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写作指导 -> 作文教学 -> 正文

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5:47阅读:
字号:|
2005-7-6 字数:7710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   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中,最难写的要算议论文。议论文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高。它不像记叙文和说明文那样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描摹、叙述或客观的介绍和说明,它已脱离了具体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的思考。尤其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提高其议论文写作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抽象思维的两种形态  抽象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  在《语文思维培育学》一书中,我们谈了人类抽象思维认识加工的两个阶段,即从感情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初级加工阶段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高级加工阶段。从感情具体到思维抽象运用的是形式逻辑思维,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运用的是辩证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形态。书中我们还就这两种思维的联系与区别作了比较说明。  因为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有读者来信希望再举些通俗的例子来谈谈。先谈谈形式逻辑思维。人们在日常实践中,为了达到对某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或规律的认识,就需要对所获得的有关这类事物的感性认识的材料(即感性具体)进行形式逻辑思维的认识加工(即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从而得到对这类事物本质或规律的一般性认识(即上升为思维抽象),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判断。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一般还不懂得“失败”这个抽象的概念,随着他们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就会对生活中有关“失败”的这类事物的感性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终于懂得“失败”之所以不同于“成功”的特定含义。这时便可以说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了“失败”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在语文课中几乎每天都都在学习新的词语,我们每天也都在给学生解释词语,进行词义的辨析,而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它,还要看他们能否对相关的感性经验进行思维加工,在概念的意义上真正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再如,有个学生平时爱好课外广泛阅读,他的语文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对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和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得出了“博览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的结论(抽象判断);另一个学生平时爱好精读,他的语文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对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和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得出了“精读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的结论(抽象判断)。这两个抽象判断都是通过形式逻辑思维对感性经验进行认识加工得出的理性认识,它们都是正确的。人们通过对同类事物的观察实践,得出的这种抽象判断是很多的。比如,有的人通过对一类事物的观察,得出了“近墨者黑”的结论,有的人得出了“近墨者未必黑”的结论,这两种结论都有它的事实依据,尽管结论不同,可以说都是对感性经验的合理概括。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要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首先必须经过形式逻辑思维的加工,使感性的经验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判断。但这还是认识加工的初级阶段,人的认识在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下面谈谈辩证逻辑思维。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高级阶段的认识加工,靠的是辩证逻辑思维。从人的认识过程来讲,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认识加工的一个显著的区分就是:形式逻辑思维认识加工的起点是感性经验,或者说是对感性经验的认识加工,而辩证思维认识加工的起点是抽象的概念或判断,即形式逻辑思维加工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是对抽象概念或判断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加工。而从思维加工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来讲,二者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形式逻辑思维着眼于事物个体分类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它是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思维加工,达到对同类事物足以与他类事物相区别的本质认识;而辩证思维则着眼于本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是运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思维加工,达到对本事物内部不同属性之间关系的对立统一的认识。例如前面举到的“失败”这个概念,初中有篇课文叫《失败是个未知数》,文章一开头写道:“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到录取分数线,比赛不出线……这都叫失败。”这里虽然没有说出失败的定义(也没有必要说出),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正是通过对属于失败一类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所形成的对“失败”这一概念的抽象理解。这就是通过形式逻辑的思维加工,形成了关于“失败”的抽象概念。但这种认识还是初步的,它只是辩证思维的起点。文章接着对“失败”所包含的矛盾的对立方面进行了辩证分析:“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路通向彻底的失败,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这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文章到最后进行辩证综合,提出“失败是个未知数”的辩证观点(辩证判断),并指出了在失败之后应选择的正确道路。辩证思维也经常以抽象判断为起点进行思维加工。如上面所举的:“博览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精读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就是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两个抽象判断,“博览”“精读”构成了语文学习方法这一事物内部的一对矛盾。辩证思维就是要进一步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新的辩证认识,这里就不作具体分析了。  我们懂得了抽象思维的两种形态,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好他们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二、议论文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思维培育学》一书中已谈得比较具体,这里侧重从议论文写作来谈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1与正确观点的形成有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议论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写得如何,首先要看文章的论点是否正确,而这关键又在于看其在思想上能否形成正确的观点。所以,要教学生写好议论文,首先要把重点放在与正确观点的形成有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一个观点的形成所需要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加工的材料的性质有关,具体说,要看加工的是形象的材料,还是抽象的材料。下面我们分别予以说明(1)关于抽象材料的加工。  思维加工的抽象材料,其中一类是抽象概念。对抽象概念的加工,一种是要求对某一抽象概念作出理解和阐释,例如说(谈、话、析)“傻”、“习惯”(1989年高考题)、“分数”、“友谊”、“慷慨”、“自信”、“生命的价值”等题目。对这类题,关键就看能否将这一抽象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在思想上分解为若干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然后再通过辩证综合形成对概念的整体认识(即观点或论点),使原先的抽象概念上升为具体概念(即多个方面的统一)。像课文中的《说谦虚》、《说“勤”》、《谈骨气》、《论求知》、《理想的阶梯》、《崇高的理想》、《恰到好处》等都是这一类的文章,应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概念的分析和阐释的方法。再一种是要求阐述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平凡与伟大”、“高分与低能”、“创见与盲从”、“理想与实践”、“清源与活流”(1988年上海高考题)、“开源和节流”、“自满·自卑·自尊”、“空想·幻想·理想”、“学习·思索·实践”、“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高考题)等。这些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它等于将一个高位的总概念已分解为两个或三个低位的相关概念的内容,让谈这两个或三个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高分与低能”就等于已将“分数”这一总概念分解为“高分”和“低能”两个低位的相关概念,让谈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思维过程看,上一种需要先对概念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方面,然后再研究各个方面的关系;而这一种则已规定了所要研究的关系,重点是看属于什么关系,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对这些关系,同样要运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形成自己的认识(即观点或论点)。像课文《想和做》、《怀疑与学问》、《语文和教学》、《简笔和繁笔》、《个人和集体》、《拿来与送来》、《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都属于阐述关系的文章。还有一些题目虽然不是以“××与(和)××”的形式出现的,如果文《骄必败》、《俭以养德》,题目本身已表明观点,但它也是在阐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我们要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并通过这种分析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再一类是抽象判断。一种是相互对立的或相反的抽象判断。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对同一个玫瑰园,一个小姑娘认为“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小姑娘认为“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两个小姑娘各自根据自己的感性体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两种相反的抽象判断)。1989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对同一考生报考志愿问题,考生本人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父母则坚持主张他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对同一问题,考生、老师、父母却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也是三个抽象的判断)。像这样的问题,就要求能够对同一问题形成的几种相互对立或相反的观点,经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或认定某一个对(某一个错),或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新的观点(论点)。再一种是互补性的几个抽象判断。如《理想的阶梯》一课,从作者的思维过程来讲,他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正是对以下三个抽象判断进行辩证分析和综合的结果:“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而每一个抽象判断,又都经历了对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这三个抽象判断之间的关系在内容的性质上不是对立的或相反的,而是统一事物内部具有互补性质的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思维加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能够统一这三个抽象判断内容的总观点(即中心论点)。 (2)关于形象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