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作文素材 -> 写作素材 -> 正文

写作素材专辑(272)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4:21阅读:
字号:|


   1、被斥责的勤奋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
   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勤奋的学生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遍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
  
   2、苦难是道加法题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时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生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美国曾对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区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涵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减法题,那么答案你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无穷数。
  
   3、一加一可以大于二
   一个犹太人如此教导儿子:“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大于2。”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而产生的大堆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人应标,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犹太人的儿子当时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终止了休假,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一言不发,立即与政府部门签下了协议。
   消息传开后,纽约的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僚也认为废料回收吃力不讨好,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举动实乃愚蠢之极。
   当这些人在看笑话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则加工成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他甚至把从女神像身上扫下来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这些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原来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卖出,且供不应求。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商业化的社会永无等式可言,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在点钞票而累得气喘吁吁。这里面的奥妙在于:你认为1加1等于2,而他则坚持1加1可以大于2。
  
   4、沃尔玛:不看文凭
   排名全球500强之首的美国零售帝国沃尔玛,被管理界公认为最具文化特色的公司之一。《财富》杂志评价它“通过培训方面花大钱和提升内部员工而赢得雇员的忠诚和热情。管理人员中有60%的人是从小工做起的。”在沃尔玛,很多员工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拥有一张MBA文凭,并不见得能够赢得高级主管的赏识,除非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杰出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这并不是说公司不重视员工的素质,相反,公司在各方面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为每一位想提高自己的员工提供接受训练和提升的机会。在一般零售公司,没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根本不会被考虑提升为经理,而在沃尔玛,经过六个月的训练后,如果表现良好,具有管理好员工、管理好商品销售的潜力,公司就会给他们一试身手的机会。先做助理经理,或去协助开设新店,如果干得不错,就会有机会管理一个分店。因此,今天的沃尔玛公司的绝大多数经理人员,产生于公司的管理培训计划,是从公司内部提拔起来的。
  
   5、永远做一个勤奋的人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出,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定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大富翁了,可他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国庆节)。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
  
   6、失败不是句号
   有家企业招聘文职人员,招聘过程十分简单,就是让每个应聘者讲一则生活、工作中失败的故事。应聘者当中,不乏博士、硕士,但最后他们都被一位中专生击败。
   这位中专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她说,她中专毕业后,来到深圳,应聘在一家公司任秘书。公司很大,员工也多,每月中旬老板都要例行向员工讲一次话。有一次,老板的秘书出差,讲话稿由她起草。写好之后,老板忙于事务没有看稿,时间到了便匆匆讲了,结果读错了几个字,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很生气,便将她辞了。
   经打听她才知道,老板的文化程度不高。当年老板闯深圳的时候,仅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此,她自责自己,要是在那些难认的字的旁边注上同音字就好了。
   “这不是你的错。”有人同情她说。“不是我的错,但至少说明,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秘书。因为秘书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吃透领导,我对他了解不够,就是我的错。” “那是你应聘的时间太短。”又有人为她辩解。“这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我的工作主动性不够。”
   这时,总经理宣布她被录取了。
  
   7、中国的各种别称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渥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8、给中文一点空间
   近日,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希望社会和高校能多给中文一点空间。尽管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由于定位模糊而广受争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被一再压缩甚至被相当部分高校取消的大学语文获得重新定位。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在不少高校的理科院系,大学语文一再被挤压,甚至被取消。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他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近几年来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大下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近段时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深有感慨地说,无论现在的大学生学什么专业,打算将来做什么职业,都不能让他们对中文陌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陌生。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呼吁,汉语教学日趋尴尬,希望能多关注一下大学语文。“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听起来有点荒唐,但却是事实。专家们指出,一方面是汉语的国际地位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为热门专业,一方面是国内汉语教学的地位在下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不无忧虑地提到,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很少,尤其不读经典,大都是看杂志或是上网浏览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英语,其次才是专业课,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是专业课的六倍以上。他表示,要给中文一点空间,不然,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9、读书是一种回味
   之于读书,回味似乎更隽永更厚重。回味,可造心境。在慢慢掂量中,在细细思量里,读书人款款走进智慧的芳圃,采撷思想的精华,畅然有了不受名缰利锁束缚的自由。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不断诵读,不断回味,还怕品不出书魂、书香、书韵?
   回味,需要反复咀嚼且品味。回味书中的情节、细节,哪怕是一句话,有时都可令读书人以为哲理无穷,视为至宝。
   回味,有时妙不可言。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乃回味的一种境界。
   有人提出,读书最好是进入边缘状态,既能深入其中,又能冷眼旁观。实现这一目标,回味乃是良方。如果说,回味是一种杂糅、磨合、交流的手段的话,那么让各种风格与精神资源之间进行反复捣弄,这样就能让读书人的思维显得饱满,其精神世界富于弹性.
  
   10、别剥削孩子的劳动
   据媒体报道,深圳一小学近日开展体验教育,专门组织学生争当“皮鞋美容师”和“小小按摩师”。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孩子们平时得给老师擦皮鞋和按摩。学生们的“服务”,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引起了各方的争议。
   如果把学生这种“服务”的对象换成自己或父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因为,自己擦自己的皮鞋,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如果是给父母擦皮鞋或按摩,是报答养育之恩,为父母分担劳动,也理所应当。可是,对老师就不同了。师生的关系是教学关系,不能让学生进行无偿“服务”。老师自己也知道“擦皮鞋和给人按摩都是很脏、很累的活,一般没人愿意干。”老师平日要得到这些“服务”,要么花时花力自己动手,要么花钱获得,而现在却无偿从学生这里得到,这是不公平的。
   学生的任何劳动只要不是出于公益目的,校方和社会都不能无偿占有。该校“开展体验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这实质上是老师对学生劳动的一种不平等“剥削”,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