,岂有“天下归心”不得之理,于是我懂得了“酾酒临江”的慷慨,知晓了“横槊赋诗”的豪迈。学会坚强,面临“明明如月”的忧愁,感悟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笑对。所以我感恩于曹公,更感恩于他的经典。因其敢于“对酒当歌”,因其勇于问天“人生几何”。
而后,我便遇见了“种豆南山”的五柳先生,与他一壶田园的香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让人钦佩;“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让人感动。世间太多的污浊,于是便弃官归乡,留得正气天地间,不能不让人感动。我从中学会了变通,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品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洒脱,我岂能不感恩于陶老先生。
告别了陶潜,我心已“欣欣然”。学到了魏武帝的坚毅,靖节先生的高节,心灵无比充实。不想,又遇到了词中之帝——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总是喜欢吟着自己的词独上高楼,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品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便是拥有诗才的君王在落魄时的作为,习惯了人生应欢笑,才发现忧郁也不失为一种美。笑固然是好事,但哭也不可少;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成败沉浮,我们不可能总是仰天大笑。李后主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情感,我又岂能不心怀感激呢?
我们学习经典,感动于经典,在感动中感知人生的丰富内涵,又怎能不感恩于经典。悄然而心动,心里已满是不变的感恩之情。
教后反思:
1、绝大多数学生“感动于经典”,从而“感恩于经典”,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这条路上,加强阅读教学是必要的,加强“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的训练更是必须的。
2、学生能真正地“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是作文有真情的基础;没有“感恩”之情,在运用经典之作时,不仅表述不够连贯、巧妙,而且总不免与经典之间有些隔膜,很难有自己情感的参与。
作文课题案例之五
让作文更能紧扣话题而文
著名特级教师王大绩说:“话题作文的重大贡献,就在于掀开了标题与材料命题严格限制的衣襟,极大地开拓了考生和作文教学的思维天地,使命题‘不命题’的实质豁然大白。”诚然,一切形式的作文命题均可以转换为话题作文,然后再当作话题作文来写;因此,写好话题作文是写好一切作文的基础。
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我以为“紧扣话题”与“辩证立意”是最重要的。所谓“紧扣话题”就是让话题的字样多次出现在作文中;即使是材料作文,也要让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或材料的内涵多次出现。所谓“辩证立意”就是在审题时要理清话题或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关系,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话题的含义;理清了辩证关系之后,立意时要把这种关系与“人生、自然、社会”相联系,才能保证立意之高远。
以下这次升格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写作文时“扣话题不紧”而进行的。
作文题目:
在人生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雪天。请以“日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习作: 别因阴雨而哭泣
人生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失意也有得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请不要因阴雨而哭泣。日子就是这样:风雨之后才见阳光。
成功时你会被捧得天花乱坠,失意时却会被贬得无地自容。在人生的日子里,既要理智地对待阴霾,又要勇敢地享受阳光。失败烦恼之时,请告诉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得意之时,请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别因阴雨而哭泣,风雨过后便是阳光灿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陶渊明也懂得这一人生哲理。在仕途不顺,官场失意之时,他毅然选择了离开。从此,阳光便开始绽放,径直带他进入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天籁之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可他却仍能自得其乐,悠然南山。仕途遇到风雨,可回过头来便会阳光明媚。因此,在人生的日子里,风雨的出现只是暂时的,没有必要因之而灰心丧气。
日子总是爱捉弄人。在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之时,却总是遭到排挤,仕途一波三折,整天借酒消愁却愁更愁。当你一旦放弃那些令人神往的诱惑,从此你的人生之路便会开满鲜花。李白放弃了对“权贵”的追求,而钟情于山水,结果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诗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失意之后的及时“改道”,让他得到了“诗仙”的美名。所以,失意并不代表着什么,无非就是在告诉你:回过头去,前面没有阳光,只有风雨。
问天下谁是英雄?答:能走过风雨迎来阳光之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当年面对强大的敌人,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秋风落叶,他能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多少次失意之后,终于找到了喜悦,迎来了欢呼。风雨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完全没必要为之哭泣。
日子就是这样:有风有雨也有阳光。只要在阴雨时,能坚强地挺过去,迎接你的就是灿烂的阳光。
病文简析:
本文能理清引出话题的材料中的辩证关系(在人生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雪天),并且能把这种辩证关系与“人生”相联系;这就做到了“辩证立意”,难能而可贵。虽然作文中也有扣话题意识,但是还是不够;没有做到“紧扣话题”(文中有五次“日子”的出现)。
升格建议:
让作文从题目到内容,从开头到结尾,不忘“紧扣话题”(升格后有二十五次“日子”出现);并且使开头有点文采,首尾照应,表述更准确。
升格范文:
别因阴雨的日子而哭泣
人生有失败的日子,也有成功的日子;有失意的日子,也有得志的日子。正如大自然:有阴天雨雪天,也有阳光灿烂的晴天。人生的日子就是这样:往往在风雨之后才见阳光。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请不要在阴雨的日子里哭泣。
成功日子里,你会被捧得天花乱坠;失意日子里,却会被贬得无地自容。在人生的日子里,我们既要理智地对待阴霾,又要勇敢地享受阳光。失败烦恼日子里,请告诉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得意日子里,请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别因阴雨日子而哭泣,往往风雨过后便是阳光灿烂。
陶渊明懂得这一人生哲理。在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日子里,他毅然选择了离开。从此,在灿烂的阳光中,鲜花开始绽放,他径直进入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天籁之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可他却仍能自得其乐,悠然南山。仕途遇到了风雨天,可是回过头来却是阳光明媚日子。因此,在人生的日子里,风雨的出现只是暂时的,没有必要因之而灰心丧气。
日子总是爱捉弄人。李白在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日子里,却总是遭到排挤,仕途一波三折,整天借酒消愁却愁更愁。而当他一旦放弃那些令人神往的诱惑,从此在人生的日子里便开满鲜花。放弃了对“权贵”的追求,而钟情于山水的日子里,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诗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失意之后的及时“改道”,成就了“诗仙”的美名。所以,失意的日子并不代表着什么,无非就是在告诉你:回过头去,风雨之后便是阳光明媚。
问天下谁是英雄?答:能走过风雨迎来阳光之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当年在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日子里,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面对秋风落叶的日子里,他能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经过多少失意的日子之后,终于找到了喜悦,迎来了欢呼。风雨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完全没必要为之哭泣。
人生的日子就是这样:有风有雨也有阳光。只要在阴雨时,能坚强地挺过去,迎接你的就是灿烂的阳光。
走进经典之作,增加文化内涵
如果说写作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扎实、切实而又系统的作文训练设计,则综合反映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进行作文训练应以解决两个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的出发点。其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何在;其二,学生的作文缺少什么。
经过调查与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难写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大量的写作资料供自己进行选择,写不足800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优秀作文相比较,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主要有两方面缺陷:其一,不深刻——认识水平低;其二,没有内涵——缺少文化气息。
收集写作资料最切实的做法莫过于走进课本中的经典之作,其实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随着教育内容的变迁,过去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个人修养教育演变为以实用科技为主体的技能教育。文学和文化的许多优秀内容,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去接触,人的实际用世能力增强了,内心的积淀却相应减少了。面对如此现实,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去收集课外那些自己不熟悉、又不够准确的虚无飘渺的资料呢?
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去感受这些名流博大的情怀,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思想中蕴涵的大智慧。
以下是一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正是对以上思考和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四川省满分例文《在问中感悟》
在问中感悟
如果人生只有匆匆步履,只有随波逐流,忽略了问,那么也许便失去了问中的坚强不屈,问后的清醒释然,人生也许会变得平淡乏味。在问中感悟生命的一波一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昔日这一问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氓隶之人竟能发出这般气壮山河的呼喊!他不是普通的佣耕之人,终日只知道劳作,从来不会问天问地问自己“为何如此辛苦,如此贫穷”。而他,陈涉,有着鸿鹄之志,他不相信自己只能在贫穷中了此一生,更不相信自己只能跪在天子脚下仰望龙颜!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么?这是强者永不屈服的问。凭借这一问,他竟使整个秦王朝崩溃!
复驾言兮焉求?
饮酒赏菊的诗人一边歌唱着“归去来兮”,一边发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长叹。这一问中夹杂着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是苦闷,但更是开拓。虽然没有了昔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雄心壮志,但诗人通过这一问,坚定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既然现实无可寻,他便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从此,诗人便不再忧伤,不再怨恨,只是在绿柳与菊香中悠然体会着生命本身的喜悦……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哀愁的林妹妹面对飘零的花瓣问了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何其伤感,何其悲凉。这一问夹杂着她对自己的迷失!天地之大,我却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地呢?想到这里,她泪落如雨了,在眼泪中她渐渐找到了自我,她应为爱而活!就这样她执着着自己怕爱情,永不放弃,只到泪枯而逝……
她在问中迷失,然后清醒找到了爱的意义……
在问中感悟,在平庸度日时,在苦闷迷失时,停下来问自己的心,找到新的支点,重新起程!
借鉴指导:从两方面进行模仿。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主体部分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复驾言兮求?”均出自课文。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人教版)
1、《诗经•秦风》:“岂曰无衣?……”
2、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3、《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4、曹操《短歌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乐府民歌《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8、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9、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10、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5、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学生优秀习作: 问问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人总是在自我反省中取得进步,在自问自答中寻求解脱。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这样问自己,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忍而不能舍也。”是啊,他舍不得楚国,舍不得离开养育他的土地。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遭奸人离间,发配至于江滨。他满腔的怨恨无处发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怀石,自投汩罗而死。这一问,使屈原的忠心天地可鉴。
“丞相祠堂何处寻?”杜甫问道,却看“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走在唐王朝的下坡路上,他低着头,满目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他心如刀绞。于是他蘸着老百姓像墨汁般浓黑的血书写着自己的愤慨。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兼济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梦想终归于破灭。他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哭,更为老百姓的悲凉凄惨而苦。这一问,使杜甫的爱民之心名垂青史。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自叹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用他溢满忧伤的言语,诠释了他无以名状的痛苦。他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故国,但却又深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于是他愁啊愁,才会在月黑风高的晚上,独上西楼,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问,使李煜的惆怅之心淋漓尽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自哀自怜道。往日的种种又涌上心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但一伸手,却渐行渐远。她独自守着窗儿,怀念逝去的岁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罢了,罢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怎奈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这一问,使她的忧愁之心跃然纸上。
人总是在问中才能自我反省,才能得到解脱,停下来,问问自己“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问问自己“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让自己的心在问中得到沉淀,得到解脱吧。
教后反思及努力方向:
以上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性强,而且写出的作文与以往大有不同之处;这样便增强了学生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信心,同时也对老师设计的作文训练产生了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作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表述材料缺少文采,运用语言能力差,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难关之一;其二,组织材料不巧妙,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这些都是以后训练的努力方向。
作文课题案例之二
收集经典资料,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设想:
1、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联结起来,使学生的作文从课本中走出来,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从而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
2、收集课本中的经典写作资料,首先是收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其次是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积累。
3、收集了一定的写作资料之后,关键是学会运用这些资料。首先是让学生感觉有材料可用,即课文中的资料能用;然后是学会活用,即善于紧扣题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材料,达到“一料多用”。
4、学会运用写作资料,是一个逐步提高驾驭材料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收集整理写作资料的过程。作文训练的设计宜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进行;以便使学生感到容易下手而乐于操作,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这才是设计之妙!
以下这次作文训练,正是对以上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广州市春季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你通过课本结识了不少大作家,如:李白、韩愈、苏轼、关汉卿;鲁迅、朱自清、老舍、钱钟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普希金……他们以真诚的心向你倾诉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这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你最想对文学大师(其中一个或几个)说句什么心里话呢?
请以“心灵传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700字;⑥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 成长的伴侣
揭开成长的面纱,面对逝去的如歌岁月,我们无尽唏嘘。由身体的发育与心灵的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寂寞,因为在这十八个春秋,我们与大作家同在,与他们思想的精华同在!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你的笔下,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婀娜多姿;体会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品尝了春的秀气,夏的张狂,秋的丰硕,冬的静谧。很多时候,我往往挨着沙发,品着一盏清茶,任由思维与你共同跋涉千山万水,感知自然的美景,自然的天籁。从你的身上,使我更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难怪你的诗被后人赞曰:“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你这位杰出的诗人,杰出的画家,将永远伴随我成长。
莫泊桑
你的《羊脂球》仿佛一双强有力的手,时刻拨动了我的心弦。在你的文字里,我同情于勒叔叔的境遇,我为于勒并为千万个像他一样的人感慨。你使我认识到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林林总总的社会道德,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故,人类求生的本能与欲望,在你笔下,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虚伪与冷酷,更知道人们还有信任、帮助与真爱。
鲁 迅
是谁铿锵的脚步声敲醒人们沉睡的心灵?是谁俯首甘愿做孺子牛,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啊,中国文坛上那颗闪亮的明珠——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又岂止刘和珍君独自一人!
你心系于国,情系于国,由为国学医到为国写作,锋利的言辞,仿佛一颗颗石头敲打着敌人,敲醒着国民。纵使如今国家日益富强,可你的影子还时刻伴随着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真的猛士,就要像您一样,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于人民当中,国家当中,在幸福的生活中不沉迷于安闲享乐,而是努力尽职于当好一名中国人!
十八载里你们给予了我不少的收获,我知道,在今后成长的路上会继续有你们及像你们一样的陪伴。对于你们,除了感谢及以用行动做好自己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评点]:本文是散文类一等文。作者以“十八载里”文学大师“给予了我不少的收获”为议论红线,内容上选取王维、莫泊桑、鲁迅三位文学大师为典型事例,对三位大师的作品乃至为人理解深刻、认识透彻,大师们对“我”成长的影响写得自然、老练,立意上有一定的高度。属符合题意,内容项判一类中上。以比喻手法拟题,紧扣要求而又自然贴切。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主体部分以小标题形式,层次清晰,构思新颖。通观全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书写也非常工整。表达项判一类中上。
评分:20分(内容)+20分(表达)=40分。
借鉴指导: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
①选择自己有所感触的材料,以传统名家为主;
②表述材料时,要紧扣课文中的语句去进行,忌泛泛而谈。
3、组材方面:
①以“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②材料的顺序为古今中外,以加强文章内在的逻辑性。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课本一——四册“写作资料收集”提纲
学生优秀习作之一: 神交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留于后世的诗书是其不灭灵魂的载体;与之神交,进行心灵传真,足以充盈我们的思想,终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转眼间,吾与其相交已十八载有余。
十八年的神交,使我领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怯怯乡思,“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绵绵爱意,“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殷殷亲情,“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眷眷友情。
十八年的心灵传真,让我懂得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迈,“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呼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责任。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自古离别难,自堪悲。与君别,只落得夜来无眠听风雨,知心话无个人听。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那“长亭送别”,堪称“离别之最”。一花一草,都赋予离别的悲苦与凄凉。“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此情此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每一次拨动,都是泪水倾盆。世人随之而舞,随之而涕,妙哉!妙哉!
《哀江南》感叹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萧条。“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好不凄凉!时光流逝,物换星移;舆图换稿,江山易主。这中间夹杂着多少人的叹息与感慨。“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诗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浸润着大方之家的灵魂与心血。它是今人与古贤神交的媒介。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人的生死岂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当日的地坛,剥蚀了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到处有的只是野草荒藤。而恰恰在这里,史铁生,一颓废之人,重新得到新生,参透人世间的生与死。他用手中的笔,点亮了你我的双眸,让我们重新了解了人生之路。
经过这十八年,我发现自己的思想丰富了,带给我受用不尽的财富。我开始厌恶那些蝇营狗苟者,攀权结贵者,醉生梦死者,抑郁自弃者,耻于与他们为伍。我有了宽广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一颗躁动的俗心,渐渐静若幽谷。这就是我十八年神交大方之家,达到的境界。
学生优秀习作之二: 心灵的沟通
盈盈月光,灼灼红叶,萋萋芳草,徐徐微风,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花园。在这里,有燕飞蝶舞,鸟啼虫鸣,让我们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而先贤达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充实、精彩。
当形容枯槁的屈原站在汩罗江边高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时,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不被人接受的感慨和无奈。“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而最终却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境地。这时,谁不会感到心痛和难过?
屈原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离骚》是他毕生的结晶,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当司马迁在狱中整理史料,奋笔疾书之时,我的心中充满无限敬意。他为传承文化所作出的牺牲,后人会永远铭记的。他的光辉业绩,将会光焰万丈,永留青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后人对他的无上评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对穷苦劳动人民关心的热忱之情,后人会永远铭记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满腹经纶,壮志难酬,后人感到悲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后人敬佩之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的名篇后人将永远传诵。文章憎命达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诗圣”之名,他当之无愧。
岁月的羽翼扶摇直上,我们已无法目接,现在拜读逝去的名人的人生事迹与经典著作,我们感慨良多,他们使我们成长。与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我们收益良多。不要为他们的不幸感到悲伤。因为坚硬的刺上还开着美丽的玫瑰。
教后反思:
1、学会运用资料宜从简单之处入手,学生便会感到容易操作;本次作文训练设计就让学生感到不难。
2、本次作文虽是在训练学会运用资料,但也是进一步整理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需引导学生从“写作资料收集”提纲中进行选材,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选材习惯。
3、本次作文训练虽让学生感到有材料可用,有话可说,但是部分学生在组材上不能紧扣“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来进行,甚至所选的材料不是“文学大师”,这些都不合作文要求。
4、在表述材料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紧扣作品中的语句去进行,对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只能是泛泛而谈,以致于很难有真切的情感投入。
作文课题案例之三
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
在一九九九年——二OO五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舞台上,话题作文经历了“摸索”、“成熟”和“完美”三个阶段。二OO六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材料型”话题作文;因为此类作文虽无话题,实则是话题作文的进一步发展。“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在审题立意方面,给学生带来更大难度,也给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带来很大的难度。
如何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进而写好此类作文,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下这次训练,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
运城市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它不仅建院历史悠久,还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佛学者。而且,该学院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在学院的正门之侧,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就必须要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凡是就读于该学院的学生,第一节课就是由教授带领到这个小门前,让每一个人进出一次小门,所有的学生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经过这一节课,学生无一例外地承认,自己体悟到的东西,可以受益终身的。
假如你是该学院的学生,请以你所体悟到的内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审题立意方面
1、审题(确定话题)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关键是确定话题。如何确定话题呢?我以为要把握材料内涵,抓住重要词语。其实,“材料型”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多项的,而几乎是单一的。正如这道作文题目,我们把握材料的内涵——孟买佛学院“让学生弯腰侧身过小门”的这一作法,可以受益终身的。抓住重要词语——“小门”、“ 弯腰侧身”、“ 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就只能确定一个话题——“正道直行便会碰壁撞头与弯腰侧身学会低头”,简单地说就是“正道直行与学会低头”。
2、立意(有点思辩色彩)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立意是建立在“确定话题”的基础之上的。当确定了“正道直行与学会低头”这一话题之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传统思想的精华——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与道家“学会低头”的智慧;便会从“刚与柔”、“屈与伸”、“进与退”、“方与圆”、“山与水”、“忍与不忍”、“执著与通达”等带有思辨色彩的角度去立意,从而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不会走入“从单方面立意”的误区,诸如从“挫折”、“谨慎”、“实践”等方面去立意。文章的立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显然,前一类立意比后一类在立意上要胜出一筹了。
3、拟题(体现立意的一面镜子)
比较好的题目有“柔者无敌”、“执子与通子”、“人生的进与退”、“低头的绝响(智慧)”等,这些优秀的题目正体现了其立意的高远。
二、选材方面
1、恰当选择经典材料
⑴勾践灭吴;
⑵廉颇与蔺相如共同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
⑶屈原的“正道直行”;
⑷刘邦与项羽;
⑸司马迁“隐忍苟活”以著《史记》;
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乡里小人”;
⑺李白的“赐金放还”。
2、灵活运用经典材料
⑴烛之武、触龙的“讽谏艺术”;
⑵刘禹锡的“二十三年弃置身”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柳宗元的“郁郁不得解脱”与苏轼的“豁达乐观”。
三、组材方面
1、所选材料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来组织;
2、记叙为主还是议论为主,一定要明确,不能文体不定。
学生优秀习作之一: 低头的绝响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这是作为一个有气节的人所信奉的人生格言。低下了头便意味着屈服,低下了头,便显示了卑贱。这是真理吗?这能成为普济世人的箴言灵咒吗?抬起头,看着飘过天空的烟云,耳际传来一曲遥远清悠的绝响。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半壶浊酒,沉沦江海,吟唱着盛衰兴亡,那个疲惫而残缺的身影从天际走来。他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抗争,他低下了头,忍住了泪,残弱的双肩扛起了所有的痛苦。他其实也想了却这令人嘲讽的生命,早早结束低下头的耻辱,可他又不甘徒然无获的走过去,这样他的灵魂到了地狱也会遭受岐视。他把所有的苦与痛嚼烂之后,他彻悟了。他拿起一枝笔,一截竹笺,伏下身子,把头埋得更低,一月,一年……终于,一部光照尘寰的巨著问世,他重新抬起了头,他的光绩一抹他所有的耻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直到今天一想他,他的头高昂地浮现在思想之际。他就是司马迁,他低头之后,走过苦难;他抬头之时,历史已在他的笔端。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提起卧薪尝胆,想起了越王勾践,这个为夫差做了数载奴隶的君王。他又何曾不是低头忍受吴人的笑讽,何曾不是默默忍受苦难的煎熬,他也是没有办法。看着浩浩荡荡的吴国军队践踏越国的人民,他肝肠寸断;看着吴国百姓对他冷嘲热讽,百般耻没,他悲愤欲绝。他握紧了拳,低下了头。他咽下了自己的愤恨。然后,休养生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挥师问吴,三千越甲奏凯而归。他站在吴国的城楼上,昂头看着臣服在他脚下的吴国臣民,他笑了。
一曲绝响,如暮鼓尘钟,如灌顶醍醐。我大彻大悟了:“没有低头,怎能显示抬头的可贵;没有屈膝,何以彰示昂首的尊严。低下头,是为了穿越困难的矮门,然后抬头挺胸走得更远,更好。” 看流云飘散,听风声渐起,那曲绝响却萦耳不散。我低下了头,低下了头……
学生优秀习作之二: 人生的进与退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然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题 记
本以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便是豪气;本以为“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便是正道;本以为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应是人生追求。但“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你伴着这美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少人一心想谋取一官半职,你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乡里小人”,不能承受心灵的折磨而不得不放弃了这些。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或许有些逍遥自在,但也伴随着淡淡的怅惘与无奈。命巾车,棹孤舟;寻窈窕之壑,经崎岖之丘……或许有些悠然,但终难摆脱不自由的枷锁。你是否应该学学老庄,变换一种处世态度。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才子,意气风发,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惨遭宫刑的你本想自绝,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事迹又浮现在你的脑海里,父亲的遗愿扣打着你的心扉。于是,你将个人价值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摆脱了平常“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精神和意志的荆棘之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史公之言,自履是也。
一代诗仙李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纵然可以使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但“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寒松不改容”。你太直,不愿示弱,你不能立足于多变的官场。所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你仍然避免不了“赐金放还”的命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至理名言深启人心。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有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学会隐忍、变通,才能使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优秀习作之三: 善于折腰的通子
笑傲江湖的李太白,执酒舞剑,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言不差,但是折腰未必代表懦弱。有时,善于折腰的通子要比一味昂首挺胸的执子,更富有智慧,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面对战败的凄凉之景,越王勾践满脸愁容,无可奈何,不得不沦为夫差之奴。然而,他虽折腰于吴王,灵魂却没有屈服。为了雪耻,他卧薪尝胆;为了复国,他受尽屈辱;为了越国的百姓,他苟活于世。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折腰屈膝之举,换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可见,折腰未必代表屈服。折腰中蕴藏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忍耐,包含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智慧。
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而触怒汉武帝刘彻,被处以宫刑。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汉,终究折腰于帝王的淫威,而并未因受辱而引剑自刎。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冬夜灯前,他托着伤残之躯,伏于书案之旁,埋头而著书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终于,他的笔下走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从此传于后世。太史公“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这正是他甘愿折腰而且隐忍苟活的原因,这更是他“复活”于后世的理由。
三闾大夫屈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而,他只晓得“正道直行”,不晓得“折腰”之术;终究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带着横溢的才华,冲天的抱负,满腹的忧愤,自投汩罗江而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然人生之路又泥泞难行;倘若我们懂得“折腰”之术,作一个善于折腰的通子,可能人生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障碍,我们刚正不阿,昂首挺胸也许越不过去;而此时折腰侧身,低下高贵的头颅,便会事半功倍,这也不失为智慧的选择。
教后反思:
1、本次作文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写作主要环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表达的全面训练;
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进行了选材,使作文从课本中走出来,让考场作文从平时作文中走出来;
3、在表述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作品去进行,要有作品中的语句的参与,忌空洞地、泛泛而谈与架空分析。
作文课题案例之四
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
教学设想:
1、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写作资料之后,训练的重点便转入学会运用资料阶段。学会运用资料,首先是让学生感觉“能用”,然后是“会用”,最终做到“活用”、“善用”。从而达到解决“学生作文难”和“作文中缺少文化内涵”这两个问题的目的。
2、学会运用资料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走进名家名流的精神世界以亲其人而爱其文的过程。
3、学生能进入文本,方能走进名家的精神世界;故运用材料忌泛泛而谈,忌脱离文本而架空分析。学生能品味经典带来的心灵上震撼,感动于经典才会对经典心存感恩之情,才能真正地“亲其人而爱其文”,然后作文中才会有情感的渗透,从而真情流动。
4、学生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来进行,更要在作文训练中来进行;而在写作中“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才真正能让学生实现“信息——知识——智慧——品格”的转化,从而真正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建构。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子课题“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对总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真正贡献,也是对“创新”真谛的真正把握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曾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阔大胸襟而感动,更为廉颇“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的非凡勇气而感动。
我们曾为屈原“正道直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九死未悔而感动;更为司马迁“隐忍苟活”,“就极刑而无愠色”,“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艰难选择而感动。
我们曾为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远大抱负而感动,更为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圣情怀而感动。
我们曾为窦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抗争而感动,也为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忠贞不渝而感动。
我们曾为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冷静感悟而感动,也为罗曼•罗兰“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的悲天悯人而感动。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流的经典之作,一次次地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一次次地令我们感动不已。我们也正是在经典带来的感动中,丰富了思想,走向了成熟。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于这些经典吗?
请以“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1、以“感动”为标准来选材,以“感恩”之情为线索来组材;
2、组材:按“古今中外”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3、表达:紧扣作品分析、表述,忌泛泛而谈。
学生优秀习作: 悄然而心动•不变的感恩
韶华流逝,斗转星移。泱泱华夏在历经的万变沧桑中,不乏令人心动之人、之物。因为感动,所以感恩。
心动缘于情动,因其为人正直而动,因其作文有共鸣而动,因其命途坎坷而动,因其富有思想而动。情动一瞬,百感交集。于是我泛舟游于历史长河之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孟德唱道。有如此广博的胸襟,有如此不灭的坚毅。我不得不为之所动。又因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之心,“周公吐哺”之情,岂有“天下归心”不得之理,于是我懂得了“酾酒临江”的慷慨,知晓了“横槊赋诗”的豪迈。学会坚强,面临“明明如月”的忧愁,感悟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笑对。所以我感恩于曹公,更感恩于他的经典。因其敢于“对酒当歌”,因其勇于问天“人生几何”。
而后,我便遇见了“种豆南山”的五柳先生,与他一壶田园的香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让人钦佩;“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让人感动。世间太多的污浊,于是便弃官归乡,留得正气天地间,不能不让人感动。我从中学会了变通,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品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洒脱,我岂能不感恩于陶老先生。
告别了陶潜,我心已“欣欣然”。学到了魏武帝的坚毅,靖节先生的高节,心灵无比充实。不想,又遇到了词中之帝——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总是喜欢吟着自己的词独上高楼,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品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便是拥有诗才的君王在落魄时的作为,习惯了人生应欢笑,才发现忧郁也不失为一种美。笑固然是好事,但哭也不可少;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成败沉浮,我们不可能总是仰天大笑。李后主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情感,我又岂能不心怀感激呢?
我们学习经典,感动于经典,在感动中感知人生的丰富内涵,又怎能不感恩于经典。悄然而心动,心里已满是不变的感恩之情。
教后反思:
1、绝大多数学生“感动于经典”,从而“感恩于经典”,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这条路上,加强阅读教学是必要的,加强“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的训练更是必须的。
2、学生能真正地“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是作文有真情的基础;没有“感恩”之情,在运用经典之作时,不仅表述不够连贯、巧妙,而且总不免与经典之间有些隔膜,很难有自己情感的参与。
作文课题案例之五
让作文更能紧扣话题而文
著名特级教师王大绩说:“话题作文的重大贡献,就在于掀开了标题与材料命题严格限制的衣襟,极大地开拓了考生和作文教学的思维天地,使命题‘不命题’的实质豁然大白。”诚然,一切形式的作文命题均可以转换为话题作文,然后再当作话题作文来写;因此,写好话题作文是写好一切作文的基础。
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我以为“紧扣话题”与“辩证立意”是最重要的。所谓“紧扣话题”就是让话题的字样多次出现在作文中;即使是材料作文,也要让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或材料的内涵多次出现。所谓“辩证立意”就是在审题时要理清话题或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关系,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话题的含义;理清了辩证关系之后,立意时要把这种关系与“人生、自然、社会”相联系,才能保证立意之高远。
以下这次升格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写作文时“扣话题不紧”而进行的。
作文题目:
在人生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雪天。请以“日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习作: 别因阴雨而哭泣
人生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失意也有得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请不要因阴雨而哭泣。日子就是这样:风雨之后才见阳光。
成功时你会被捧得天花乱坠,失意时却会被贬得无地自容。在人生的日子里,既要理智地对待阴霾,又要勇敢地享受阳光。失败烦恼之时,请告诉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得意之时,请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别因阴雨而哭泣,风雨过后便是阳光灿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陶渊明也懂得这一人生哲理。在仕途不顺,官场失意之时,他毅然选择了离开。从此,阳光便开始绽放,径直带他进入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天籁之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可他却仍能自得其乐,悠然南山。仕途遇到风雨,可回过头来便会阳光明媚。因此,在人生的日子里,风雨的出现只是暂时的,没有必要因之而灰心丧气。
日子总是爱捉弄人。在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之时,却总是遭到排挤,仕途一波三折,整天借酒消愁却愁更愁。当你一旦放弃那些令人神往的诱惑,从此你的人生之路便会开满鲜花。李白放弃了对“权贵”的追求,而钟情于山水,结果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诗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失意之后的及时“改道”,让他得到了“诗仙”的美名。所以,失意并不代表着什么,无非就是在告诉你:回过头去,前面没有阳光,只有风雨。
问天下谁是英雄?答:能走过风雨迎来阳光之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当年面对强大的敌人,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秋风落叶,他能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多少次失意之后,终于找到了喜悦,迎来了欢呼。风雨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完全没必要为之哭泣。
日子就是这样:有风有雨也有阳光。只要在阴雨时,能坚强地挺过去,迎接你的就是灿烂的阳光。
病文简析:
本文能理清引出话题的材料中的辩证关系(在人生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雪天),并且能把这种辩证关系与“人生”相联系;这就做到了“辩证立意”,难能而可贵。虽然作文中也有扣话题意识,但是还是不够;没有做到“紧扣话题”(文中有五次“日子”的出现)。
升格建议:
让作文从题目到内容,从开头到结尾,不忘“紧扣话题”(升格后有二十五次“日子”出现);并且使开头有点文采,首尾照应,表述更准确。
升格范文:
别因阴雨的日子而哭泣
人生有失败的日子,也有成功的日子;有失意的日子,也有得志的日子。正如大自然:有阴天雨雪天,也有阳光灿烂的晴天。人生的日子就是这样:往往在风雨之后才见阳光。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请不要在阴雨的日子里哭泣。
成功日子里,你会被捧得天花乱坠;失意日子里,却会被贬得无地自容。在人生的日子里,我们既要理智地对待阴霾,又要勇敢地享受阳光。失败烦恼日子里,请告诉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得意日子里,请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别因阴雨日子而哭泣,往往风雨过后便是阳光灿烂。
陶渊明懂得这一人生哲理。在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日子里,他毅然选择了离开。从此,在灿烂的阳光中,鲜花开始绽放,他径直进入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天籁之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可他却仍能自得其乐,悠然南山。仕途遇到了风雨天,可是回过头来却是阳光明媚日子。因此,在人生的日子里,风雨的出现只是暂时的,没有必要因之而灰心丧气。
日子总是爱捉弄人。李白在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日子里,却总是遭到排挤,仕途一波三折,整天借酒消愁却愁更愁。而当他一旦放弃那些令人神往的诱惑,从此在人生的日子里便开满鲜花。放弃了对“权贵”的追求,而钟情于山水的日子里,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诗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失意之后的及时“改道”,成就了“诗仙”的美名。所以,失意的日子并不代表着什么,无非就是在告诉你:回过头去,风雨之后便是阳光明媚。
问天下谁是英雄?答:能走过风雨迎来阳光之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当年在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日子里,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面对秋风落叶的日子里,他能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经过多少失意的日子之后,终于找到了喜悦,迎来了欢呼。风雨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完全没必要为之哭泣。
人生的日子就是这样:有风有雨也有阳光。只要在阴雨时,能坚强地挺过去,迎接你的就是灿烂的阳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