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8:07阅读:
字号:小|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歌的内容。如2007年江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2007年福建卷,在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后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一交待诗作背景的注释,对于体会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回答上述提问时,就必须关注注释中的相关提示,以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体察诗人的悲怆之情。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时他(王安石)尚未拜相变法”,还处在仕途不遇之中,“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辽国”,那可是个不无艰险的去处。根据注释中的交代,答题者作出时空上的拓展,就能将诗歌中表达的怆情悲意在更深的层次上加以把握。
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2007年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通常分为三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诗歌中的描写,从内容来看,有细节描写;从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从技巧来看,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与抒情,常常相伴相生。抒情方式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如,2007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命题者设题两道,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作者直抒胸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再如,2007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如, 要分析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人》蕴涵的思想感情,回答“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一问,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两句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再结合全词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因为这首词的上片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下片是抒情句,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直抒胸臆,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还有一种说理诗,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诗人李白、陆游、苏轼等的作品,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诗句。诗中若出现蕴含理趣的诗句,我们就应该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
如,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谓人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会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或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也属此类。
2007年湖北卷,为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题。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述理发感。吴融的《华清宫》“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通过写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形成空间对比,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约的《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通过写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形成今昔对比,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