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考生作文的主要弊病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00阅读:
字号:小|大
2004年高考一下子涌现出十五道作文题,除北京卷考查命题作文“包容”外,其余十四道试题都是话题作文。从整体上看,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质量比较高,特别重思辩(比如天津卷的“材与非材”,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等)。但是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落笔后出现了种种问题。概括起来,今年各卷考场作文的主要弊病有: 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有些考生审题意识薄弱,不注意把握话题的内涵。比如上海卷要求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按理说不存在什么审题障碍,写作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但仍有考生在审题时出现偏差,例如写成“帮忙”。“忙”的内涵应该是显性的,变成复合词“帮忙”,也就改变了它本来的涵义。另外,有考生由上海方言中的“帮帮忙”、电话术语“忙音”等切入话题,也都偏离了“忙”的原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考生;二是这部分考生素质很差,认识水平低下”(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语)。 二、心存侥幸,套用范文 有些考生考前背了不少范文,预备一上考场就把它们搬出来,以为这是“锦囊妙计”,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与话题毫不相干的考场作文,甚至有考生在写“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时,把“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论全文抄了上去。“聪明”一点的考生,会“穿靴戴帽”,先把话题材料抄一遍,然后不管所背范文跟试题有没有关系,套上去再说。但火眼金睛的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便毫不客气地将其打入五类卷。这些同学如果老老实实地写,不一定写不出好作文,为什么非要生搬硬套呢?如此一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活生生地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三、选材雷同,内容浅薄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今年依然突出。比如江苏高考阅卷中发现,考生题材撞车现象十分明显,写“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比比皆是;文中引用的事例也惊人的一致:父亲在“我”生病时,冒雨背“我”去医院;“我”复习迎考时,母亲在身后摇扇子。此外,“我和好朋友性格相反”也是重复率很高的选材,让人诧异的是,这个话题的写作套路同样如出一辙:“我”和好朋友一个沉稳,不爱讲话,另一个灵动,还经常闯点小祸,但我们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类材料早在小学、初中时就被反复引用了,到了高考作文中还在用。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样基本的要求很多考生都做不到。还有的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面对试题一般应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对教育、对家庭等等独立的见解,总不能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 还有些文章内容荒唐,难以卒读。比如今年福建卷提供了鲁迅等十个人物为话题,要求任选其一作文,有考生不顾实际地编写出鲁迅历经艰险为共产党运盐,把其他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嫁接到鲁迅身上;更有甚者,一篇《鲁迅的遗书》,把鲁迅写成守卫边疆的小战士,在一次巡逻途中遇到雪崩,为了营救战友不幸牺牲;一篇《QQ情缘》,竟然杜撰了鲁迅与冬妮娅在网上相识、相爱、相约、相见的故事。高中毕业生写这样缺少内涵甚至荒诞不经的作文,总让人觉得器量狭小。事实上,故事新编、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允许合理的想象虚构,然而想象应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和社会时代的背景,虚构应从原作品提供的空间出发,而不能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 四、乱“掉书袋”,强词夺理 在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增加点文采,可以看出一个考生的文化积淀,值得肯定;但不能为引用而机械地引用,而要注意巧妙化用。比如上海卷一篇作文中有段话:“诸葛亮‘躬耕于垄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骑驴而歌,高枕而眠,看似宁静,却闲中有忙。出山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力扛一鼎,出师一表,美文传千年;宁静致远,名句扬四海……”这是化用得比较好的,也能恰当地扣住“忙”和“闲”的辩证关系。可如果在作文中“掉书袋”,屈原不叫屈原,叫屈灵均;司马迁不叫司马迁,叫史迁;李白不叫李白,叫李青莲……其他如欧阳子、袁子才、辛稼轩、李易安等等,不一而足,有多少学问卖弄多少学问,老气横秋,仿佛那些峨冠博带的古人都与他称兄道弟一般,但是,这和“忙” 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写议论性的文章,选择论据很重要。论据,一要恰当,二要真实,不然就很难具有说服力。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张海迪身残志坚,徐虎“牺牲我一个,方便千万家”,冯艾支教大西北等,都很难说和试题“忙”有什么关系。有的考生强词夺理,说冯艾支教大西北,她肯定是很忙的;李白能写出那么多的诗,他肯定是很忙的;马克思穷40年写出《资本论》,他肯定是很忙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红楼梦》,他肯定很忙;毛泽东忙碌地缔造新中国,邓小平忙碌地搞改革开放,中共中央忙碌地领导全国人民战胜“非典”和“禽流感”,布什忙碌地发动伊拉克战争,萨达姆忙碌地东躲西藏……反正他说你忙,你不忙也是忙。这就属于强词夺理了。问题是你要拿出一个响当当的例证来,不然,怎么能使人信服呢?比如说鲁迅忙,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这就具体、确切了。像这样的例证,阅卷中并多见。 五、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被阅卷专家戏称为不是写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游戏。比如有的考生把作文写成一份试卷,有的写成了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写成了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写成了一份寻人启事,还有的写成了忏悔书,等等。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其实,一定的文体总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文体需要创新,那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决不能光在文体上打转转,为创新而创新。作为中学生,还是要好好打基础,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的文体,这才是正道。 话题作文“注意”中一般注明“文体自选”,那么“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搞大杂烩。有些考生自作聪明,将日记和演讲稿混在一起写;有些考生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相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六、字数可怜,不成文章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写800字以上。一般来讲,如果考生写到700来字,结构完整,问题基本讲清楚,主要毛病还只是“内容不够充实”,扣的分还不会很多。但有些考生只写了四五百字,甚至是两三百字,哪里还能算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还有少数作文虽然写够了800字,但是全文没有结尾,故事没有说完,这也不成为文章。不成文章,有的是因为时间不够,有的是因为写不下去了,有的则是开头没想好,后面收不拢了。 此外,还有很多表述上的问题:有些考生选材不错,但写得淡如白开水,没有起、承、转、合,根本不成其为故事,“选”了写记叙文却写不像记叙文;有些考生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把一篇本该发表自己看法的议论文,写成了决心书,读来让人啼笑皆非;不少作文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甚至没有文题;还有考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当然也使作文得分大受影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