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写作指导 -> 作文教学 -> 正文

“加强序列训练,提高作文素质”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30阅读:
字号:|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加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革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增加研究的针对性,我们首先对学生的作文学习状况和目前作文教学状况进行了分析。
(一)学生的状况分析
1.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心态
"怕写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天敌"。一写作文许多学生就叫苦连天,感觉握笔千钧,笔管中难以挤出片言只字。勉强为之,大多不堪卒读,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材料陈旧……作文一直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障碍。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普及初中教学后,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学习困难生面较大,基础差,厌学情绪较严重,尤其是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的写作,学生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第二,视野狭窄,阅读量少。我校地处中山的边远地区,这里仍存在着许多不发达的乡村,部分家长忽视对子女的智力投资,不少学生连一本课外读物也没有。学校图书馆图书藏量不多,也没有设置必要的课时让学生进行校内的课外阅读。学生知识面窄,涉猎范围狭小,与社会交流少,对周围的人和事观察不够,遇事极少盘根问底,往往是一看了之,转身就忘了。由于缺乏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契机,作文内容大多空洞无物。学生也容易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畏惧心理,对作文兴趣索然,视为畏途。
2.思维不活跃,思路狭窄
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偏少,作文的材料贫乏,写作难有新意。再者,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被教师按应试模式牵着鼻子走,进行机械的操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阻塞、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掉,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我校学生的作文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毕业于不同时间、不同小学的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几乎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学生的思维在深刻的社会思想嬗变中竟没有多少突破。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澄明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但他们写老师总是带病工作,深夜备课;写做好事要么拾金不昧,要么雨中送伞……作文大都老气横秋,旧调重弹。这就暴露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知培养了多少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
3.思想幼稚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严酷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型化,我校学生的作文也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逐入了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思想幼稚、苍白。这首先表现在主题轻浅甜腻。大多学生在那种先入为主的崇高、光明和美好理念的支配下,只写生活的"向阳面",纵情礼赞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发展远景的诱人,思想的触角只是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未深入复杂的深层。不敢以直面正视现实的无畏之眼,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不敢把笔触伸向生活的"背阴面",不敢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进而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其次是题材如出一辙。学生作文大多以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来服从和服务于预设的光明主题。他们信手套用故事,甚至不惜自欺欺人地虚构故事,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可怕的作文"流行病"。
4.结构技巧程式化
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把注意力多放在写作结构技巧上,他们不少的作文立意、构思和表达都四平八稳,很合规矩,能注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中心突出,行文流畅,但很难令人产生共鸣,原因是他们只是凭借某种语言惯性,结构模式、技巧的运用,纯操作性地向前推进,他们在作文时不约而同地编出雷同的故事,抒出相似的胸臆,并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用统一的写作模式以满足统一的作文要求。这种机械性作文的背后是根深于教育界的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它制约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形式。
5.语言表达的障碍大
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常存在"心里有话说不出",或"爱你在心口难开"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在:
说不出:纵有千言万语,落笔时,"一时语塞"。
说不准:纵然心中"豪情满怀",落笔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无力"。
说不好:"满纸荒唐言",无人"解其味",只能感动自己,不能感动别人。
(二)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
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特别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我校也有不少教师在这些方面费了很大的力气。他们常进行理论性的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等知识化的作文教学指导,并要求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写考场作文时务必严格规范。如此训练大有"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观念滞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欠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材体系
现今中学语文教材,以阅读训练为主,作文知识和作文训练包含其中,散见于有关课文及单元知识之后,形成不了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材体系,没有作文教材或者说没有理想的作文教材是导致中学作文陷入低效率低质量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3.作文教学随意性大
一直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都是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文的缓冲的间歇带。既缺乏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设计,更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往往是随着教师的兴趣随意命题,或者简单地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让学生苦思冥想,各显神通算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盲目写下去,没有训练梯度,不能形成作文链,全学期,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支离破碎。难怪不少人感到中学的作文水平停留在三、四年级,大学则停留在初中一、二年级,呈"萎缩"状态。的确,无计划、盲目的、支离破碎的作文训练,不但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
4.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方法单一,包括指导方法和作文方法的单一。
(1)指导方法单一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衡量标准。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耳提面命地指令:主题要深化,感情要升华,基调要高昂,必须写光明,写本质,写精神追求。于是,学生自觉地压抑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而习惯服从于现有的"精神套路"。
其二,刻意追求文字功底的老练、纯熟。不少教师要求学生从"写作大全"、"描写辞典"中寻找其写作的语言源泉,致使学生的作文出现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语言了无意趣。文章习惯于纯理性的叙述,或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甚至信手拈来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道理、套用滥用。作文话语不负载个性,不负载情感,不负载人格,缺乏个性,迷失自我。
(2)作文批改形式单一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作文形式仍局限于封闭的、单向交流的、个体性的狭窄圈子;批改者、批改方式单一性;作文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全权包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沟通。
(3)写作效率低下
写作效率低下,体现在质量和速度的低下。"速度低下"是学生作文过程耗时多,教师批改周期长。这些都不利于及时反馈调控,导致作文教学效益低下。
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立足本校和学生实际,在分析和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实破口,才能创出特色。
1997学年开始,我们的作文教学严格要求按照作文的基本规律(即:物--意--文)及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进行系统的全程的作文训练。通过一学年的改革尝试,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增,写作能力逐步提高。1998年中考,我校语文科的平均分在全市排名由原来的近三十名提升到第十三名。(全市共有七十三所中学)
经过分析,取得上述成功的原因是:对作文作出循序渐进的分步训练安排,使之具体化,系统化,的确能使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下渐次提高作文能力。我们广泛征询科组教师的意见,听取学校领导的指示,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以终身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等为依据,探索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的作文教学模式。确立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材为目标的课题"加强序列训练,提高作文素质"教学模式的实验,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加强序列训练,提高作文素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加强序列训练,提高作文素质"的内涵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序列训练,提高作文素质"模式,就是从作文主体出发,尊重写作规律及其特殊性,对作文作出循序渐进的训练安排,使学生作文实践能实现由慢到快,由量变到质变螺旋上升的过程的素质型教学模式。"序列训练"就是对写前、写中、写后进行科学系统的"一条龙"训练。它包括(1)写前--观察、阅读、积累;(2)写中--模仿、借鉴、创造;(3)写后--师生互批共改等一系列教学新模式。
(二)主要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要求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掌握三?quot;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精神通行证。学术性通行证就是要加强读写算技能,这既明确了现代社会对人写作素质的要求,又强调了作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人的认知规律是"生动的直观(感性)--抽象的思维(理性)--实践(运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作文的过程与规律就是作者先通过自己的感官从周围的客观环境中接收信息,并把它输入在大脑里。这些信息通过思维活动与主观意识联系,融为一体,并变换成语言文字输出(即作文实践)。这一作文规律也可表述为物--意--文(或生活--思维--文章),任何一项作文活动都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