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警惕10种言行
(一)用“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
当孩子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正是让孩子系统地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时候,但有一部分家长常用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
(二)只关心孩子的吃穿
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是最愉快的时候,而孩子的心情也在这个时间段特别好,可是有些家长却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个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他们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而不会问“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
(三)强迫孩子认数字背唐诗
“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强迫性的、枯燥地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段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和发挥。
(四)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越俎代庖”是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不顾孩子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而是为了让孩子达到完美,抢着帮他完成一幅作品等等。这样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或养成贪大喜功的心理。
(五)对孩子不好好吃饭束手无策
孩子不好好吃饭,有些家长感到束手无策,常采用迁就或训斥的手段,一是追着孩子跑东跑西地喂饭,二是大声地训斥或吓唬。
其实,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吃辅食就要养成,孩子就餐时应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不能开着电视或听音乐,或跑到阳台、户外等地方喂饭。
还有,在进餐时,无论饭菜的质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饭桌上评论饭菜,要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以免其养成厌食的习惯。
(六)用吓唬的方式拒绝孩子
外出时,孩子不愿走路,要家长抱,是家长比较烦恼的一件事,有的家长吓唬孩子让警察来管,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便成了不可爱的人。
当孩子不愿走路时,你可以引导他:“小鸟自己飞、小鱼自己游、小兔自己跑、小朋友应该自己走,你为什么要抱呢?”这样的引导,既会让孩子对自己走路感兴趣,又会给他一个惊奇。
(七)当面给孩子的缺点找客观借口
还有一种消极的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对某些脾气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满足孩子要求时,父母当着他的面说:“没办法,我这孩子长得是‘双顶’,脾气就是犟。”这无形中给孩子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他会更加肆无忌惮。
其实,“双顶”爱发脾气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孩子无理要求或发脾气时,你应该采取不予理睬的手段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八)助长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溺爱”往往会“淹没”孩子,具体表现是过分在物质上给予满足,例如去快餐店吃肯德基或汉堡包,父母总是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等。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正确的做法是把他当作家庭普通一员,共同进餐。
(九)一味袒护自己的孩子
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幼儿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误导”。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的孩子;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家长就会去“打砖头”;如果是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这样做的效果是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
(十)当孩子面说悄悄话或说别人坏话
箒箠家长常喜欢当着孩子的面说悄悄话,而当孩子询问“你们在说什么”时回答“这不关你的事”等等。有些家长常常刻意对孩子说:“这衣服或玩具外公外婆给了你这么多,爷爷奶奶小气死了,只给你这么一点。”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心胸狭小,缺少豁达向上的精神。
相关文章:
|