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作文素材 -> 写作素材 -> 正文

写作素材专辑(210)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4:18阅读:
字号:|


   1、说戏岂可戏说
   某电视台播出戏曲知识问答题,请在场观众试答。偶闻两题,两度惊讶。
   其一曰:“《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演哪个朝代的故事?A、秦代,B、汉代。”主持人亮出的答案竟是“汉代”。萧何是汉相,“追韩信”似乎应在汉代;秦亡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是在公元前202年,其间4年非秦非汉,是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登台拜将就在这个阶段,其时刘邦还是汉王(受楚霸王之封),可知尚未进入汉朝。说是汉朝事固然不对,若说秦朝,亦不甚相合。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把该剧列作“秦代故事戏”,以其时尚未入汉,又因不立楚汉专章而附于秦末,倒勉强说得过去。与其称之为汉代故事,还不如说是秦末故事;当然,出题时倘另立“楚汉相争时期”一项,就没有在选择上为自己设置障碍之虑了。
   其二曰:“卓文君故事……给后人留下的成语是什么?”有人回答“孔雀东南飞”,显然大误,主持人说是“举案齐眉”,也不对。举案齐眉是汉代梁鸿、孟光的故事,与卓文君无涉;相关的典故有“当垆涤器”,元·关汉卿《窦娥冤》:“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前人以此两事对举,今人却有混为一谈者。
   说戏是为了普及戏曲知识,但说戏不能变成戏说。
  
   2、喜欢
   近读董桥小品,看到这样的故事:
   听说老舍生前也喜欢收藏一些小古董,瓶瓶碗碗不管缺口裂缝,只要喜欢都买来摆。有一次,郑振铎到老舍家来玩,仔细地看了那些藏品之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地回答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人相顾大笑。
   看到这里,我也不禁会心地一笑。郑振铎认为老舍收藏的瓶瓶碗碗实在不值一提,是从收藏的角度来考虑的,没有啥价值嘛!而老舍则是从兴趣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收藏的东西,他认为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就有价值,老舍的一句“我看着舒服”,实在是耐人寻味。
   买椟还珠的故事让多少代人当作笑话来讲,郑国人只要盒子不要珍珠,被当作不识货的蠢物。我觉得仔细想来也不一定郑国人错了,珍珠贵重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又有谁能说那只装珍珠的盒子不是珍贵的?倘若那只盒子是如鲁班一样的能工巧匠制作的,其价值怕是不会比珍珠低贱吧?我总觉得只要盒子的郑国人或许是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是看中了装珠宝的那只盒子的价值,才故意这么做的。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也不必笑话他,那只巧夺天工的珠宝盒子,既然能让他为之心动,那在眼中就是一件珍贵的物品,我们为什么要用世俗的眼光要求他用世俗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呢?也许郑国人认为,能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远比别人眼中所谓的珍贵有价值得多。
  
   3、21世纪七大悬念
   我们的地球和我们多彩的生活中充满了神秘的现象和未知的谜团。有些重大的谜团自我们远古的祖先开始行走时就萦绕在人类心头,而另外一些则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新涌现出来的 —— 人类是否可以长生不死?我们能够攻克癌症吗?我们能够创造生命吗?灵魂究竟是否存在?光速是不是速度的极限?在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我们能够进行时间旅行吗?对这七个问题,人们一直没有能够给出确定的答案。
   ■悬念之一:永远年轻、长生不死
   青春永驻的秘方并没有隐藏在世界上哪个神秘的地方,而更像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细胞里,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在一个特定的基因里。加利福尼亚斯克里普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对90岁以上的老人的基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99%以上的情况下,这些90多岁的老人的基因的功能完全正常,也就是说,他们的基因都能够指挥指定的细胞产生适当的蛋白质。老年人的基因和新生儿的基因几乎能够同样发挥作用。那么,如果老年的基因和年轻的基因同样有效,为什么我们还会衰老呢?
   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们已经初步找到了答案,但他们还不是很确信。他们提出,衰老的秘密可能就在一个名叫p21的特定基因上。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基因紧急制动闸,当它被启动并且发挥作用时,它会让受到毒素污染或者辐射破坏的细胞停止生长,这样就会给它们时间进行修复。分子基因学教授伊戈尔·罗宾逊启动了人体细胞内的p21基因,并分析了它对上千个其他基因的影响。他惊奇地发现,那些受影响的基因变成了平滑粒状,并且停止了生长。换句话说,它们衰老了。
   “这种模式非常惊人,”罗宾逊说道,“启动了这个基因,就造成了无数个其他基因的重大变化,而这些基因都与衰老和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发生关联。”
   罗宾逊的同事们发现,p21有选择地对40种人们已知的参与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基因进行抑制,这样就马上让生长停止下来。与此同时,它促进了50种其他基因的活动。这些被p21刺激起来的基因之一就与早老性痴呆病人脑中发现的动脉粥样斑的成分相关。其他的基因则产生各种蛋白质和酶,直接引发动脉硬化症和关节炎。
   癌细胞都有一个不寻常的特征,那就是它们是不死的。只要能够得到营养,它们就不停地分裂。健康细胞却不是这样的,在它们的染色体末端都带有一个类似定时器的结构,它限定了一个细胞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次数。这些定时器被称为端粒,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为你的鞋带末端的塑料帽,它们可以防止鞋带散开。每次细胞分裂时,这些端粒就会被挤掉一点,当端粒完全掉落之后,细胞就停止分裂了。
   癌症正是在这个环节上乘虚而入。在九成以上的癌细胞酶中,发现了一种叫类端粒的化合物,它能够自动替代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上所掉落的部分,这样端粒就不会消失,癌细胞就可以不断地分裂。如果健康的细胞上也能够产生出类端粒的话,可想而知正常的细胞也可以变为不死的。由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叫根隆的生物技术公司共同进行的试验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悬念之二:人类会不会治愈癌症
   癌症是200多种疾病的统称,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健康的细胞发生变异,开始胡作非为。以往人们的普遍观点是,基因在这个变异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兄弟之中有人患有癌症的话,你就有很大的可能患上癌症。
   但是,也许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2000年夏天,医学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就基因和环境对癌症的相对影响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被公之于众。该结果使持有传统观点的人们大跌眼镜:人们的食物、生活环境、职业、以及特定的一些坏习惯,包括抽烟和过量饮食在内,都比家族的癌症史更能够影响癌症的发病率。
   科学家们对瑞典、芬兰和丹麦的总共89576对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因为双胞胎的基因具有相似性。在察看医疗记录之后,研究者们选择了那些双胞胎之一患上癌症的家庭,然后观察另一个双胞胎身上会发生什么。
   观察的结果表明,基因的相似并不能决定一切。而诸如抽烟、饮食习惯不良、缺乏锻炼,或者接触到辐射、污染和致癌性化学品这些因素,更容易引起癌症。解决癌症谜团的钥匙并不是药片,而是预防。
   ■悬念之三:我们能不能创造生命
   纳米技术是通过逐个原子的组装来构成极小的装置的一项制造技术。 如今IBM、施乐和英特尔这样的高技术企业都开始重视这项技术,他们的兴趣源于一种叫做“自我组装”的物理现象,根据该现象的原理,如果铺设了适当的基础构架,就可以在上面“长”出毫微米管道、毫微米球体和毫微米半导体来,这样就可以给计算机提供高精度、高性能的极微小的组件。
   这样的技术能不能用于生物体呢?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利用人体细胞内所发现的蛋白质肌动蛋白来创造自我组装的有机体结构。负责开发的杰拉德·翁说,“我们的肌动蛋白薄膜胶囊处在平衡状态下,并不需要能量来维持其稳定。”他们的实验室正在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做到让自我组装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生命呢?由加利福尼亚技校、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组成的小组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已经在计算机内创造出了“数字化的生物体”,他们发现,这些计算机创造出的有机体对周围变化的反应,与真实的生物体,如细菌、真菌和果蝇等十分相似。
   “对生物系统的生命最最基本的问题做出解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生物系统已经经过了40亿年的进化,变得极其复杂了。”加利福尼亚技校的克里斯·阿达米说,“地球上生命的产生都是因为很久以前的一次偶然。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来,所以如果我们回顾这一切的话,是否能够获得一些对生命的概要认识呢?”
   阿达米所做的工作,是在已经对活的生物体进行实验,即埃·科理细菌实验之后,第一次用数字进化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的模拟生命研究。他说,“我认为我们已经让生物学家们确信,人造生命并不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妄想,它还可以回答一些关于生物学的最基础的问题。”
   ■悬念之四:灵魂究竟何在
   在近期由圣迭戈加州大学、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以及梵蒂冈所组织的一系列会议上,神经系统学家们和神学研究者们已经开始详细地探讨人类灵魂的物理性质。
   而神经系统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监测灵魂的技术。这是一台极其灵敏的仪器,叫做旋转三头单点发射式断层分析扫描仪。
   “人类最深受感动的一些体验,有可能会被简化为特定的脑部功能,而这些功能还能够通过先进的脑功能研究来测量,这会使不少人感到烦恼和困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神经系统学家,安德鲁·纽伯格这样评论道。他和一位名叫尤金·阿吉利的同事,用上面提到的那台扫描仪对冥想的人的大脑进行了详细的探查。
   首批实验的对象是佛学家,他们同意将静脉针插入自己的胳膊里。当他们达到了深度冥想的状态时,他们便向纽伯格示意,后者随即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到他们的血管中。在血液流经大脑时,那些较为活跃地参与冥想的细胞吸收了更多的同位素,随后发出了更多的辐射,这些都被扫描仪记录下来。
   纽伯格预言到,“我们希望,这些实验将是一次给科学研究带来启蒙的令人兴奋的旅程。”
   ■悬念之五:光速是速度的极限?
   90年代中期,威尔士大学的米格尔·库比埃尔就提出,可以建造这样的一艘宇宙飞船,它能够将前面的空间缩小,将后面的空间扩大。这样做相当于将飞船的出发地向后推开,同时将目的地拉近,这样便有可能达到比光还快的速度,但是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于,它非常耗费燃料,于是这个计划被放弃了。
   迄今为止,超越光速最好的证据,来自于普林斯顿大学NEC研究院由王立俊(音译)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在实验中,记录到一束光的脉冲,以大于每秒186000英里的速度穿过了一个充满铯的腔室。王的实验小组将该成果发表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我们的实验表明,没有任何物体能够比光运动得更快的观念是错误的。”王兴奋地说道。
   ■悬念之六:人类是否宇宙间的惟一生命
   深层空间近期的两项重要发现,都使我们更加确信宇宙中还存在着其他生命。其中之一,是在银河中段附近的一团神秘的星云,另一个是脉冲星发出的辐射波。
   在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置于亚利桑那州的基特山顶那台12米太空望远镜对银河进行观察时,天文学家们在一团正在形成新星体的星云中发现了糖类。美国国际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宇航中心的专家杨·米·霍利斯说,“这一发现意味着,在恒星周围产生行星之前很久,很有可能作为生命先驱的化学物质就已经在这样的星云中生成了。”
   虽然这种物质远在距离地球26000光年之外,它的发现也足以使天体生物学家们感到格外兴奋,因为这种由碳、氧和氢组成的8个原子的分子能够很容易地与其他分子结合形成核糖。核糖是核酸DNA的基本组成部分,而DNA正是所有活的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化学载体。
   另外,自1967年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不断收到穿越空间、准确定时的无线电脉冲,就像灯塔发出的信号一样。在2000年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一位学者提出证据表明,脉冲星已经被发现并定位,并且正以某种模式发出智慧的信息,只是信息的具体的含义还有待破解。
   ■悬念之七:我们能否进行时间旅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我们至今还只能验证他所提出的理论的一部分。
   其中一个理论是关于他的一条悖论。一位宇航员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它的同胞兄弟呆在家中。当宇航员回到家中后,发现他的兄弟已经变成了一个老人。真正发生的事情,爱因斯坦认为,是在火箭上的时间变慢了,从而让宇航员保持了年轻。
   为了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你需要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运动。有人用两台超高精度的原子钟做了一个相对简单一些的实验,在协和式飞机上飞行的原子钟,的确比放在实验室里的另一台一模一样的钟走得要慢上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含义是什么呢?实际上,你要以协和式飞机的速度飞行上100年,才会比另一个乘公共汽车的人年轻千分之十秒。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人可以通过时间旅行回到更早的时间,但实际上面临着许多问题。
   时间旅行已经越来越不是科学上的禁忌话题,人类建造时间机器的机会正在逐渐增大。在21世纪的末尾,我们或许会与来自22世纪的客人共聚一席,这样的情景到时可能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4、中国人十大隐私语
   那事儿
   “那事儿。”“哪事儿呀?”“不就是那事儿吗!”中国的语言有一种含蓄之美,说起来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指代词,可一用到特定的语境中,便有一些特别的意思,之所以不直接说出“那事”到底是“哪事”,通常是因为不便宣之于口。而且如此一来,信息量极大,想象的空间也大,比如办公室里议论张主任和刘秘书之间的“那事儿”,十个人可能有十个版本,两人的隐私也就被一网打尽了。
   作风问题
   作风问题特指在男女关系上的非正常现象。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人的概念中,作风问题几乎是隐私的唯一内容。“作风问题”这一说法非常暧昧,本来与工作无关,但人们对某个人的工作评价又常常把它扯进去,某位领导干部常常会因为其作风方面的问题而影响前途。也许在这一点上,中国老百姓和外国老百姓的态度是最一致的,都希望领导者的隐私大曝光。
   忙什么呢
   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多不用疑问句,Hello两声就完事了。中国人以前爱问“吃了吗?”现在改问:“忙什么呢?”也许也是随口一问,但也同样让人难于回答。“还没吃”或“没忙什么”全是废话,认真报告就显得傻。究其根源,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交往的国家,知根知底是好朋友的标志,不是说一点隐私都不能有,而是在大家的概念中,似乎只有涉及到男女之间的事才算得上隐私,对于其它的则双方都有“知情权”——不管你爱不爱说,爱不爱听。
   你是属什么的
   现在已经知道女人的年龄不便问了,但还是很想知道,于是就迂回一下,一般人再反常从长相上也差不出12岁去,类似的还有“你哪年大学毕业的?”
   待遇还行吧
   中国人互相攀比的心理集中反映在对别人收入的好奇心上。在外资企业和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员工之间不许互问薪金已成为规矩。即使在街上,“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这样直接的问话也已显得生硬和唐突。于是一些富于语言技巧的人把好奇心隐藏在关切下面。”你那儿待遇还行吧?”“对薪酬方面满意吗?”因此,一句含糊的“还行”、“过得去”绝对是不令人满意的,回答越详细越准确越好,“三四千”都属态度不好的。
   你是哪里人
   在所有常用问话中,这是最没有顾忌的一句,刚一认识就敢问,稍微熟悉就更要问。从来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其实这句话还真烦人,一个是中国人的籍贯特别复杂,不容易说清楚,很多人从小长大的地方和父母的籍贯毫不沾边;另一个是,中国地方太大,一些地方的人难免名声不佳,甚至于作为当地人的本人都不以为然,也不以出身为荣,自然不愿时时提起。有些人的回答是这样的:“你看我像哪里人?”然后不置可否地笑一笑。
   无可奉告
   这句本应出现在正式场合里的外交辞令,现在已被许多普通百姓用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通常为了减低这句话的严重性,说话人会以一种玩笑的态度处理,但还是给人以缺乏技巧之感。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那个被记者穷追不舍的乡镇干部,竟也把这几个字挂在嘴边。
   男的还是女的
   这是办公室里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某君不在的时候,有同事替他接听了电话,他回来就问:“男的还是女的?”同事们就在一边起哄,说你不从实招出近来有啥“艳遇”就不告诉你对方留下的回电号码。在最看重隐私的现代,办公室却成了一个最没有隐私的地方,看似隔绝的一个个小格子,却完全暴露在老板的眼皮底下,打瞌睡、吃东西、讲私人电话都有极大的风险性。
   这是我同学
   一个男人与年龄相仿的女人(但肯定不是妻子)在酒吧约会,被熟人撞见时,非常简单地介绍“这是我同学”,对方肯定不信,就算是同学也不是一般同学,于是瞎猜一番,好奇心快烧着了。现代的同学跟古代的表兄妹一样听着暧昧。
   请勿打扰
   很多中国人是从第一次住星级酒店时知道这个说法的,但有意识地使用酒店提供的这块牌子的人并不多。从“文革”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大都有在招待所和旅社里住宿而被服务员不打招呼破门而入的经验,多数情况下是送开水,有时也就是看看,不说话,表情漠然,弄得人莫名其妙。也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现在有人一住酒店便亮出此牌,出了门又忘了摘下,弄得乱七八糟的房间没法儿打扫,他还抱怨服务不好。
  
   5、看不懂的哈佛
   1986年,恰逢哈佛建校350周年,校庆与该年的毕业典礼联合举行。因有罗斯福总统出席哈佛300周年校庆的先例在,故哈佛有意邀请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参加盛典。邀请传到白宫,里根欣然接受,同时提了个条件,他不能白来,最好授予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对于总统阁下的小小请求,哈佛董事会讨论时发生了争执,难以敲定,旋即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但多数人的立场是:堂堂最高学府,岂可给一个电影演员什么学位?最后不了了之,里根没有得到学位,也没有莅临哈佛校庆。
   倘依国人的眼光,我想起码有三个看不懂:
   一不明白,区区一个博士学位,而且又是“荣誉”的,赠给美利坚总统,让里根名正言顺地到校参庆,如果再作篇重要演讲,能为哈佛增添多少风光!可哈佛不屑于此,令总统吃了回闭门羹。
   二不明白,授予学位这档子事,董事会主席或校长拍板不就得了,用得着开校董事会讨论,还要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小题大作,自找麻烦。民主这劳什子也太碍手碍脚啦。
   第三个叫人看不懂的是,哈佛就不怕因此开罪总统。哈佛虽为全美大学的“老大”,可说什么也难与一国至尊的总统相比,论级别,哈佛顶多相当于州、部级嘛,总统可是硬梆梆的国家级呀!如此不给面子,以下犯上,日后白宫和里根给穿小鞋怎么办?
   这么一想,横竖觉得哈佛拒给里根荣誉博士学位,是太自命清高了,太不明智了。说得直白些,则是不识抬举!
   看看咱这儿,别说总统级的大人物、大名流,而且是亲开金口;为了借名沾光,制造轰动效应,影视明星早一个个地被延揽进高等学府,当上了真资格的教授。牛群已赴安徽大学任兼职教授,冯巩去中央戏院办相声班,农民出身的制片人邓建国,也干上了天津师大教授。至于某些厅长、局长、处长,更早有了名牌大学的博士、教授、博导之类头衔。里根莫说贵为总统,就算演员也是好莱坞出身,可哈佛居然连个荣誉学位都不肯给;若在中国,送个院士、博导,抑或名誉校长什么的,也是小菜一碟,没人敢说三道四的吧。
   哈佛呀哈佛,你太看重学术尊严,太过独立、民主,太不懂人情世故。倘不是这样,有谁能帮咱看懂哈佛,破解里根吃闭门羹这个谜团?!
  
   6、话说《金瓶梅》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注等史料,经说书艺人的加工,历数百年最后定稿于罗贯中。《水浒传》是以《宋史》和《宣和遗事》及元曲中的许多梁山泊英雄故事为蓝本而加工演化,最后成于施耐庵之手。《西游记》则是根据《唐史·三藏法师传》记玄奘往西天取经这段史实演化而成的,是部神魔小说。然而,唯独《金瓶梅》不以史书为依托,而是借小说《水浒传》中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把故事引申开来,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生活,通过写西门庆的一个家庭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腐败,这在我国小说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后来的《红楼梦》写贾家一族的家史学的就是《金瓶梅》的写法。明史专家吴晗早在三十年代就撰文,说《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等,是一部明末社会史。
   成书于明代的《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当作“淫书”,因此被禁。其实这真是冤枉了它。
   《金瓶梅》是因“淫书”而被禁,其实这是个表象。在它之前的《水浒》并非淫书,也照样被禁了。究其缘故,是因为写了封建社会的专制、黑暗、腐败,这才是被禁的实质,它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是一部诽谤统治者的“谤书”,这是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不敢道破的天机。
   其实,考查《金瓶梅》的原著,并无淫秽的描写,这些淫词秽语是在吴中刻本中伪称为《金瓶梅词话》之后才有的。如果把《金瓶梅》中的淫词秽语删去,还其本貌,它不失为一部文学性很高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现在有个误会,认为淫秽语多的才是原书,海外的很多出版商打着“足本”的名称,其实就是针对着这种心理而来。
   《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到底是何许人?300多年来众说纷纭,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据考查,涉嫌的作者竟有12位之多,连李笠翁、徐渭、李卓吾等都被列为考疑的对象,但说法最多的不外兰陵笑笑生与王世贞俩人,不过仅仅因为兰陵笑笑生是山东人,与小说中之方言有诸多相同而论定《金瓶梅》之作者即兰陵笑笑生,显然根据是不足的。
   据《野获编》记载,王世贞作《金瓶梅》乃出于为父报仇。王世贞是出名的大孝子,其父被奸相严嵩所害,史传严好读奇书,王世贞乃著《金瓶梅》,在书角蘸以砒霜毒液,然后将书卖给严嵩,严嵩读完此书,遂毒发而死。这个故事很有传奇色彩,但依然没有确证,仅仅是传说而已。
   近年来,《金瓶梅》研究已在国内外文学及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但此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某些人把它作为“古代性学”和“性文化”来研究。性学固然是值得研究的一门知识,但如果热衷于把《金瓶梅》研究引入此道,而忘了它的谤书的社会意义,这将是舍本求末,会步入歧途的。
   如果洗刷掉《金瓶梅》淫乱的内容,它具有其他古典小说所不备的两重优点,这就是它既有近似于《红楼梦》的言情,又有近似于《史记》的谤书性质。《史记》也是一部“谤书”,但前者是借写世情以暴露之,曲折而委婉;后者则是借托历史予以激烈的抨击,是比较直露的,但两者都是暴露文学。从暴露封建专制黑暗这一意义来讲,《金瓶梅》不逊于《史记》、《水浒》、《红楼梦》。尽管它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远不及《史记》与《红楼梦》。
   《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外文译本,被有关学者认为是世界文学的财富。现在是到了把它解放出来的时候了,使它恢复名誉,摘掉“淫书”的恶名,“质本洁来还洁去”,以弘扬它鲜为人知的“谤书”的积极意义。
  
   7、牛顿的黑匣子
   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逝世。在他84岁离开人世时,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伏尔泰是这样描述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屈指可数。”就在牛顿去世后不久,18世纪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薄柏总结了世人对牛顿的评价:自然和自然规则在黑夜中躲藏,主说,让人类有牛顿!于是一切被光照亮。这句诗仍铭刻于牛顿的墓志铭上。
   从18世纪起,牛顿开始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家时代首屈一指的最伟大的人,一位理性主义者,一个教会我们在冷静的和纯粹的理性路线上思考的人,牛顿的名字一直是科学的代名词。
   但是,牛顿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完全像我们在脑海中习惯想象的那幅图画一样。当然,这并不是指他不伟大。正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请不要在此猜想我今日的目的是通过描写来贬损剑桥最伟大的儿子。我正努力宁愿像他自己的朋友和同代人看他那样去看他。他们毫无例外地视他为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一切都源于一个神秘的箱子——牛顿的“黑匣子”,这个大箱子里,保存着曾占据和完全吸引着他那颗热情和智慧的心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证据。
   他没有在离开剑桥的时候销毁它们,而是把它们保存在那个箱子里。深深震惊着任何一双18或19世纪,甚至是我们现代人的探索的眼睛,那里面保存着数以百万字的他未发表过的著作。这些是牛顿在整个一生中艰难地隐藏着的秘密。
   秘密随他逝去,在他死后,有人试图了解这个尘封的秘密。毕肖普·霍斯利奉命检查过这个盒子,并希望出版盒子里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盒子中的内容后,惊慌失措地猛然把盒子盖盖上了。100年后,戴维·布鲁斯特再次查看了那个盒子,但他选择了小心地摘录和用几个严肃的小谎言完全掩盖了所有的蛛丝马迹。
   因为盒子中那100万字以上的鸿篇巨制,对我们的现实和科学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了作为我们对于探究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头脑的吸引人的侧面而言。
   牛顿当时潜心研究的是长生不老药、基本金属向黄金转化的可变性。正像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在戏剧《在好国王查理的黄金岁月》中,放入牛顿口中的话一样,剧作家借角色表达了牛顿的心声:“有如此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物质的转换,长生不老药,光与颜色的魔术,压倒一切的是圣经的隐义。当我集中思想专注于这些时,我发现自己漫游开去,进入到沉思无穷系列数目的闲散游戏中,并将弧分成不可分的短三角形边。多么愚蠢!多么大的时间浪费,无价的时间!”
   秘密著作的另一大部分是他推想和求索的宇宙的秘密真相——所罗门神殿的力量,启示录、丹尼尔之书和关于教会历史的数百页论述。
   文献还表明了牛顿对炼金术的痴迷,在1650年左右的那个年代,以出版商库珀为中心的人在此后的20年里复兴了对15世纪英格兰炼金术的兴趣。
   在剑桥图书馆中也有着相当数目的这样的手稿,而且在那20年里,牛顿沉溺其中。这恰好是他构思《原理》的几年。他全身心地投入,试图解读传统留下来的疑团,并留下了至少10万字的实验记录和手稿。
   在这些奇特的研究中——牛顿一只脚在中世纪,一只脚为现代科学踩出一条路——度过了他人生的第一阶段,在三一学院的生活时期。
   看他那时的研究,所有人都会认为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而是魔法家中的最后一个。他的天性的玄奥、隐秘的,又有着深深的神经过敏,他的后继者惠斯顿把他评价成:“我所曾知道的最惧怕、小心和多疑的性格之一。”所以他整个地疏远女性,终身未娶。
   在很早期的生活中,牛顿就在三一学院里抛弃了正统的信仰,他完全反对古代权威的解释,而认为“三位一体”的教义应该是后来伪造的。为此还写过广泛的反三位一体的小册子。他对这种异端的持有,更加剧了他的沉默和性情的内倾。
   直到《原理》的出版,才使他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了一个彻底的改变。他的朋友们认为他必须从三一学院的生活中拔出脚来,否则它会很快让牛顿走向精神和健康的衰落。在朋友的劝说和自己的努力下,牛顿终于抛弃了他的那些魔法研究,从事了一些高贵、有酬的职业——比如皇家学院院长,宪法院教职,造币厂设计员等等。当他的生活转折点到来之后,他才把他的魔术之书放回盒子。也同时把17世纪扔在身后,演变成传统的牛顿的18世纪形象。魔法已尽忘,他成为了理性时代的智者和君王。正统的伊萨克·牛顿爵士已远离了诞生于17世纪的孩童魔法,成为了我们传统中认为的18世纪的伊萨克爵士。
   但是,也请相信,秘密的异端和迷信,曾是牛顿一生的研究。这个神奇的灵魂,解答了如此大量的问题,通过纯头脑力量探到了自然的秘密。
   牛顿的生平
   1642年12月25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1661年 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工读生。
   1664年 获得三一学院奖学金,开始专心研究。
   1665年 大学毕业。发明二项式定理。
   1666年 发现万有引力、微积分学,研究光谱及望远镜。
   1667年重回剑桥大学,被选为特别研究员。发明反射望远镜。
   1668年获硕士学位。
   1669年任三一学院的数学讲座教授。开始讲授光学。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1672年 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675年发现《牛顿环》,提供光的《微粒说》。
   1677年 莱布尼兹宣告发明微积分学,两人开始论战。
   1684年开始写《数学原理》 。
   1687年 《数学原理》出版,举世震惊。
   1689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母亲过世。
   1692年患上神经衰弱。
   1699年任造币局局长。
   1703年任皇家学会会长。
   1704年《光学》出版。
   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
   1708年微积分学公开论战。
   1727年3月20日,牛顿病逝于伦敦郊区。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成就
   在数学方面:莱布尼茨曾说过:“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他从二项式定理到微积分,从代数和数论到古典几何和解析几何,甚至在概率论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牛顿在数学上最卓越的成就是创建微积分。他不但清楚地看到,而且大胆地运用了代数的方法论,完成了积分的代数化。从此,数学逐渐从感觉的学科转向思维的学科。
   牛顿是极坐标的创始人。牛顿在代数方面也作了经典的贡献,他大大推动了方程论。他发现实多项式的虚根必定成双出现。牛顿还设计了“牛顿方法”。
   在天文学方面:在牛顿之前,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曾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牛顿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牛顿年轻的时候,就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照一定轨道运动的理论。但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他感到一定有种隐藏着的力量在牵着这些行星,使它们不至于脱离轨道,在天空中乱飞。月亮绕着地球运转,一定是有种力在牵着它;一件东西向地面落下,也是因为被这种力吸向地面。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牛顿发现任何物体都具有吸引力。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各个物体间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牛顿还把这个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后来它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它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都有普遍意义。
   哈雷彗星本来也应带上牛顿的名字。因为没有牛顿,哈雷是永远也不会有这一重要发现的。17世纪初,牛顿开始把他的万有引力理论应用于天体研究,以确定行星、卫星以及彗星的运动。牛顿的挚友和同事埃德蒙·哈雷,对他的计算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1684年拜访了牛顿。哈雷与牛顿的讨论使得哈雷得出结论,1682年出现的那颗明亮的彗星同分别于1531年和1607年两次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彗星,并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16年后,哈雷还未能证实他的预测便去世了,但是这颗彗星的确再次出现了。从此,人们便把这颗彗星叫做哈雷彗星。
   在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他通过倒置棱镜,又把七色光带综合为白光。这样,就正确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能够放大40倍,通过它,可以看到木星上的卫星。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力学上:牛顿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深入研究,解释了众多的力学现象,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8、海鸥觅食的启示
   二战期间,英德两国在大西洋展开了一场潜艇大战。虽然德国潜艇性能先进,又非常关于隐蔽自己,但英国人总能及时发现并抢先进行攻击,致使德国潜艇损失惨重。
   原来,英国的一位叫托马斯的潜水艇长早在战争一开始便着手研究如何对付德国潜艇。在潜艇战中,由于双方都能充分利用雷达技术及时报警,因此,谁能在雷达探测范围之外侦察到敌情,才能真正拥有决胜权。
   一天,托马斯少校的潜艇停在军港检修。他独自在海滩上散步。突然,他看到不远处的海面上,漂浮着潜艇里扔出来的剩饭菜,一大群海鸥正在争相觅食。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
   从此,只要潜艇巡航,他便命令士兵不断地向海面上投放食物。士兵们发现,总有大批海鸥在潜艇周围的海面上争抢食物。时间一长,即使不投放食物,海鸥一发现海水中有潜艇的黑影在移动,也会在海面上尾随盘旋,等待食物。
   起初,士兵们对此并不理解,抱怨浪费食物,但少校依然我行我素。过了一个多月,德国的潜艇在海上兴风作浪,并向英国潜艇发起挑战。托马斯少校给士兵们下达命令:“一旦海面上发现有海鸥集结飞翔,就可断定那儿有德国潜艇,立即攻击!”
   这时,士兵们才明白少校的苦心。这样,海鸥成了英国的“反潜雷达”。在海鸥的帮助下,英军击沉了数十艘德军潜艇。
  
   9、蝴蝶纷飞
   1941年8月初,几十万德军将列宁格勒团团围困。在地面强攻遭到苏军顽强抵抗未能奏效的情况下,德军决定轰炸列宁格勒的重要军事目标,以摧毁该城的防御体系。获悉德军这一企图后,苏军决定对重要军事目标实施伪装,但却没有理想的伪装方案,指挥官们为此焦急万分。
   一天清晨,在位将军在视察阵地时,偶然发现几只蝴蝶在花草丛中飞来飞去,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这位将军深受启发,立即去找他熟悉的一位蝴蝶研究专家施万维奇,要他主持一套蝴蝶式防空迷彩伪装。蝴蝶专家不负重望,他参照蝴蝶翅膀花纹的色彩和构图,将保护、变形和仿造三种伪装方法综合起来,在活动目标上涂上同地形相似的多色巨大斑点迷彩,改变基外形轮廓;在固定军事重地遮障上涂染与背景相似的迷彩图案。
   就这样,他们为列宁格勒数百个军事目标披上了神奇的“隐身衣”,使德国飞机一时难辨真假,判断不出目标的真实位置。当德军轰炸机群飞临该城上空时,原定的袭击目标一个也找不到了,无奈之下只好胡乱丢下几颗炸弹仓促返回。
  
   10、萤火虫消灭蜗牛
   当我看到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时,不由大吃一惊。资料上说,萤火虫竟然是食肉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
   我迷惑了:萤火虫看起来那么小巧、柔弱和笨拙,怎么对付得了蜗牛呢?而蜗牛是那么敏感和警惕,它的很多天敌常常拿它无可奈何,又怎么可能会被小小的萤火虫吃掉呢?及至看完全文,我才恍悟。
   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扰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最多也就敲五六次。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对其冒犯并不在意,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还很舒服。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就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去。而一只蜗牛,可以供不少萤火虫吃上好几天。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