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写作指导 -> 作文教学 -> 正文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40阅读:
字号:|
2005-6-29 字数:5371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因此,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指出的“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评价目标,采用了成长记录的方式,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起,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起名为“成长的足迹”,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档案袋的内容    1.每月评价表“我长大了”    在每月评价表中,“芽、苗、蕊、花”代表本学期的四个月,象征着学生月月在成长。教师本着及时、适度、灵活的激励原则,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评价形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评出“优、良”等级,记录学生语文学习的轨迹。这样,既成为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参照,又为学生的学习定标,激发其不断进步。如在徐×ד成长的足迹”课堂发言记录中,九月为“良”、“十月为“良+”、十一月为“优”、十二月为“优+”,可以看出,她上课发言越来越积极,是在鼓励中不断进步的。反之,如果学生看到自己在其中一项评价退步时,就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引起学生的重视,促使学生及时改正。    2.单元测试卷《语文园地》    这是每月对学生所学语文知识的检测。《语文园地》是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学生自评,以“我会写”“我会连”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评价,“听我读”“听我说”等形式,检验学生听、说、读、背;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请家长参与,调查学生课外学习;教师寄语,用这段时间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联系本    教师与家长不定期地进行书面交流,相互了解学生的课内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加强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    4.成功的作品    让学生自己收集最满意的作业、画、手工制作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    5.获得的奖励    如小红花、奖状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中的主人,在评价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评价。在小组评价中,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分析,教师主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情况,关注全班出现的共性问题,适时地指导点拨,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绝不包办代替。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相互检查识字的情况,对于不认识的字大家互动帮助,教师只是对出现的共同认为难掌握的字,加以指导点拨。这样有的放矢地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全面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应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平时成长记录;既测查知识,又测查能力,同时还要测查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认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记录学生平时表现、兴趣、潜能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民主性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把学生当做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学生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现象,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力。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个性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或进步之处,及时给予评价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成绩,而这一点成绩必定会促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努力,以求获得更大进步。如激励大胆发言时,教师这样评价:“你的观点我同意,可是你发言时声音得响亮些,要不我们都要带助听器了。你大声地再说一遍好吗?”    在评价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自评、互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收集有意义的材料、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5.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优缺点),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三、操作方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仅仅依凭一、两次测试就认为完全评价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的做法往往会出差错。我们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期末我们又进行朗读、背诵、口语交际、汉语拼音的拼读、课内识字、课外认字六个单项口试和综合内容的笔试,对学生本学期的学习状况评出星级。这样,既详细地记录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又全方面地测出学生的语文水平。    2.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个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的评价形式,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每月定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劳动、卫生、行为习惯等加以评定,评出等级;建立联系本,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又能从评价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矫正性的信息反馈。    例如,在《语文园地》的测试中学生先自我答卷,开始“四级评价”。一是自我评价。根据本人答卷情况,结合本单元所学情况,学生自行评价,得出等级,从中找出优点和不足,自己找准以后的努力方向。二是小组评价。由小组长带领组员相互评价认字、朗读、背诵等内容,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之长处和自己之短处,在今后学习中自我完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表现,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四是家长参与。家长每月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加以评定,如实填写问卷调查,实事求是地汇报孩子在家的表现,提出希望。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长的参与也是极其重要的。开学报名的第一天,每位家长就拿到了一份学前教育情况调查表,有效地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又召开了家长会,从“培养兴趣”“端正态度”“训练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几方面与家长交流,有利于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3.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就是说,学生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张“试纸”可以一试而定的。因此,我们改变考试办法,通过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观察与测评相结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全面性。例如,在《语文园地》小组评价中,通过“听我读”“听我说”“听我背”等内容,让学生读读、说说、背背、议议,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期末,又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出星级,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又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质的鉴定。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表扬等心理特点,在评价结果的表述中,实行“等级制”,并把“等级制”化为形象化的标记,如五颗星、小红花等等,从而真正使“等级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种激励和促进作用。例如,在《语文园地》教师寄语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这段时间内的表现,“你真棒、再加油”“你敢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真了不起”,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从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    5.实行“重试”制度    重试,就是当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时,可以再考一次。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