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78)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4:23阅读:
字号:小|大
1、高级职称到手了
高级职称到手了,可以歇一歇劲了,就像马拉松队员到达终点了,就像寒窗12载的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
高级职称到手了,不必再参加无穷无尽的考试了。什么职称计算机考试、职称英语考试、什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普通话测试、创新思维考试,有哪个考试的组织者不是以捞钱为目的,又有哪个参考者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其实,只须说几个小故事,你就会明白这种考试是什么回事了。
有一位先生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将鼠标抓在手上在空中舞动者,用尽了全身的劲儿,显示器的白箭头还是不动,急出了一身汗,喊来了监考者,说:“你看,我的鼠标有问题。”监考者说:“你应该将鼠标放在桌子上。”然而,就这样一位先生,后来居然“金榜题名”,拿到了中级职称计算机合格证,你说奥妙不奥妙?
高级职称到手了,不必再像小媳妇一样过日子了。哎哟,你不知道当今的一些领导呀,在发文中、讲话中动不动就会拿评职称要挟人。大到违法乱纪,小到鸡毛蒜皮,都可以成为不让你晋升职称的理由。“谁要是在春节参加赌博,一经发现3年内不得评职称。”“谁要是不实行计划生育,3年内不得评职称。”“谁要是在这次阅卷中出了问题,3年内不得评职称。”一句话,不管他要你做什么,要你不做什么,都可以说,谁要是怎样怎样,3年内不得评职称。
现在,高级职称到手了,你再这样说就对我不起作用了———当然,也不可以完全放松。领导讲了,现在改革了,不搞职称终身制了,要实行评聘分开了,你评上了高级职称,我未必就聘你担任高级职称,你要翘尾巴,我让你下岗也未尝不可。你到哪里去喊冤?
2、孩子维权
据报道,12岁的姜胜(化名)在挨了父亲两巴掌后果断拨打110招来警察。没过5分钟,警察就找上门来,父亲这才知道小家伙进屋后打了110,说有人虐待儿童,让警察快来管管他父亲。
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为自己“维权”了,这是令人惊喜的。其实这种孩子求救于警察‘维权”自己权利的行为在国外已是非常普遍了,因而孩子的父母亲是不敢打孩子的。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像姜胜这样有“维权”意识的孩子并不多见。
据报道,通化市某农村小学男教师栗锋在任教4年间,竟对自己所带班级内20余名女学生进行了数十次的强暴和猥亵。这其中固然有栗锋的父亲、某村党支部书记栗福臣和栗锋所在学校的校长姜某与大队辅导员秦某的“徇私枉法”,但不能不说同孩子的“维权”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时代在发展,维护自身的权益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应看到,这里的“人们”仅指“一部分人”,说得准确一点是,是“一些城里的一部分“大人”和个别孩子”。在广大的农村,有“维权意识”的“大人”都少之又少,更何况是孩子。这话我可不是乱说一气。我曾亲见一位农村父亲,在得知自己的女儿被人家强奸了,他要求的是私了,他认为,私了可多拿钱,还可以送些“人情”,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在农村并不少见。
在这里,我想特别要指出的是,媒体在这方面应大有作为,应该说,现在我们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行为增多,媒体功不可没。在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维权”意识方面,媒体同样大有可为。
3、作文的地位
作文满分是60分,占总分150分的五分之二,这在高考、中考中已经持续多年了。似乎已成惯例。但这一惯例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否与国际“接轨”?是否影响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似乎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如果说银行利息的不断调整,起到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那么,在中学生作文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中考和高考中的作文所占的比例也应当适当调整,同样也能起到杠杆的作用。作文提高到70分,甚至80分,势必会对中学作文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较快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最近看到一篇《法国高考“作文”考什么》的文章,作文考试是在4个小时写一篇二三千字长文。这与我国的作文考试迥异。由此我想,我国的作文考试也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有所变革了。
4、创新不是离奇
一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答“水”或“泥”,只有一位学生答是“春天”。结果“春天”被判错。这个事例在教育界广为流传,被认为是扼杀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事例。理由是“雪化了是水”谁不知道?毫无创意!只有回答“雪化了是春天”才是创造性思维。对此笔者有不同的意见。
人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和人类自身,将学问与知识分门别类,于是形成了学科,在学科内分析讨论问题,就需要对所用的概念有共同认可的外延和内涵,否则就无法对话,“没有共同的语言”。因而也就产生“学科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学科里,内涵是大不相同的。同是“质量”,在物理学中和经济学乃至日常百姓生活中就迥然不同。这是无庸赘言的事。假如在小学《自然》课上,老师问“雪融化了是什么?”其语境便是“科学语言”,而非“生活语言”或“文学语言”,师生所讨论的是“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就“雪的融化”用发散思维去想,愈多愈好,愈奇愈好。如果是后者,当然回答“雪化了是春天”很有创意,也很有诗意。如果回答“雪化了是旷课”、“雪化了是肮脏”也同样有些创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它有场合、界限、外延,而不是愈古怪、愈离奇就愈好。“离奇”与“古怪”只会使我们刚起步的创新教育偏离“主航道”,也会败坏了“创新”二字的名声。
5、想起含羞草
家长会结束后,有位家长走了一段路,又折回来,问我:“我家女儿,一表扬就骄傲,骄傲了就退步。一批评,就要顶撞,一点也不虚心,好像不懂得难为情的。你说,叫我怎么教育她……”
由此,我忽然想到了含羞草。有一天,我发现家中的含羞草竟然不害羞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图书馆查资料得知:含羞草的小叶与茎轴连起来的地方叫叶枕,叶枕内部含有许多水分子。当有人碰到叶片时,叶枕上部的水分子就很快流到别的细胞空隙去,叶枕上部就褶皱起来,就会出现“害羞”的状态。但是,如果连续不断地碰它,叶枕内的水分子就越来越少,于是含羞草在这时候就不再“害羞”了。
我留心观察一下,现在的学生似乎很少会“害羞”了。
个中缘由何在?“树要皮,人要脸。你们脸皮比铁皮还要厚。”
常有老师这样训学生。不断的批评,尖刻的讽刺,严厉的训斥,会使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损。日后,他们在批评面前可能不再会有“害羞”的表情。面对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一些老师又慷慨地把“表扬”恩赐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出人头地”的机会留给他们,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病态的“优越感”。日后,他们在表扬面前又怎么会“害羞”呢?就像含羞草的叶枕,失去了水分子那样,现在的学生失去了“害羞”。
如何把表扬与批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新培养孩子们的害羞感,让孩子们找回“害羞”,这是每个灵魂工程师可以琢磨的一个课题。
6、新出师表
胡某言:如今学期未半而中道无钱,虽一日三餐益加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父母大人不懈于内,孩儿求学忘身于外者,盖追祖上之阴德,欲报之于将来也。诚宜再汇钱来,以光父母脸面,恢复孩儿阔气。不宜妄自菲薄,爱惜钱财,以断孩儿之财路也。
家里家外,难为一体,城里乡下,大不相同,若觉我花钱太多及有挥霍者,宜应对照港台影视之标准,以求你们心理之平衡也,不宜偏私,失孩儿体面也。
男生、女生之衣服、鞋帽、首饰等,此皆名牌,光彩异常,孩儿是以简约而购买之,愚以为穿戴之事,事无大小,悉追时髦,然后实行,必能掩盖出身,有所广益。卡拉OK,跳舞饮酒,风光之事,尝试几次,众人赞我曰能,是以同学推我为首,愚以为此类之事,事无大小,全力行之,必能使我左右逢源,优劣得所也。穿名牌,吃美食,此君子所以兴隆也,穿旧衣,少吃菜,此穷人所以倾颓也。排骨、炖鱼、烧肉、火腿,此皆大补身体之物,吾常常购之吃之,则摆脱土气,可计日而待也。
儿本平庸,考学到城市,苟求及格于班内,不求闻达于校园。友人不以我卑鄙,麻将扑克,频邀我于牌桌之上,指点我于混沌之中,由是感激,遂许众友以驱驰,每叫必到,奔波于摸牌之间,应酬于发牌之际,尔来十几个月矣。众友知吾大方,以输钱从不赖账故也。由是以来,夙夜忧叹,恐此英明被毁,以损我英名。故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今技艺已高,手法纯熟,当驰骋牌桌,庶竭驽钝,兴之所致,通宵达旦,乐以忘忧,此吾所以梦寐以求而扬我聪明之才智也。
至于听课、笔记、读书、作业,则书痴傻冒之任也。虽成绩数次下降而我却无怨无悔。考试,则东张西望,以求同桌援手。若不幸作弊被抓,则属运气不佳,以待补考。父母亦宜自谋,可东借西凑,多方筹款,脱孩儿于困境之中。儿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宵夜,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7、“新观念”挑战欧·亨利
美国作家欧·亨利有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收入到我国中学生的读物中,这篇作品说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表达彼此的爱心,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换作圣诞礼品献给对方。妻子卖掉了自己迷人的金色瀑布般的秀发,为丈夫配上他喜爱的金表的表链,丈夫却卖掉自己的金表为妻子配上精美的发梳。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是令人唏嘘不已催人泪下的。可是,这样一篇作品在中学生那里却受到“新观念”的挑战。
据报载,武汉某中学初三的学生在讨论这篇作品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有女生认为,文中的妻子太傻,如果是她,首先考虑是找一个投资商,利用秀发资源,到电视上拍个洗发水的广告,钞票还不滚滚而来?秀发丝毫不损,还可以赚他一笔。有男生说,那当丈夫的也不明白,金表是传家之宝,怎可轻易卖掉,应该先拿去鉴定,说不定是文,物价值连城,买礼物还不是小菜一碟。毫无疑问,这些议论与作品的内涵相差天远地隔,本来作者是在作品中潜心描画出在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还有一份真爱和人性,结果却被人曲解为“傻子”,还是还原了“金钱至上”。
显然,中学生们没有读懂这篇作品,所以没有思想的感悟没有心灵的震撼。然而,对此却不能过分地非议,因为他们太年轻了,涉世未深,既无生活的磨难,也无感情的波折,耳闻目睹的是滔滔不绝的美女广告和发财致富的消费引导,你能要他们如何去深化理解?他们是聪明的,试图在生活难题中寻找最佳解题方案,只是从社会最浅薄的地方表现出了幼稚。对于中学生这样一些“奇思妙想”贵在引导,使他们走向人性的深处,如果为之附和并作为“新观念”而赞许,那就有些危险了,那不仅要“救救孩子”,更要救救教师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交换的,只要遵循公平的原则就行,但这主要指的是物质利益方面。还有许多东西是不可交换或难以交换的,这就反映在精神范畴了,如做人的原则、为人的良知、对人的情感……等等。一旦“交易”进入了精神领域,那么道德的沦落和社会秩序的紊乱将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所常见的行贿受贿、出卖友谊、失落诚信等不良社会现象,就是“交易”侵入人的灵魂从而对社会腐蚀的最好的例证。对于人的情感,更是如此,谁都不能想像在亲人或爱人之间,会出现“给我50元,让我爱你一次”的语言,感情永远是无价的。当一个家庭或一个婚姻充满了感情,一切都是美妙的,而一旦失却了爱的情感,那就只剩下财产的分割和孩子抚养费的争执了。
欧·亨利在小说的最后写道:“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衣物的人当中,像他们那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是呀,倘若眼睛里只看见头发和金表的实际价值,那么,爱去哪里了呢?
8、不得已的“厌农教育”
我长期在一所农村初中任教,亲身感受着农村的封闭、落后。我的同事们也大抵如此。在上课时为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我经常会用一些“必须跳出农门”、“如不好好读书,就得回家种田”、“不用功,以后就该整天去搓泥巴、抓牛尾巴了”……之类的语言告诫、激励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厌农教育”了。
这样的话该不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我们的心情也很矛盾。长期的“厌农教育”肯定会使这些出身农村,也同样深切感受到农村封闭、落后的学生们更加厌弃农村,鄙视农村。从而产生“一切为跳出农村”的人生奋斗目标。而且,对于今后一大批无法跳出农村的学生们会造成消极颓废、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给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
但是,我们该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扎根农村”的正面教育吗?凭心而论,我们想说但时下又确实难说出口,总觉得是违心之论。因为这首先违背了“应试教育”体制对我们这些教课的要求,违背了广大农村家长、学生们迫切要求“跳出农门”的愿望。再则,因为当前农村问题的突出,我们实在没有向学生进行“爱农”教育的勇气。
9、第三种人
方老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由于是一介书生毫无背景,所以,一日拿着一份考研的申请报告找到教育局马局长时,“理所当然”地被马局长轰了回来。一气之下,方老师第二天再“闯”马局长办公室,并在局长大人面前挥着报告,“振振有辞”地说:“你们当官的最怕三种人:1、有权的人,他可以管你们;2、有钱的人,他可以贿赂你们;3、胡搅蛮缠的人,他可以弄得你不得安宁。我第一无权,第二无钱,自然属于第三种人了。”说着,他把申请报告往局长面前一放,一屁股坐在局长的桌子上。马局长看着这势头,快速在报告上洋洋洒洒地写上了令方老师盼望已久的4个字“同意报考”。
10、买笛
为配合素质教育开展活动,某小学要求学生每人买1支6.5元的“奇美”牌竖笛,由学校负责采购。过了些日子,老师又拿出支笛子,并吹了曲《美就美在太湖水》,问:“这笛子比你们的怎么样?”“好多了!”“音色好,是因为材料好,成本高,如想吹出优美的乐曲,同学们可再买1支笛子,价格30元。”
一学生举手发言:“老师,如再买1支,您可不可以教我们两支笛子一起吹?”老师因势利导:“买了再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