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高考语文临考友情提示3(苏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8:08阅读:
字号:|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2)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3)得全首领以没(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9)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11)敛赏财以送其行
A.(1)与(2)相同,(8)与(9)相同 B.(3)与(4)相同,(10)与(11)不同
C.(5)与(6)不同,(7)与(10)相同 D.(1)与(11)不同,(6)与(7)不同
〖参考答案〗
1.A (⑴⑵⑾来;⑶相当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领;⑼因为;⑽与)
四  分析概括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五   文言翻译
【答题技巧】:
  方 法:  做好“换、留、删、补、调”。
翻译4意识:(1)整体把握意识 (2)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意识 (3)依据分值踩点得分意识 (5)依据语境推断实词意识 (6)依据旧知推断新知意识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 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 “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   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  ⑧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⑩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 ?其…… ?(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诗 歌 鉴 赏 模 块
【考场友情提示】高考分值增到10分,以考律诗、宋词为主,可能变为一诗三题结构或两诗对照阅读,可按五类题材分类指导(已发)。靳老师特别强调“边塞诗的鉴赏”,南京二模考的就是边塞征战诗。
咏物诗与边塞诗一定要重点准备!!
1、读诗题、出处、作者、结句及注释。诗题是诗歌的眼睛,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鉴赏的关键。有的诗歌鉴赏题附有出处或作者,提前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了解有关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倾向等。有些试题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其用意是以此来降低难度,帮助考生顺利地读懂全诗。因此,要认真阅读注释,补注内容对鉴赏一定有作用。
2、运用联想与想象整体把握
①写了什么景事?(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怎样的情?(为什么这么写)
③这种情感通过怎样的方式抒发?(怎么写的)
认识古代诗词景.事.情综合运用的特点
3、根据不同题材鉴赏
①边塞诗(包括唐宋边塞诗词)塑造的大多是边庭将士以及思妇怨妇的形象。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情肠,极尽雄壮慷慨、悲凉缠绵之情。
②咏物诗 这类诗,往往借自然界的景、物,结合景、物的特性和环境,赋予景、物以人格。表现作者的品格与追求,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忧虑,有的则纯粹是表达对景物的喜爱。
③怀古咏史诗  这类诗或览古迹,回顾历史,讽喻当今社会;或对某一史实进行测评判,影射现实,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或借写古代人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其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对个人际遇的感慨。
④田园山水诗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之族不满社会现实,厌恶官场生活,转而回归自然,留意山水田园。这类诗主要表现诗人们脱离官场后的轻松惬意,留恋于山水间的欣喜愉悦,从事农耕的坦然悠闲,当然也不乏消极避世的思想。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山水田园、农家生活,手法大多以画入诗,风景优美,意境清新。
⑤送别(酬答、寻访)诗 友人送别、酬答、寻访,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集中表现友人间深厚真挚的感情。这类诗往往借助环境、情景、结合季节特点,表达朋友间的思念,有理解,有安慰,有勉励,有赞赏;也有的表达一种即时即景的情绪。
⑥羁旅思乡诗  封建社会文人特有的身份、地位以及追求,决定了他们与上层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甚至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仕途坎坷,常遭排挤,贬谪甚至流放,于是羁旅情思便会由事而生,由景而发,也就有了怀才不遇、抱负难展、报国无门的感慨,当然也有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和忧虑。
⑦登临感怀诗  登高望远,逸兴横飞,是这类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往往因有心绪而登,触景而使心绪更重,于是吊古伤今,怀人及己,抒写的大都是对身事、家事、天下事的感慨。
4、运用所学知识,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形象:身份+性格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答题技巧】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