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写作指导 -> 高考作文指导 -> 正文

2004年高考湖北卷题目详解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13阅读:
字号:|

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工匠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湖北卷命题在作文立意的价值取向上,关注人的培养,体现出“以文育人”的原则。

  “买镜”这个题目看似浅显,却寓意深刻。在现实生活中,真要买“昏镜”的人自然是没有的,但是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批评,希望“模糊”的人,却还真不少呢。 

  顺着这个角度写下去,应该可以把握命题意图了。可以说,谁分析得深,分析得广,谁的文章就占有优势,而材料及提示语中包涵着相当丰富的启示。话题材料突出了“昏镜”与“瑕疵”,考生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照“昏镜”有什么弊端?照“昏镜”怎么就不能看清“瑕疵”?看不清“瑕疵”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人怕照“明镜”看清“瑕疵”?买了“明镜”就一定能看清“瑕疵”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昏镜”?怎样避免错买“昏镜”?甚至可以谈如何化“昏镜”为“明镜”,倘若只有“昏镜”,如何尽量看清“瑕疵”……行文不能就事论事,完全可以随话题扩展开去,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买镜”一例探讨人性的弱点:不能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外表美而忽略了实质。如果视野开阔,还可以针砭时弊,指出有许多人、企业、政府部门为了所谓的“完美”,宁可用“昏镜”的标准来看己看人,比如:假酒、假药、假奶粉曾遍布市场,不就是造假者用了“昏镜”而看不清良心吗?许多地方不思深化改革、振兴经济,却大搞形象工程,不正是有些政府部门在“昏镜”价值标准的驱使下忽视了内在美吗?有些毫无贡献可言的中小学教师,竟能与功勋赫赫的大科学家们并列于某些“名人录”上,不正是因为出版者拿了黑钱而以“昏镜”看世界,价值标准模糊不清而造成的吗?还有中国足球,遍树“昏镜”,一再跌倒却还不能看清自身发展体制的局限,反而是盲目追风——什么巴西风格、法国风格、荷兰风格甚至韩国风格,一概眼红,朝令夕改,这是不是“昏”?对于材料中的“十人”“九人”,考生也不可忽略。这表明这种人性缺陷带有普遍性,于是也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考生还可谈谈那惟一选择“明镜”的贤者,指出他的高明所在。举例分析时要注意紧扣话题,并非所有与镜子相关的材料都可以写进作文。当然,李世民的“铜镜”“人镜”“史镜”论,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照镜的故事等都是可以引用的,但要用得恰到好处。考场上这些事例的阐发,靠的是平时积累,同时也离不开临场时敏锐的思维。(唐惠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