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16阅读:
字号:小|大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一)背景分析法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写照,一首诗的诞生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诗人对历史现象的体察、感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作者诗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或态度,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解读。如,要理解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一诗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态度,就必须结合唐末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这种境况来分析。全诗这样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歌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中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忍饥挨饿,无以生存的艰辛苦况。结尾两句又用“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入手,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二)情感领悟法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但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如咏史怀古计,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的感情态度。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刎乌江而惋惜痛心,“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陷身逆境百折不挠,东山再起的生活态度;而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杀伐争夺,劳民伤财,不得人心,江东子弟断不相从,此种理解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冷静思考。二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对待这样的诗作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相对应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生活态度。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情感态度就比较复杂。全词这样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作者借咏周渝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对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透露出苏轼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
(三)词句品味法
古诗词一般并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鉴赏这类诗,要特别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的准确把握。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触须飘飘似冠缨下垂,令人联想到宦海官场的显贵身份;生性高洁,栖高饮露,颇有几分清华脱俗,孤高独标的风韵。次句状蝉声之清亮远传,悦耳动听,衬以疏桐,又有几分非良木不栖,非清露不饮的高华逸韵。这两句绘声绘色,状形传神,写活了蝉之清华高洁,不同流俗语的品性。三、四句是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表面上是说鸣蝉居高声远,不借秋风,而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亦即作者的观点: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德泽世人。通观全诗,诗人是借咏蝉来礼赞成一种高洁脱俗的人格美,情操美。显然,由表及里,品析词句,综合思考,不难准确把握诗作的意蕴。
(四)典故辨析法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典故的运用有多种方法,有的引用点化前人的诗句,有的引用神话传说,有的引用历史故事,等等。如姜夔的词《扬州慢》多次化用杜牧的诗句,再现扬州的繁华热闹,与现在词人目睹的破败萧条形成对比,表达词人对历史的昔盛今衰,世事苍茫的沧桑感。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依次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赞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业,表达词人仰慕英雄,建功立业的抱负;写到刘裕挥师北伐,削平判乱的英雄气概,表达词人矢志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写刘义隆好大喜功,北伐失败的事实,讽刺统治者冒险急进,草率出兵的不当不妥;写异族统治之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忘记国耻,提醒统治者抓住时机,收复失地;(佛狸祠下,一往神鸦社鼓)写廉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心,抒发词人有心报国,壮志未酬之愤。全词多处运用典故,借以曲折的表明作者对时事的看法,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意境涵咏法
诗歌的主旨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境来传达的,因此,体味涵咏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意境清新,寄情显豁的典范之作。全诗这样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空气为之清新,景色因之优美。请看: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亭亭直立;时已深秋,却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置身其中,给人以心明眼亮,纤尘不染之感。再看社会美,茂林修竹之中传来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笑逐颜开的情景;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人们的勤劳善良,无忧无虑,和谐相处的生活折射出作者纯洁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黑暗。品读这首诗,只要进入意境,体味情思,不难觉察诗人的生活态度。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一)背景分析法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写照,一首诗的诞生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诗人对历史现象的体察、感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作者诗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或态度,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解读。如,要理解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一诗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态度,就必须结合唐末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这种境况来分析。全诗这样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歌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中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忍饥挨饿,无以生存的艰辛苦况。结尾两句又用“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入手,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二)情感领悟法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但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如咏史怀古计,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的感情态度。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刎乌江而惋惜痛心,“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陷身逆境百折不挠,东山再起的生活态度;而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杀伐争夺,劳民伤财,不得人心,江东子弟断不相从,此种理解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冷静思考。二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对待这样的诗作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相对应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生活态度。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情感态度就比较复杂。全词这样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作者借咏周渝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对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透露出苏轼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
(三)词句品味法
古诗词一般并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鉴赏这类诗,要特别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的准确把握。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触须飘飘似冠缨下垂,令人联想到宦海官场的显贵身份;生性高洁,栖高饮露,颇有几分清华脱俗,孤高独标的风韵。次句状蝉声之清亮远传,悦耳动听,衬以疏桐,又有几分非良木不栖,非清露不饮的高华逸韵。这两句绘声绘色,状形传神,写活了蝉之清华高洁,不同流俗语的品性。三、四句是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表面上是说鸣蝉居高声远,不借秋风,而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亦即作者的观点: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德泽世人。通观全诗,诗人是借咏蝉来礼赞成一种高洁脱俗的人格美,情操美。显然,由表及里,品析词句,综合思考,不难准确把握诗作的意蕴。
(四)典故辨析法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典故的运用有多种方法,有的引用点化前人的诗句,有的引用神话传说,有的引用历史故事,等等。如姜夔的词《扬州慢》多次化用杜牧的诗句,再现扬州的繁华热闹,与现在词人目睹的破败萧条形成对比,表达词人对历史的昔盛今衰,世事苍茫的沧桑感。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依次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赞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业,表达词人仰慕英雄,建功立业的抱负;写到刘裕挥师北伐,削平判乱的英雄气概,表达词人矢志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写刘义隆好大喜功,北伐失败的事实,讽刺统治者冒险急进,草率出兵的不当不妥;写异族统治之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忘记国耻,提醒统治者抓住时机,收复失地;(佛狸祠下,一往神鸦社鼓)写廉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心,抒发词人有心报国,壮志未酬之愤。全词多处运用典故,借以曲折的表明作者对时事的看法,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意境涵咏法
诗歌的主旨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境来传达的,因此,体味涵咏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意境清新,寄情显豁的典范之作。全诗这样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空气为之清新,景色因之优美。请看: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亭亭直立;时已深秋,却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置身其中,给人以心明眼亮,纤尘不染之感。再看社会美,茂林修竹之中传来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笑逐颜开的情景;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人们的勤劳善良,无忧无虑,和谐相处的生活折射出作者纯洁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黑暗。品读这首诗,只要进入意境,体味情思,不难觉察诗人的生活态度。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相关文章:
|
上一篇: 历届高考作文审题失误评说 下一篇: 另类文体写作指导及例文解析
网站推荐
热门文章
历史本月本周今日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