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写作指导 -> 小学作文指导 -> 正文

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彩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4:54阅读:
字号:|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二十一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彩带?  1986年春天,唐山市举办“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小论文作品竞赛。”我在班上发出了号召:希望同学们对自己身边、周围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认真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解决相关的问题,然后,将研究结果写成小论文或做出相应的成品。  那时,我还不知道“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也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我只是感觉到:如果学生没有对目前还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实践,很难写出有自己独特发现的科技小论文。由于当时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课外活动,加上为了参加竞赛,我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指导。杨小明是其中的一个。  在前期的“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问题”过程中,杨小明提出了一个当时让我也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彩虹为什么是圆形的彩带呢?”那时,他还没有掌握“弧形”的概念,把弧形说成了圆形。我的脑子里立刻呈现出了“呈弧形彩带状”的彩虹的美丽景色。这孩子真不错,我看彩虹20多年,竟然没有想过“为什么?”按照当时我指导其他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从能够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我基本上可以给他结论或告诉他从哪里去找到结论,然后,让他在用事实说明一下,小论文就本上就完成了。但是,杨小明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一下子犯了难:是啊,为什么它是弧形的彩带呢?对学生来讲,这是两个问题——弧形、彩带。对我来讲,一个半问题——为什么是弧形的,我解释不了,至于为什么是彩带,或许能够用“光的分解”来解释,图透镜(小水滴)是否具有“分解光”的特性,我实在不清楚了。  “这样吧,周六下午,咱们到图书馆去一趟。”我对杨小明说。  我们到了当时的县图书馆。图书馆内的馆藏很少,除了《十万个为什么》再没有什么“光学物理”方面的书。我们师生二人翻呀翻,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结论。  孩子看着我,发愁了:“老师,怎么办?”“走,咱们到新华书店。”我用自行车驮着学生,来到了新华书店。书店里有很多熟人,我说明了情况,他们让我和学生到柜台里面去差。我负责找可能有光学知识、通俗科普方面的书,学生负责翻书查找,然后,我再复查。  天渐渐黑下来了。我的眼睛都有些发酸了。但是,我们硬是没有从各类物理教材、科普读物中找到关于“光、镜、彩虹之间关系”的内容。  正在犯难之际,我忽然想到了一位高中的物理老师——就在城里,住中学的家属院。它原来是教研室的教研员。在刚毕业时,我在当时的文教局呆过一段时间,跟他熟悉。  “明天,我们去城关中学,找高中的物理老师。好吗?”  星期日,杨小明早早来到我家。我们一起来到了城关中学。很巧,在中学门口,我们正好遇到了这位已有20多年教龄的高中物理老师。我们向他讲情了我们的问题。他想了想:“让我解释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难为我。不过,我好像在那本书上见过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一本书。这样,到我办公室,我们查一查。”但,我们高兴的期盼很快成了肥皂泡——他没有能够给我们找到那份资料。  我们悻悻的往回走。我看看学生,他只是在望着我,什么都不说(在那时,我是很威严的,我不说怎么办,他怎么敢说什么呢?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问他有什么想法,)“水滴......透镜......光......分解......”回家的路上,我的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思考着这几个词,拼命想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这样,回家咱们再想想,能跟谁问就跟谁问,看会不会有什么结论。对了,我那儿有高中的物理,你试者看一看其中的光学部分,如读不懂,向父母和你姐姐请教一下。”一晃,又到周六了。“小明,有什么新想法了吗?”  “老师,还没有。但是,这几天我看了您给我的一些光学书,姐姐给我讲了有关的知识。我想,能不能说水滴就是凸透镜?但,书上没讲弧形,也没讲彩带呀?”  水滴!图透镜!我的脑子里亮了一下。“明天上午,咋们做试验。”我从学校的仪器室里借了一个凸透镜,一个三棱镜。  周日上午,阳光很好。我来到了杨小明的家中。他父母出去了,姐姐在学校补课。正好,没谁干扰。我们先做“光的分解试验”,很成功,小明马上理解了“棱镜能讲光分解成带状七色”的原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呀?水滴毕竟不是三棱镜。我们拿着,没目的地隔着他想四处看。我看了一会,目标落到了远处的房檐。嗯?房檐怎么了?“小明,拿着凸透镜,看远处的房檐!”杨小明面向房檐,把凸透镜,放在了眼前。“发现什么了吗?”“房檐弯了,而且,老师,好像边沿部分,也有七色的光!”他非常兴奋。“我们再看看别的地方。”于是,我们举着凸透镜,看远处的墙沿、架子......凡是能在眼前的凸透镜中“形成平行入射光线”的物体,我们都作为目标仔细观察。  “老师,凸透镜能够使光线发生弯折。好像,也能分解光!”杨小明兴奋地叫了起来。  .......  终于,杨小明的小论文《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彩带》完成了。他用我们的试验,讲情了这样的道理:“小水滴可以看成凸透镜。雨后的天空布满了无数的凸透镜,促成了一面打的凸透镜。凸透镜能够使平行入射的光线发生弯折,也能将光分解成七色。”  这样解释科学吗?再一次请教了高中的物理老师。他点点头:可能是这样。唐山市中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小发明竞赛揭晓了。杨小明的小论文的了二等奖,并且,他到会上进行了论文答辩。  事情已经过去16年了。今天再来分析那次指导经历,我突然发现:那次个性化的作文指导,对我们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竟有很多的启示。  第一:关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可以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在16年前,各方面条件(包括我这个老师)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已经能够涉猎到“高中物理”这样的知识层次。为了解决他感兴趣、他关心的问题,再深奥的知识,恐怕也能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而且,前人没有答案的(起码在他能涉猎到的范围内),他们能够用通过实践、观察、试验、阅读,对问题进行“自己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真实的“类似科学家做研究”的科学探索过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第二、作文源于生活,源与创造。学生只有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他们的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真实的经历,有所真实的体验。这时,他们不但有话可说,而且,他们独特的发现,是他们发表的极大心里动力,这时,学生才真正能够“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同时,这样的作文指导,学生真实地经历了作文的整个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写),在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写好作文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东西。  第三、课程整合的理念。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课程的整合。如何整合?上面的这一次作文教学经历能否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是不是可以跟“综合实践活动”、跟“校本课程”、跟“科学、品德与生活”等相互整合呢?我个人的观点是:能。而且,去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小学语文班的培训时,我将之确定为研究课题。  第四、文体多样化。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以什么文体为主?过去,我们是以记叙文为主。修订的大纲、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不再提“以记叙文为主了”,是既要倡导“多样文体”、“注重实际应用”的理念。这样,才能切实解放思想,把作文变成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那么,今后的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让作文为学生的表达交际服务,切实是作文成为学生表达交际的工具。  当然,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16年前的那次指导,限于条件、水平、观念等方面,问题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首先:为写才开展相关的活动。现在看来,我们作文的价值仅仅是为了写吗?因此,教育目标观的转变,是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点。其次,在学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是主研,学生成了配角。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学生观转变是重要的因素。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如何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是当前的教学所提倡的。  再次:在当前班级授课制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只指导一个人。我们开展各种研究性实践活动的活动,教师怎么组织指导?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在当时,教师的头脑里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呢。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