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怪现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33阅读:
字号:小|大
尤其说是一篇文章,不如说是一个笔记。我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失望是显然的,因为:中学作文教学无体系。虽然新教材每册都附录几则作文片段,合起来似乎就是“作文教学体系”,《语文教学通讯》还以此作为一个专辑(2004年78合辑,我也写了其中一章)。书商说,现在最热的就是作文选了(因为我也正在策划出版一套作文集子);但对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内心是平淡的,他们宁可上阅读课(“有得讲”)也不愿上作文课(“没有什么可以讲”)。 1、作文无课型。 和阅读教学相比,作文教学的课型相对较少。80年代风靡一时的各位老师,注重的就是阅读。到了魏书生,他开始把学生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比如“日记”“说明书”,他甚至用“ 是快乐”让学生写,比如“读书是一种快乐”。但他们这一代人对作文如何教、教什么的探讨还是不够重视,这可以从他们的文章、访谈里,一看就知道了。可能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教学”就是教课文。事实上,当今许多老师对教学的理解也如此,至于作文课,往往就是“评上一节内容、布置题目、思考、师生交流、学生写作”而已。有的老师甚至简而又简,只有“布置题目、学生写作”这样的环节。每次作文两节课,就全靠学生在黑暗中摸索。这样的收获如何,大家都明白。我们市每年都要搞一次高三复习研讨会,总是一节上阅读,一节上作文。有一次一位老师上了“题记的重要性”,讲了一节课。他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拿出一个优秀范文,说明题记的好处,然后设计题目,让学生写题记,互相讨论,将要下课时,再布置作业。应该说,这样的课给学生的启发是有的。我曾经给学生开设专题,就讲高考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自己讲了两节课,讲完再把自己提到的优秀作文和讲课大纲发下去,学生反映还可以。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人系统研究作文的课型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不管什么理论,但最具有实际价值的,就是:课型。 2、盲目跟风。 这个当然和高考的“指挥棒”有关系了。记得1999年出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时候,我自己对这种形式的作文题目很茫然,我想我带的这一届高三语文分数肯定不高了,因为此前流行的是“材料作文”,我们一直用心在对付材料作文。后来就出现了“话题作文”这个名词,许多对此研究较早的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话题作文研究专家”。作文也有题型?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到哪里去了?现在你看,去年15个高考作文题目,14个是话题作文。而且中考也多是话题作文。 3、教者不写。 教学者自己不写,包括两类情况。一是自己不写任何文章,除了教案;二是自己写其他的文章,但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自己不写。我虽然不是第一类人物,因为我还写除了教案之外的论文,还写诗歌、散文,是一些报刊的专栏作者,但我肯定是第二类。我只在毕业第三年和学生一起当堂写过一篇同题《朋友》,然后发给学生评论,此外就几乎没有和学生同题书面作文。虽然我在指导他们,我讲大致的结构、语言、开篇等等,但具体的一篇文章我就不写了。比如学习了第三册,我就总结出“爱情、自由、生命”三类材料,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写。怎么写?不是有了材料吗?那可以写议论文,分论点马上出来;也可以想象其中一个材料,写记叙文;甚至创新作文。我以为自己的作文教学还是有效果的。这样想来,教学者本身的教学行为就十分可笑。一个数学老师自己不去解题,这堂课他还能够进行下去吗?但语文老师有这个能耐。 4、理论无操作性。 这里的理论仅指作文教学的理论。有些人的思维总是站在大多数人前面。他们虽然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但有国外先进理论的“方向盘”。比如最近说得比较多的建构主义,于是就要在作文中搞搞。作为实验我们无可厚非,作为成果展示就可疑了。我对市场上的作文选也感到无奈,比如他们从一篇作文得到一点技巧,然后就布置题目让学生写。作文难道只能从点点滴滴做起吗?谁来给我们一个作文的系统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